這9個地方「供養全國」?這樣的說法你認同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審計研究室,詳細計算了「十二五」以來(2011—2016 年)全國31個省份財力貢獻排名。排名如何?我們一起來看。
「十二五」期間的五年中,全國31個省區市,對國家財政「有財力貢獻」的為9個,依額度從大往小排序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天津、山東、福建、遼寧,共計為國家財政「貢獻」了14.76萬億元;
「十二五」(2011—2016年)以來各地財力貢獻排名
剩下22個省區市,顯然,則是需要中央財政予以「凈補助」的。根據補助額度從小往大,排序依次為:海南、山西、寧夏、重慶、陝西、吉林、河北、湖北、青海、雲南、西藏、江西、安徽、內蒙古、新疆、甘肅、廣西、湖南、黑龍江、貴州、河南、四川。「十二五」期間,22地共獲得中央補助收入12.09萬億元。
按照粗略的華北、華東、華南等「七大地區」來劃分。其內部對國家的「財力貢獻」,其實是呈現不均衡態勢的。
數據顯示, 「十二五」以來,華東、華北、華南3個地區對國家財政「有財力貢獻」,其他4個地區(西南、西北、華中、東北)整體上需要中央財政予以凈補助。
其中,華東地區(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貢獻最大,凈上繳額達到6.8萬億元;本地區除安徽外,其他五個省均對國家「有財力貢獻」;
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則不太平衡,只有北京、天津對國家財政有財力貢獻,其他3個省份均需接受國家的凈補助;
華南三省份(廣東、廣西、海南)中,「十二五」以來累計凈上繳資金2.3萬億元,其中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則貢獻最大,全國排名第二;
與之相比,西南地區(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在七大地區中接受凈補助最多,西北地區(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5個省份,以及華中地區的四個省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則全部需要國家凈補助。
最有意思的是東北,情況比較複雜。2011-2016年,遼寧進入了對國家財力有「凈上繳」的陣營,吉林接受凈補助在全國處於中等水平,黑龍江累計接受國家凈補助則比吉林多了將近一倍。有貢獻的遼寧,是全國第一個主動給GDP擠水分的省份。
--End--
來源:俠客島(xiake_island)- 經濟ke
編輯:紀海濤 / 審稿:王運寶
轉載請註明來源
大家都在讀


TAG:《決策》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