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八·臘八粥·臘八詩

臘八·臘八粥·臘八詩

1

24

今日臘八

GIF

農曆的十二月又稱「臘月」,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臘八」,是我們中國有名的傳統節日。古詩中也有很多關於「臘八」的吟詠,就讓我們通過對古詩的解讀和品味,來了解一下古詩中的臘八吧。

臘八的源流

清代詩人李聯琇在《臘日》這一首詩中追溯了臘八節的源流:

飲烝大割孟冬臘,為報得禽自思獵。

一從秦帝改嘉平,日取戌溫義相接。

臘鼓鳴,春草生,荊楚乃有臘八名。

力士驅背細腰鼓,村村豚酒歌豐盈。

更喜善會浴千佛,遂以期為飯僧日。

「飲烝」、「大割」和「臘」一樣,都是古代冬季所行之禮儀,《禮記·月令》中都有記載。「飲烝」是指農事完畢之後君臣會宴於太學,「大割」是指殺群牲以祭祀先祖。那麼何為「臘」呢?「臘」也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東漢應劭在《風俗通》中追溯「臘」的淵源云:

《禮傳》:「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所謂「臘」就是人們在冬天獵取禽獸來祭祀祖先的儀式。「嘉平」、「清祀」、「大蜡」是夏商周時期的稱謂,漢代稱為「臘」。 秦始皇時期曾一度恢復「嘉平」的名稱,所以李聯琇詩中有「一從秦帝改嘉平」之說。有一種說法,認為「臘」有「相接」之義,因此臘祭又有辭舊迎新的意味了。所以李聯琇詩云「義相接」。

關於「臘」的時間,原本並不固定在臘月八日這一天。《禮記》中記載的臘祭原本是在孟冬之月,也就是入冬的第一個月的。到了秦始皇改名嘉平之後,才移到十二月,後世沿襲之。漢代在冬至之後的第三個戌日進行臘祭。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道:「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因為在古代的干支學說中,「戌」代表溫暖之氣,所以以戌日臘祭,取寒往溫來之義。所以李聯琇詩中說「日取戌溫」。

以臘月八日作為臘日的,可見的記載從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開始:「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從《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可以看到,在臘月八日這一天,人們要戴上面具,擊鼓以驅逐瘟疫。這就是李詩中所描述的:「臘鼓鳴,春草生,荊楚乃有臘八名。力士驅背細腰鼓,村村豚酒歌豐盈。」

「更喜善會浴千佛,遂以期為飯僧日。」這兩句詩是說,我們現在的臘八風俗,實際上是受到佛教的很大影響的。相傳佛陀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經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極少的食物,變得十分虛弱,尼連河邊的兩個牧羊女看到以後就拿著牛乳做成的乳糜給佛陀實用,讓他恢復了精力。由此佛陀認識到苦修並不能成佛。他走到尼連河中沐浴洗衣,並來到菩提伽耶這個地方的一棵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後,正好在臘月八日這一天開悟成佛。因此臘月八日成為佛教的一個重要節日,信眾用浴佛和食用臘八粥這些做法來表達對佛陀的紀念。

關於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的很多風俗中,最著名的就是喝臘八粥了。如上所言,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

說起來,臘八這一天要喝「臘八粥」的習俗,是從宋代開始的。徐珂《清稗類鈔》即云:「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做法,宋末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載雲「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清代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的做法則更為複雜:「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從清代開始,每年的臘八節,北京的雍和宮都要舉行盛大的臘八儀式,由王公大臣親自監督進行。《燕京歲時記》載:「雍和宮喇嘛於初八日夜內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清人夏仁虎《臘八》一詩就是描述這一盛況的: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幾位詩人的臘八

人生的際遇不同,節日就會有不同的況味。

南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陸遊賦閑在山陰老家。這一年的臘八節,陸遊散步到臨近的西村,寫了這樣一首詩: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歲尾臘月的風是和暖的,彷彿已經有了春天的意味,詩人杖策散步走過村居的鄰家。簡陋的柴門裡是草色漠漠如同荒煙,野外的水濱散布著牛走過的痕迹。詩人老去多病,旁無所需,需要的僅是藥物而已,而自己已經不再受到朝廷的徵召,成了一個地道的閑散之人。因為是臘八節,人們互相饋贈著臘八粥,江村又迎來了新的節令。陸遊的這首詩有意識地模仿杜甫的《江村》,其中「多病所須唯藥物」一句更是直接引自杜詩。唯一不同的是,在閑適之間,透露著一些罷官賦閑的憤懣。兩年前(1190年),主張恢復中原的陸遊被主和派攻擊,因此罷官。這種微微露出的憤懣不平從「差科未動是閑人」一句可以見出。

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春,金兵包圍了南宋的襄陽城,將領趙萬年力主死守,從當年十一月到次年二月,被圍困了九十多天的襄陽城終於解圍。這一年的臘八節,趙萬年是在軍中度過的,他寫下了《臘八危家餉粥有感》這首詩:

襄陽城外漲胡塵,矢石叢中未死身。

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辰。

金兵正緊緊圍困著襄陽城,詩人置身於刀劍弓石之間,生命時刻受到威脅。如果不是主將贈給的臘八粥,忙於守城的詩人怎麼會還有閑情想到今天是臘八節呢。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清代詩人張問陶在異鄉度過了一個臘八節,《臘八日》(自註: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詩云:

去歲還家逢臘日,今年臘日遠思家。

兄酬弟勸情如昨,物換星移事可嗟。

旅食一甌憐佛粥,鄉心萬里入梅花。

長宵歸夢分明極,社酒村燈笑語嘩。

張問陶是四川遂寧人。這一年三月,張問陶赴京城參加順天府鄉試,並中了舉人,因此這一年的臘八節他是在京城度過的。此前一年的九月,張問陶在成都和一位女詩人完婚,當年的臘八那天正好是他從成都返回老家遂寧的日子。因此此詩首聯說道,去年臘八節正是我回家的一天,而今年的臘八我遠在京城,思念著家裡人。一年前在家中和哥哥張問安、弟弟張問萊觥籌交錯的歡樂情景還在眼前,卻轉眼間已經物換星移,真是讓人感傷。作客他鄉的詩人喝著一碗臘八粥,欣賞著京城冬日的梅花,生起了萬里的歸鄉之心。在夢中,他分明又回到了家園,在社酒村燈中和親人笑語喧嘩。

臘八是寂寞江村的慰藉,是戰場生死間的溫暖,也是異鄉遊子思念親人的鄉夢。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如同冬日裡的暖陽,不知溫暖了多少古往今來的心靈。(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講師 中華好詩詞第四季擂主、總決賽四強 李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的精彩文章:

「只求不出事,寧願不做事」

TAG: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