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教訓:不要對同事瞎嗶嗶
敘評春秋序列
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金州(現陝西安康)刺史賀若敦因對晉王宇文護的所作所為不滿,在公開場所大嘴巴放炮仗。宇文護何等人物,那可是西魏、北周「廢三帝、殺三帝」不可一世的權臣,所以,即使賀若家為宇文家立下赫赫戰功,也難免被逼自殺。
臨死之前,賀若敦把兒子賀若弼叫到跟前,交代了兩件事:一件事是,我想平定江南陳國,現在看來這個願望無法實現,你應該繼承我的遺志;另外一件事是,我因為嚼舌根而遭致殺身之禍,你要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為了讓兒子銘記後一件事,賀若敦用錐刺賀若弼的舌頭,直至流血。
父親用生命換來的教訓,賀若弼有一段時間是記住的。
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當政時,對太子宇文贇要求十分嚴格。但宇文贇並不成器,德行不端,害怕父皇知道,於是充分發揮演員的自我修養。但宇文贇的表演沒有逃脫上柱國烏丸軌的眼睛,烏丸軌就對時任小內史(中書省官員)的賀若弼說,宇文贇是扶不起的阿斗。賀若弼十分贊同這個意見,就攛掇烏丸軌去報告宇文邕。待烏丸軌報告此事,宇文邕召問賀若弼對質時,賀若弼知道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動搖,於是改口說,皇太子德行操守日有所新,我沒有看見他有什麼缺點。事後烏丸軌指責賀若弼出賣了自己。賀若弼卻說,君主若不有所隱藏就會失去臣服於自己的大臣,大臣若不有所隱藏就會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我不敢輕率發表對太子的評議。公元578年,宇文贇「媳婦熬成婆」,繼位稱帝,烏丸軌果然被誅殺,賀若弼卻免受其禍。
公元579年,紈絝皇帝宇文贇禪位於兒子宇文闡,次年因縱慾過度,以22歲沖齡病死;再過一年,宇文闡的外公楊堅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皇位,改國號隋,是為隋文帝。楊堅稱帝後,就有吞併江南、統一中國之志。得尚書左僕射高熲推薦,賀若弼被授吳州(今江蘇揚州)總管,整軍經武,備戰滅陳。
父親被逼自殺過去16年,終於等到滅陳機會,所以賀若弼志得意滿。出發前往吳州前,賀若弼給同事壽州總管源雄寫了一首詩:「交河驃騎幕,合浦伏波營。勿使麒麟上,無我二人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咱倆很牛逼,但要好好乾,不要到時候國家功勞簿上沒有我們的名字。
出生將門之後的賀若弼,在打仗上確實有幾把刷子。在進攻陳國前,賀若弼命令大量購買陳國船隻藏起來,又買破舊船隻五六十艘泊在河中顯眼位置。陳軍間諜只看見一些破船,認為隋軍沒有戰船,難渡長江天險,於是放鬆了警惕。賀若弼還多次將換防士兵集於吳州,大張旗幟,營幕遍野,人馬喧噪,一開始陳軍以為隋軍要進攻了,趕緊備戰,次數多了,也漸漸鬆懈下來。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隋軍乘陳國歡度春節,舉國疏於戰備之際,分路渡江。按捺不住的賀若弼沒等到行軍元帥晉王楊廣的統一命令,提前發起進攻,從吳州南渡長江。隋軍從天而降,陳軍猝不及防,長江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賀若弼軍勢如破竹,一路凱歌,但在進軍陳國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時,遭遇陳國宿將魯達、任蠻奴、蕭摩訶等率領的精銳抵抗。費了老大勁,賀若弼才將陳軍各個擊敗,還俘虜了名將蕭摩訶。等到賀若弼率軍抵達建康城下時傻眼了,城頭上已經飄揚著另一路隋軍韓擒虎的旗幟。原來,就在賀若弼與陳軍在建康外圍激戰時,西路軍總管韓擒虎在陳國降將的嚮導下,以身試險,虎穴奪子,率五百騎兵於朱雀門先期入城,於景陽殿枯井中俘獲陳後主陳叔寶。
陳叔寶投降後,楊堅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結束自東漢末年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和內亂,實現了華夏再次大一統
賀若弼想,我在前方拼死拼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幹掉敵方主力軍隊,你韓擒虎倒會趁機撿便宜,功勞全被你搶走了。他很不爽,很不開心,恨的牙痒痒。他招來陳叔寶,這個本應該成為他的俘虜的亡國之君嚇得哆哆嗦嗦,冷汗直冒,多次下跪。賀若弼對陳叔寶說,小國的君主給大國公卿下拜,這是禮所當然的;你也不要害怕,入朝定能做個歸命侯(晉武帝太康元年,吳國主孫皓投降,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雖然感受了一把受降的滋味,但這並沒有撫慰賀若弼受傷的心靈,於是氣呼呼的找韓擒虎理論。韓擒虎也不是省油的燈,兩個人牛脾氣頂上來,都拔出劍來準備火併,好在被人勸開了。
回到京城長安後,賀若弼還是憤憤不平。當著領導楊堅的面,賀若弼說,我在建康城下死戰,擊破陳國精銳之師,俘虜其驍將,才滅掉了陳國,他韓擒虎根本就沒有打過仗,他的功勞沒法跟我比。韓擒虎毫不示弱地回敬道,你賀若弼不聽命令擅自先行,遭遇敵軍,所以導致將士大量死傷;而我只以輕騎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俘虜了陳叔寶,你賀若弼到黃昏才到達北掖門,還是我打開關門讓你進來的,你負荊請罪的時間都來不及,那還有時間跟我爭功勞。
面對兩人爭功,楊堅只能打哈哈,搞一團和氣,都進位上柱國,賞賜大量金銀綢緞。楊堅還賜賀若弼御坐,封爵宋國公,把陳叔寶的妹妹賜給他做妾。而韓擒虎因主體責任不力,部下姦淫了陳叔寶的宮女而遭彈劾,沒有被封爵。
滅陳以後,賀若弼的哥哥賀若隆做武都郡公,弟弟賀若東為萬榮郡公,都是刺史或列將。一門三公,榮耀無比。賀若弼家有珍玩不可勝數,連家裡僕人丫鬟都身穿綾羅綢緞,奢華無度。
人一旦功成名就,深處榮華富貴之中就容易飄飄然,自我感覺良好。此時的賀若弼,已經漸漸忘掉了父親的臨終叮囑,而與韓擒虎爭功一事,正是其得意忘形的肇端。
有一次,賀若弼當眾嘲笑陳國降將周羅睺說,聽說你當年在陳國調兵的時候,料到揚州唾手可得,但結果呢,是我從揚州很順利的南渡長江。語畢,周羅睺立馬就懟了回去,要是當年我與你捉對周旋,勝負屬於誰還不好說。周羅睺本來是陳國水軍都督,勇猛善戰,只不過因為陳叔寶投降,陳被滅國後才被迫投降隋朝。嘲笑敵方降將,本就是一件十分沒有風度的事。而且周羅睺在陳國很有人望,是楊堅重要的「統戰」對象,嘲笑周羅睺,也就是跟「解放戰士」鬧不團結,楊堅當然不高興。不久後,楊堅就授予周羅睺上儀同三司,還紅旗招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地送回府上,用這種方式給賀若弼打了一記響亮耳光。
賀若弼還自以為功勞和能力在群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許,但是楊堅就是不讓他當宰相,反而讓高熲、楊素先後當了宰相。這下賀若弼心理更不平衡了,將不滿的情緒顯露出來,到處抱怨,逢人申冤,甚至說高熲、楊素是酒囊飯袋。這話傳到楊堅耳朵里,老皇帝很生氣,我看中的宰相人選,你竟然說是酒囊飯袋,你把朕當成用人不察的昏君嗎?於是將賀若弼下獄。而且,高熲、楊素都不是好惹的厲害角色,特別是楊素,雖名「素」,但一點都不是吃素的,他既是權臣,更是殺人不眨眼的殘忍名將。加上賀若弼平時怨憤過重,喜歡嘲笑這個,看不起那個,在同事中人緣關係極差。看到賀若弼下獄,朝中同僚紛紛奏請處以死刑。賀若弼向楊堅辯解道,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的老表,我都知道他們的為人,所以才說這些話。楊堅猶豫了好幾天,考慮到他滅陳的功勞,還是免他一死,除名為民。
幾年之後,念舊的楊堅還是恢復了賀若弼的爵位,但沒有任職。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楊堅於仁壽宮賜宴王公。席間,詔賀若弼作五言詩。賀若弼依然不長記性,所寫的詩中充滿了憤怨,但楊堅看後還是寬容了他,並沒有對他治罪。
因為不久後的李世民太過耀眼,所以隋文帝楊堅的歷史地位被低估,而西方的一些歷史學家卻給予其極高的評價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楊廣即位為帝,即為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煬帝。沒有挂念舊情的先皇罩著護著,賀若弼的好日子徹底到頭了。
楊廣還是太子時,曾經問賀若弼,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個人都是良將,但到底誰更厲害呢?賀若弼說,楊素是猛將,不是謀將;韓擒虎是斗將,不是領將;史萬歲是騎將,不是大將。楊廣於是問,那誰是大將呢?賀若弼說,自己就是太子選擇的人。言下之意,只有他賀若弼一人能稱大將,其他人都是渣渣。楊廣本來就是一個剛愎自用、自命不凡的人,居然碰到一個比他更牛皮哄哄的人,倆人自然尿不到一壺裡去。
另外還有一件事讓楊廣很不爽。就是那次在滅陳之戰中,作為下屬的賀若弼居然不聽從命令,擅自提前進軍。當時,楊廣就把賀若弼交給了執法處,但楊堅念其功勞巨大而赦免。
但兩個人的矛盾就像火山一樣積蓄能量,只要有一個爆發點就會噴發,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楊廣北巡榆林,接見突厥可汗。因為賀若弼、高熲在突厥有強大的明星效應,所以此次北巡也帶上了他們一幫老臣。為了顯示大國威儀,天朝雄姿,楊廣命人製造了一個可容納數千人的大帳篷,用來接待突厥啟民可汗及其部眾。賀若弼認為這太過奢侈,與高熲、宇文弼等人私下議論,有人向楊廣打了小報告。楊廣很生氣,只准你們賀若家僕人丫鬟穿綾羅綢緞,就不准我老楊家搭千人帳篷開Party。於是以誹謗朝政為名,將賀若弼與高熲等人一起誅殺,時年六十四歲,同時被誅殺的還有其子賀若懷亮。
不知臨死的那一刻,賀若弼是否會想起父親臨終前「錐舌誡子」的故事。
賀若弼的滅陳之功,不論是同時期的楊堅、高熲,還是後來唐朝的魏徵,清末的鄭觀應,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也不論是唐德宗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將,還是宋徽宗設廟饗祭的七十二名將,還是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賀若弼都名列其中。但就是這樣一位赫赫名將,最後卻死於口舌之禍,可嘆可惜。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