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視的治療:腫瘤患者的內心世界
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鐫刻著西方一位醫生特魯多的銘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光。
這句話對不同科室的醫生感觸會有所差別,腫瘤科醫生對此銘言感觸頗多。由於現在腫瘤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使得疾病的治療效果很好,尤其是乳腺癌患者規範治療後對於生存期影響並不是很大。
而對她們來說,心理的變化可能會讓自己錯過最好的手術方式,最佳治療時機。這些心理上的變化,也許是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也許是埋怨命運不公,也許是怕拖累家人……這些心理的調節有時比軀體的疾病更需要治療。
醫學知識、技能、輔助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提升了認識疾病、駕馭疾病的能力,但是,醫療中的人性在減弱,官僚化技術使得患者的感受變得越來越糟。他們抱怨自己的軀體僅僅只是疾病的載體,像一個待修的機器,從一個醫院轉到另一個醫院,從一個專家轉到另一個專家,從一個治療程序轉到另一個治療程序。他們與疾病相伴的痛苦醫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們的呻吟、掙扎、恐懼、沮喪、哀傷得不到見證與撫慰。
下面我就從「尊嚴療法」這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新加坡醫院對於患者的心理治療非常重視,一般在手術後的第二天開始幫助測量尺寸,初步製作泡沫的義乳胸罩。他們說,「the patient came with two breast,we can』t let her go out with one flat.(患者懷著兩個乳房來,我們不能讓她帶著一個出去)。」真的非常具有人文關懷了,保持身體的完整,是尊嚴療法的內容之一。
「尊嚴」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它伴隨著人的成長、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當患有各種疾病或瀕臨死亡時,尊嚴更是不可或缺。
曾經再光鮮,再成功的人,在疾病面前也是渺小不堪,疾病面前,眾生平等。過往的尊嚴,名利,慾望,都將被擊潰。面對痛苦的嘶吼,肢體的殘缺,死亡恐懼,即使曾是最堅強的超級英雄,也無法從容面對。
兩個小人在螺旋型的世界,逃不開的宿命,象徵著渺小。
我們作為此時他們生命中參與的一員,擁有清醒的意識,健全的身體,還有幫助他們減輕痛苦的專業技能。如何在治療過程中幫助他們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安撫他們的靈魂,在治療過程中找回自己的尊嚴,不讓他們獨自面對冰冷的醫療技術,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所以,我們中國頂尖的醫院在不斷加強醫術的同時重視人文關懷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部分內容參考《醫學人文》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