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雙雄爭霸肉搏戰,這一關鍵決勝負!不知不覺AI已深入我們生活
中美AI雙雄爭霸肉搏戰,這一關鍵決勝負! 不知不覺AI已深入我們生活
神州日知 祗舍
AI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個新事物,但領先一步的科技巨頭,已發明創造很多產品,不知不覺已滲透進我們生活。
全球最大家電展「CES」(國際消費電子展)被視為全球消費技術趨勢展會。
本屆展會上,各種消費電子產品都被嵌入了人工智慧(AI)技術,從各種機器人到無人駕駛汽車,再到附有語音交互助手智能設備,AI正在經歷一場從「軟」到「硬」迅速落地過程。
AI正從一個單薄科技概念迅速轉身,開始滲透進硬體、滲透進產品、滲透進人類生活方方面面。
在通往未來之路上,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谷歌亞馬遜AI領先
「Hey Google,找一下中國照片」。
在「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谷歌雖然第一次參展,但毫無疑問是這次CES展會最惹注目企業。
在現場,隨處可見「Hey,Google」廣告標語。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那幾天,拉斯維加斯下起大雨,谷歌戶外展台因此沒有開放——這對首次參展的谷歌而言,可謂是「開局不利」。
但在隨後活動中,它迅速扳回一局:許多展台招牌都醒目打出其產品是與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合作。
韓國LG電子高管在記者會上把搭載谷歌助手的平板電視作為最新技術加以介紹。
不用遙控器,用語音識別就能操控電視畫面,就像給谷歌智能音箱加了個屏幕。
此外,索尼和聯想也發布配備谷歌助手產品。
網商巨頭亞馬遜是這次AI爭霸賽中另一位「美國選手」。
它作為AI「老大哥」,一改往日低調作風,一鼓作氣地發布了十幾款產品,包括:智能鎖、廚房電視和車載助手等等。
而標有其語音助手「Alexa」的廣告牌也無孔不入穿插在谷歌展區旁邊。
可見,人工智慧語音交互生態的競爭首先是終端設備和終端廠家競爭。
此次CES,谷歌和亞馬遜兩大助手圍繞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車載系統大打出手,力圖構建更強的語音交互生態,從而提供語音技術、開發套件、內容服務,獲取商業利益。
中國正面迎擊
當然,除了谷歌和亞馬遜以外,中國企業勢頭也不容忽視。首先出場的是百度。
百度總裁兼首席運營官(COO)陸奇在發布會上多次強調中國速度,稱「儘管從高端技術和人才來講,美國仍然領先,但中美之間差距在縮小、在快速縮小。我們所具有的優勢是人口多、市場發展快,整體上友好和有利的政策環境也有助於產生和利用更多數據以及培育更多AI創新」。
百度正通過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聯盟「阿波羅計劃」推進人工智慧技術研發。
福特汽車、戴姆勒、英偉達等全球約50家大企業都參與了這個計劃。
陸奇稱,百度實質上就是中國谷歌,並指出百度大腦顯然是中國最全面的人工智慧平台,顯示出與谷歌競爭自信。
如果說百度是中國谷歌,那麼,阿里巴巴就是中國亞馬遜——當然,以用戶量來算話,亞馬遜不過是美國版阿里巴巴。
在本屆展會中,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帶著旗下天貓精靈智能音箱、天貓路由、天貓魔屏、智能語音AliGenie開放平台、AliGenie AR等產品和技術登錄CES,並發布「IoT」戰略,讓智能設備可以更加便捷地連接、自動組網,並且自動適配和支持天貓精靈的語音控制。
在萬億規模物聯網市場,阿里並不掩飾野心,運用其專利「AliOS」操作系統、物聯網開放平台「Link」、智能語音「AliGenie」和數以千億的資金投入,去撬動百億連接規模,試圖在人工智慧領域再造一個「商業帝國」。
作為中國互聯網三巨頭之一,騰訊出場可謂驚艷。
眾所周知,騰訊早已躋身全球市值十大公司,一度超越Facebook,在未來三到五年時間,它有希望挑戰全球市值榜的前三甚至是第一。
騰訊參展產品名為「騰訊叮噹語音助手」,據其介紹,它能提供高質、完整、開放的人工智慧服務,幫助各類硬體設備快速獲得AI能力。
騰訊宣稱,它已通過與廣汽、咕咚等公司合作,在車載語音助手、機器人、智能耳機等領域實現產品落地。
除了「BAT」之外,科大訊飛出場也讓眾多美媒大感意外。
事實上,科大訊飛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等感知智能持續保持國際領先的基礎上,其常識推理、知識發現、機器閱讀理解、複雜邏輯推理等認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也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顯著成果,並承建中國首個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也成為中國科技部首次發布的4個國家級人工智慧開放平台之一。
科大訊飛參展產品包括曉譯翻譯機、MORFEI智能麥克風、叮咚二代音箱、阿爾法蛋智能兒童玩具、小飛魚個人車載助理等等,充分向觀眾展示科大訊飛進軍人工智慧消費者領域的成果和決心。
當地時間,1月8號晚,由中國工信部和中國駐美領事館共同舉辦的「中國之夜」活動中,科大訊飛的「訊飛聽見會議系統」成功出色地將與會嘉賓中文或英文語音演講轉寫成對應的文字字幕,並在進一步翻譯成為對應的英文或中文內容,獲得了與會客人的一致好評,成為會議最大亮點。
科大訊飛的語音助手成為CES的焦點之一
AI攻防戰關鍵
顯然,一些雄心勃勃中國企業正牟足力,欲在AI領域扮演領頭羊。
不過,想要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AI處理器(AI晶元)是一道繞不過去坎。
正所謂得晶元者得天下,AI晶元處理能力越高,用戶體驗就越好,人機交互就會更加流暢自如。比如,AI空調能夠識別家庭成員,並根據每個人的偏好自動調節室溫。
又如無人駕駛汽車裡的「機器人司機」,其反應速度越高,面對突發情況能力就越強,安全係數就越高。
從智能手機到汽車,任何一台配置晶元組設備都被要求執行越來越多任務。
為了提高運行效率,晶元行業正在打造特殊目的晶元,這種晶元使用一種被稱作「深度學習」AI處理器來運算大量數據,識別模式和物體辨認。這種晶元在設備內部運行,無需和雲端伺服器交換數據。
設計AI晶元初創公司北京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研發有限公司創始人余凱說,如果把技術革命比作足球賽,中國隊完全錯過了個人電腦賽事,在移動互聯網方面,雖然中國隊直到下半場才入局,卻憑著具有競爭力應用產品迎頭趕上。
余凱說,在AI時代,中國幾乎一開始就加入了比賽,而且,有可能贏得AI晶元比賽勝利。
實際上,AI仍屬「新鮮事」,全世界幾乎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過去,由於技術差距和政治干預,中國主導晶元行業努力屢屢受挫。
不過,這一次中國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俱全。
首先,從資金上看,中國企業「不差錢」。
2017年8月,中科院科學家成立寒武紀科技從投資者手中獲得1億美元融資,距離這家設計智能手機和照相機AI晶元的初創企業只不過短短的18個月,投資者中包括一家政府基金和阿里巴巴,這輪融資對其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
越來越多宣稱要「成為人工智慧時代英特爾」的中國科技公司開始發力,而大量資金也源源不斷地湧入這個行業。
其次,中國有超過7.5億網民,為這些公司提供了海量消費者和數據。
2017年秋天,美國情報界舉辦了一場人臉識別挑戰賽,利用演算法從百萬量級的照片庫中檢索人像。
來自中國上海的人工智慧初創公司依圖科技(Yitu Tech)成為這場大賽的一匹黑馬。
成立五年的依圖科技擊敗了15個對手,贏得2.5萬美元獎金。
不過,依圖有一項優勢,就是可以訪問中國龐大的人臉資料庫,利用這些資料庫訓練和改進演算法。
但是,有觀點認為,和谷歌相比,百度自動駕駛技術「尚不成熟」。
但不能忽視的是,中國當地的汽車企業已經開始採用這些技術——百度有可能構造出中國自動駕駛的技術基礎。
如果使用百度技術的企業增加、數據逐漸積累,百度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會一併提高。
另外,這些AI企業不僅有「民間支持」,還得到了官方大力扶持。
2017年7月,中國政府制定了到2030年將中國打造成全球人工智慧領跑者的目標。
中國政府將人工智慧晶元列為八大關鍵技術之一。
中國政府設立了一隻規模200億美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地方政府也設立了至少30隻半導體產業發展基金,公布的融資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
最重要的是,中國不乏人才。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袁莉認為,中國擁有一支不斷壯大的工程師人才隊伍。
以華為為例,雖然這家被傳有軍方背景民營企業在移動晶元技術方面並不知名,但有確切消息證明,華為已將資源大量投入移動晶元開發。
華為不僅把業務交給寒武紀科技這樣的初創公司,一些工程師也離開華為加入或創辦初創企業。地平線機器人晶元設計主管就曾效力於華為。
分析稱,圍繞人工智慧時代制高點爭奪中,中國以BAT、華為和科大訊飛等為首的科技力量與美國較量,這是繼全球形成中美互聯網格局之後,再次形成的「雙雄格局」。
如今看來,CES雖然還是美國「天下」,但谷歌可要當心了——「中國力量」正在不斷壯大,後發優勢明顯,不可小看。


TAG:日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