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怎樣,才能走進你的心?

「要怎樣,才能走進你的心?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依賴信任和愛,更需要了解和理性。許多時候,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想法說出去,卻不能被對方採納,甚至理解;或者,即使我們以愛為出發點,卻感覺好像頻道不對一樣,電波無法互通。

不同的人差別會有多大?而一個人怎樣在固有的框架裡面,更多地了解並使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呢?一個人從事職業和選擇生活方式千差萬別,但是許多年的老朋友總是一見如故,覺得好朋友的說話做事好像一點沒變一樣。時間變換,但是人的許多天生而來的特性和偏向卻伴隨一生。而這些,都組成了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在吉恩Jean Kummerow的TED演講《你是什麼類型?》(《What"s Your Type?》)中,吉恩曾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問一個人,完成某個任務的過程中需要多少鼓勵,以及在什麼時候需要這些鼓勵時,有的人會說,喔,我不需要。而另一部分人卻會說,我需要這、這、這、這、這,一直到我完成。

現場的觀眾一陣笑聲。遺憾的是,我也是第二種類型。確實有許多和我一樣的人,不過彷彿演講中提到的這個要求,對於大部分的工作,更像是個不切實際的奢求和美好心愿。

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都見過兩種類型的人,而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社會傾向於賞賜那些擁有內在動力的人,而另一部分少數需要外界驅動的人,不是被認為缺乏恆心,就是迫於社會標準而壓抑天性,才能勉強做到大多數人憑內在動力就能做到的事。

吉恩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實感」(Sensing)(S)和「直覺」(Intuition)(N)型人的認識問題方式的不同。當一群人在一起研究問題的時候,實感型人常說,「過去的數據是什麼樣的?」或者「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而直覺型的人則會說,「為什麼是這樣呢?」或者「接下來可能會怎樣?」

傾向的不同,也會使安全感的來源不同:有的人喜歡確定性,依賴於看得見摸得著的腳踏實地;而有的人喜歡機遇和不確定,太多的確定性讓他們因為害怕失去可能性而不安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珍Jen Lilienstein在《外向直覺者的學習圖冊》(《Extraverted Intuitive"s Playbook for Learning》)一書中就有描述。對於「內向」(Introvert)(I)型的孩子來說,整個學習任務的探索練習和完成過程即使是完全一個人來做也很適合他們。而對於「外向」(Extrovert)(E)型的孩子來說,可能更好的辦法是,先在小組中進行頭腦風暴,然後和某個學習小組進行練習和嘗試,最後在安靜的環境中獨立把任務完成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依賴信任和愛,更需要了解和理性。許多時候,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想法說出去,卻不能被對方採納,甚至理解;或者,即使我們以愛為出發點,卻感覺好像頻道不對一樣,電波無法互通。

這一切的根源,都來源於我們自身。對於社交的興趣,有時並不足以讓我們理解他人;而當我們用系統的分類劃分才能意識到,原來人有這麼多的不同,原來他/她的世界,是這樣子的。

一個人的人格傾向,就像一個人用得順手的左手或右手一樣,一個自然,事半功倍;一個不自然,需要額外的培養和訓練。能夠了解不同類型的人格,不僅是對於了解自我和提升自我有極大幫助,更有助於人了解和自己不同甚至似乎是兩個世界的相反的人格。而當我們更加了解他人看待世界以及採取行動的出發點和習慣時,我們就更能以對方更能接納和理解的語言,和直接和他有效溝通。

而對方,也一定能體會到我們為了雙方更好地溝通而做出的進步和努力。

參考資料:

2.Jen Lilienstein《Extraverted Intuitive"s Playbook for Learning》

文藝海外理工女一枚。

嚴肅搞笑,活潑思考,萌系治癒。

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是規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