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無人貨架有存在的場景嗎?
1月19日的事情。車載無人貨架零售模式的企業魔急便(Mobile Go)宣布獲得6000萬元A輪融資,本輪由高瓴資本領投,金沙江創投、滴滴出行、IDG資本等也參與了本輪融資。而在此之前的去年年底,魔急便宣布完成1350萬元天使輪融資,金沙江創投領投、天使投資人王剛跟投。
快速獲得兩輪資本的注入,難道真是風口?
無人貨架這個創業項目目前還不到一年時間,行業的領跑者的腥便利就被爆料出一、二線城市的業務大幅收縮的舉措,三、四線城市撤站的消息,公司並且已經開始拖欠供應商貨款。這家宣稱自目前為止融資額接近5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在互聯網行業也算一個大事件,但是較高的點位成本、不計其數的運營成本和相比傳統商超幾何倍數的貨損成本這些致命的弱點目前並不被資本和投資人看好。
車載無人貨架會是一個好方向嗎?
這家成立於2017年8月車載無人零售創業公司,其全名為北京小桔便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細心的網友會發現與滴滴出行的名稱非常相似,其掌舵人為韓振威,之前擔任滴滴快車事業部的運營總監,目前還無法證實是否為滴滴孵化企業,官方也無正面回應此事,是否是滴滴向新零售領域發力的先頭部隊,目前我們還無法得知。
去年11月正式運營的魔急便(Mobile Go),其在本月10日官方宣布稱與杭州市計程車集團正式合作,將旗下產品車載零售貨架魔急便搭載到杭州市的計程車上。目前,Mobile Go魔急便已在杭州設立了近百個補貨站點,車載零售貨架覆蓋逾10000輛計程車、網約車。
從車主口中得知,只要是滴滴平台合規司機,只需繳納 99 元保證金即可申請加入,平台審核通過後需要司機前往線下站點激活、領貨、培訓,司機本身並不直接購買貨品,而是由平台承擔,司機從每天訂單中提成20%。每月還有100元的維護管理費用補助。對於車上的乘客而言,乘客上車之後,可以看到其安裝在前排車椅椅背上的帆布貨架、以及座椅間的零食盒子,掃描其上的二維碼選好商品後便可下單結算。
共享經濟加無人貨架,這種模式看似非常簡單,並無繁瑣的規則,大有故事可講,也沒有高成本的投入。典型的互聯網輕模式創業項目,項目雖然容易落地,但是能否大規模推廣還須解決三方面的問題,司機車主是否願意加入的問題、消費者是否買單的問題、平台能否接受的問題。如果這三者無法打通,將無法正常推廣。
對於這三點必須無縫銜接才能正常運營。
對司機車主而言,目前我們知道滴滴平台有兩種司機,其一是滴滴專職司機,其二是私家兼職網約車,對於第一點如能打通滴滴官方平台,則推廣並無難度,後面一點司機是否願意加入,車主有自由選擇權,是否加入,主要看能否有利潤產生,這種輕量模式產生的利潤有限,如何評價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總而言之,不確定因素太大,無法建立穩定長久的合作關係,這是商業大忌。
對消費者而言,一旦這種傭金激勵的模式被司機和平台接受,不免乘客上車之後,司機會不遺餘力的推廣產品,是不是會對乘客造成不好的消費體驗,這點都不用贅述,還有,貨架擠佔一定空間,對乘坐的體驗也會大打折扣。
另外一方面這種消費場景並不是一個剛需,且由於空間的限制,品類太少也是問題。可以說這只是很小眾的即時性的需求。
對平台而言,滴滴這樣一家以消費體驗型起家的公司,雖然目前對新零售是虎視眈眈、垂涎三尺。但是之前就多次爆料出乘客消費體驗不好的問題,所以固然共享出行和無人貨櫃有大故事可講,但是滴滴肯定會慎之又慎,不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到時候真是得不償失。
雖然問題滿滿,但是初期的推廣過程中不妨嘗試一些剛需的即時性產品,如雨傘、紙巾等等,等有一定體量之後,不管是廠家新品推廣、還是其它模式,流量變現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
而能不能有流量是關鍵的一步。
作者:陳少亮 | 來源:iDoNews專欄


※Facebook AI團隊重組:原首席科學家不負責商務工作
TAG:Do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