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說起《送別》這首詞,幾乎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2017年12月13日晚上,朴樹現身騰訊視頻《大事發聲》直播現場。

當晚,朴樹演唱了新專輯《獵戶星座》的多首歌曲。此外還有《平凡之路》、《生如夏花》、《送別》等多首經典歌曲。

當唱到最後一曲《送別》時,他突然崩潰大哭,扶著話筒把頭深深埋下,情緒激動到無法繼續唱下去,足以說明這首歌的感染力。

本文就帶你認識一下這位舉世無雙的大師:李叔同

電影《一輪明月》

李叔同,祖籍浙江,學貫中西,藝專多科。他在許多的藝術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1918年8月19日,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世稱弘一法師。

他是中國近代佛教史上一位傑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

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魯迅稱讚他:「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太虛大師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

周恩來對曹禺說: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趙朴初:「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夏丏尊:「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他在近代文藝領域裡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

音樂藝術:

李叔同是中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

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

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

《國學唱歌集》是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

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後來,他東渡日本,學習了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

他是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人,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

他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

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

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

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

戲曲藝術:

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春節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國人上演的第一部話劇,李叔同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

後來,他還曾主演獨幕劇《生相憐》、《畫家與其妹》和改編自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話劇《黑奴籲天錄》。

李叔同的演出在社會上反響極大。

李叔同的戲劇活動雖如星光一閃,卻照亮了中國話劇發展的道路,開啟了中國話劇的帷幕。

特別是在話劇的布景設計、化妝、服裝、道具、燈光等許多藝術方面,更是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啟蒙作用。

在音樂方面,李叔同是作詞、作曲的大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樂歌創作取得豐碩成果並有深遠影響的人。

繪畫藝術:

他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作者和倡導者。

他廣泛引進西方的美術派別和藝術思潮,組織西洋畫研究會。

他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創下同時期國人研究之第一。

他在學校美術課中不遺餘力地介紹西方美術發展史和代表性畫家,使中國美術家第一次全面系統地了解了世界美術大觀。

作為藝術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師授課採用現代教育法。

他培養出了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一批負有盛名的畫家、音樂家。

他與豐子愷合作的《護生畫集》,詩畫合璧,圖文並茂,為世人所稱道。

詩詞文學:

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佔有一席之地。

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

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鐘彙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鐘》。

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也就是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

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

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弘一法師對聯語也有濃厚興趣,並有極高的鑒賞和創作水平。

尤其是出家後,大師為各地寺院和緇素撰寫的諸多嵌字聯語,更表現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藝術功底。

他書寫的那些內容深刻、極富哲理的名聯,現也成為警示後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書法篆刻:

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

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

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

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沖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謂獨樹一幟。

他早年治印從秦漢入手,兼攻浙派。

35歲那年入「西泠印社」。

39歲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將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贈與「西泠印社」。

該社為之築「印冢」並立碑以記其事。

治印賞印論印,是他終其一生未曾放棄的癖好。

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齊若錐狀者,為朽人自意所創。

錐形之刀,僅能刻白文,如以鐵筆寫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終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錐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

李叔同對印學的貢獻還體現在他對近代篆刻事業的弘揚上。

他親自發起成立了繼「西泠印社」之後的又一印學團體——樂石社,定期雅集,並編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彙編。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領風氣之先之事。

弘一和他的書法亦謂國之至寶,華夏之光。

他的書法猶如渾金璞玉,清涼超塵,精嚴凈妙,閑雅沖逸、富有樂感,樸拙中見風骨,以無態備萬態。

他將儒家的謙恭、道家的自然、釋家的靜穆蘊涵在書藝之中。

弘一法師臨近中年放棄諸藝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門後,惟書法不輟,書寫佛語,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秉持文藝應「以人傳文藝,不以文藝傳人。」

弘一法師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

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

皈依佛門:

1918年8月19日,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

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

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

何況,他原是個對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認真徹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學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

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門。

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

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摹訶借祗律》、《五分律》。

為弘揚律學,弘一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

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弘揚佛法,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大師圓寂近70周年,嘉言懿行早已載入中華史冊, 成為後人景仰的一代高僧。

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了弘一大師的一生。

憐蟲搖椅

弘一法師一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他去學生豐子愷家,每次坐木藤椅時總要搖搖木藤椅才下座。

豐子愷剛開始不好問,但見他多次如此,就開口問他為何這樣。

弘一法師答道,這個木藤椅可能會有小蟲,這樣搖搖後這些小生命就跑開了,坐下去後不至於殺生。

大師臨終時曾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一斑。

咸有鹹的滋味,淡也有淡的味道

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他,吃飯時,他只配一道鹹菜。

夏丐尊不忍的問他:「難道這鹹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丐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師未出家前就已經名滿天下,出家後更加受人推崇,但他卻這般嚴格遵守正命,拒絕過於豐盛的供養,將全身心都沉浸在佛法中。

弘一大師李叔同為世人留下了音樂,詩歌,書法,戲劇,佛學等多方面的珍寶,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美好的一年,從第一個「家庭日」開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