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祛濕,重點在健脾!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祛濕,重點在健脾!

為什麼要健脾祛濕?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並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也提出「養生要以脾胃為先」的觀點,並把脾胃稱為身體的基礎和軸心,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脾是蘊化濕氣的主要臟器。中醫講到,脾能「蘊化水谷、蘊化水濕」,意味著脾除了有消化功能,還肩負著「化濕」的重要職責。脾虛者容易濕氣重,而濕氣重常常有傷脾胃的表現。

中醫認為,脾五行屬「土」,位於中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血;脾喜燥,惡濕。的特性,脾陽氣充盛,則運化水液正常,水濕不在體內瀦留;而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濕,濕邪內蘊,又最易困脾,而導致脾功能受損。由於快生活節奏及飲食等因素,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濕」問題。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這四季不分明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皮膚開合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導致體內濕邪堆積,引發心腦血管、高血壓、脂肪肝等疾病。

濕氣從哪裡來?

它來自大自然,來自我們的體內。

大自然濕氣重了,如氣候環境等因素,都會使人體出現相應的變化;我們體內濕氣來源也很多,無度的飲茶、吃得太肥膩了而導致脾胃不能運化,都會產生濕氣,有時陽氣不足,也會導致濕氣無法化去。過度的吃冷飲吹空調也會導致身體的汗排不出去,在體內行成濕氣。

內濕則由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凝聚而成。傷於外濕,濕邪困脾.健運失司,則內濕滋生而脾虛失運,水濕不化,亦容易招致外濕侵襲。

濕氣重有哪些表現?

1、早晨起床後覺得疲憊、頭暈、打不起精神、疲倦乏力、少氣懶言。

2、食慾減退,自覺胸悶腹脹,不欲飲食,經常覺得嘴裡沒有味。

3、面色萎黃或油膩長痘。

4、關節酸痛隨著天氣的變化,尤其是雨雪天前,會發現四肢關節酸痛沉重,屈伸不利等癥狀。

5、舌苔厚膩「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侯」,口氣重或舌苔厚膩,看起來滑而濕潤,發黃髮膩等。

6、大便不成形,大便總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是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徵。

濕氣重怎麼調理?

祛濕,最重要是要健脾。如果不是外感濕氣,那麼濕氣多半是從脾胃滋生。

夏天,空氣炎熱潮濕,人們喜歡躲在空調房裡,喜歡喝冰鎮飲料、吃冷涼的食物,濕寒很容易入侵體內,導致倦怠無力。

另外,喜歡晚上夜宵人群,約三五好友,出去吃小龍蝦、燒烤或者涮火鍋,吃太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中醫認為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

「濕」歸根結底都和「脾」有關係,「脾」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這種能力下降了,營養吸收不了的同時,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體內就成了濕。

身體帶著這些廢物,新陳代謝變慢,身體自然就覺得疲勞容易犯困。因此祛濕要先健脾。

有什麼方法可以健脾祛濕呢?

砂苓膏不僅對於身體濕氣重,胃口不佳,腹脹等問題有很好的功用,同時兼顧著促進脾胃功能和祛濕排濁的功效。

對於亞健康人群重在調理,而調理之方葯應該是「平和」的配伍組合,切忌大辛大熱,大補大瀉,組方偏熱偏寒,大補太滋膩,大瀉攻伐太過,都會給身體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

品潮膳道之【健脾祛濕砂苓膏】,是以益氣健脾作用為主導,根據葯食同源科學配伍研發而成。

砂苓膏組方:

砂仁、茯苓、山藥、白扁豆、陳皮、

山楂、雞內金、麥芽、佛手、香櫞、

薏苡仁、荷葉、決明子、

甘草、生薑、蜂蜜

1

原料解讀:

方中針對健脾養胃的材料有

茯苓、山藥、白扁豆

加之山楂、雞內金、麥芽

這三味都是消食導滯的良藥,

跟其他成分彙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

理氣化痰的陳皮、佛手、香櫞

祛濕利水、升發清陽的薏苡仁、決明子、荷葉

佐以生薑、甘草、蜂蜜調和,

製成的膏滋對人體具有

健脾、和胃、祛濕」三重功效。

配方性味平緩,偏於溫和,針對脾胃虛弱、濕氣過重、飲食內停、肉食不消等人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