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旅順博物館藏乾隆時期官窯顏色釉瓷器

旅順博物館藏乾隆時期官窯顏色釉瓷器

【摘 要】旅順博物館珍藏有部分清乾隆朝官窯顏色釉瓷器,本文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 13 件器物進行了簡介紹,包括仿汝釉撇口瓶、仿哥釉貫耳瓶、仿官釉貫耳方瓶、霽紅釉玉壺春瓶、綠釉暗刻龍紋花口盤等。

【關鍵詞】旅順博物館;顏色釉瓷器;乾隆時期;官窯

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顏色釉瓷器的製作空前繁榮,品種豐富,數量極多。此時,承襲傳統釉色及本朝創新釉色兼而有之,仿汝、官、哥、定、鈞、龍泉諸窯以及霽紅、霽藍、天藍、澆黃、窯變、爐鈞等顏色釉,均有上乘佳作傳世。《景德鎮陶錄》記載了當時的成就:「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1]旅順博物館珍藏有部分乾隆時期官窯顏色釉瓷器,本文選擇其中部分代表性的器物進行了簡要介紹。

1.仿汝釉撇口瓶 舊藏。高 39.6 厘米,口徑 9.4 厘米,腹徑 23.9 厘米。撇口,長頸,圓腹,圈足。此瓶造型秀美,釉面透亮並有密布細小的開片紋,胎體顏色為灰中泛紅褐色,與宋汝窯的「香灰胎」頗似。修胎規整,足脊滾圓,露胎處施黃褐色釉汁,圈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印章款(圖一)。

2.仿哥釉貫耳瓶 20 世紀 60 年代徵集於大連文物商店。高 30.9 厘米,腹徑 19.4 厘米。瓶口呈四方委角形,頸兩側飾對稱貫耳,垂腹,腹兩側各有一杏形凸起,長方形圈足,足脊刷鐵黑色釉,圈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印章款。通體施仿哥釉,釉色肥腴瑩潤,開片分明,「鐵線」呈黑色,且多於「金絲」。口部及貫耳釉薄處微呈褐色。此瓶古樸凝重,俊秀典雅,是乾隆時期典型官窯器(圖二)。

3.仿哥釉牲耳出戟尊 舊藏。高 27 厘米,口徑 15.8 厘米,腹徑 16.6 厘米。口外撇,頸及脛部均出戟,頸部兩側貼飾牲首,垂腹,足脊刷黑色釉,圈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此尊胎細釉潤,俊秀凝重,極富古樸之感。器身施仿哥釉,開片舒朗,黑色「鐵線」多於黃色「金絲」,形成一種天然不加修飾之美感(封三,1)。

4.仿官釉貫耳方瓶 舊藏。高 14.3 厘米,口寬 5.3 厘米。直頸鼓腹,下承委角長方形足。頸兩側附對稱筒狀貫耳,口沿及貫耳薄釉處露胎色,一貫耳經修復,足脊摹宋官窯器「鐵足」特徵,器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器內外均施天青色仿官釉,器身滿布稀疏的透明冰裂紋,紋片呈茶褐色 (圖三)。這件貫耳瓶著重體現天青色的釉色,開大片紋路,口沿、貫耳釉薄處呈現「紫口」,而深褐色露胎的足脊呈現「鐵足」特徵。至於宋官釉的細部特徵,如釉飾厚潤,釉中氣泡小,片紋的曲折宛轉則沒有體現,由此反映出乾隆仿作宋官釉瓷器時「仿古而不拘泥於古」[2]的特點。

5.霽紅釉玉壺春瓶 20 世紀 50 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撥交。高 29.1 厘米,口徑 8.9 厘米,腹徑 18.8 厘米。撇口,細頸,垂腹。器內壁及外底滿施透明釉,外壁施霽紅釉,圈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封三,2)。該瓶器形雋秀規整,器表無龜裂,釉面潤澤寧靜,「橘皮釉」明顯,口沿的「燈草邊」潔白整齊,足脊修胎滾圓,呈泥鰍背狀,為乾隆時期典型官窯陳設器。

6.黃釉盤 20 世紀 70 年代北京歷史博物館撥交。高 4.3 厘米,口徑 16.8 厘米,足徑 10厘米。撇口,淺弧腹。發色嬌嫩,外壁施淺淡黃釉,盤內壁及圈足施白釉。圈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楷體款(圖四)。《國朝宮史》卷17 記載,里、外黃釉器專供皇太后、皇后享用,而里白釉、外黃釉器專供皇妃使用[3]

7.綠釉暗刻龍紋花口盤 20 世紀 60 年代徵集。高 3 厘米,口徑 13 厘米。盤撇口,口呈花瓣形,淺腹,圈足。全器內、外壁及內底滿施瓜皮綠釉,外底白釉。盤心繪正面龍,龍身彎曲,鱗片清晰可見。內壁繪雙龍戲珠紋,間以花枝點綴。外壁暗刻各種折枝花紋。盤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字體端莊工整,青花明麗清亮。整器紋飾精美,胎薄體輕,所施綠釉色澤淺淡,光潔瑩潤,給人明快之感(圖五)。

8.窯變釉球式冠架 舊藏。通高 26.3 厘米,球徑 13 厘米,底徑 13 厘米。由冠傘、柱及紫檀底座組成。冠傘呈球形,其下有柱。柱為瓶形,嵌於紫檀木座內。座呈覆盤式。冠架即帽托,用以放置冠帽的器具(圖六)。

9. 窯變釉雙耳瓶 20 世紀 50 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撥交。高 21.5 厘米,口徑 4.7 厘米,足徑 6厘米。盤口,長頸,頸附對稱雙耳,圓腹下斂,腹部飾凸棱兩道,足外撇,圈足內刻「大清乾隆年制」6 字篆書款,覆以醬色混灰白亮釉(封三,3)

10.窯變釉石榴尊 舊藏。高19 厘米,口徑 9.1 厘米,腹徑 14.1厘米。通體施窯變釉。器呈石榴形,侈口,短頸,圓腹,圈足內刻「大清乾隆年制」6 字篆書款,覆以醬色混灰白亮釉。此尊以石榴造型,寓意多子多福(圖七)。

上述三件窯變釉器物的釉面均光潤晶亮,玻璃質感強,釉面有細小開片並形成「鑿坑」,具有乾隆時期特徵。乾隆早期釉面尚能保持雍正時「火焰青」「火焰紅」流動多變的特點,如球式冠架的冠傘釉面流淌自如,夾雜明顯的淺藍色細絲紋,時代特徵不言而喻,當為乾隆早期作品。乾隆中期以後,釉面漸次變為紅、藍、月白各色交織成塊狀的斑片和條紋,晚期釉中月白與藍色較少,成為缺少變化的紅色釉[4]。前述窯變釉雙耳瓶和石榴尊釉面沒有雍正時流動多變的特點,色彩斑駁的「火焰紅」與「火焰青」交融呈條狀,當為乾隆中期之器。

11. 爐鈞釉弦紋長頸八棱瓶 20 世紀 50 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撥交。高 21.1厘米,口徑 8.5 厘米,足徑 7.7 厘米。盤口,長頸,圓腹下斂。通體施爐鈞釉,呈八棱狀,頸部等距凸起兩道弦紋,肩與腹部飾凹弦紋一道。底足漆黑,圈足內陰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封三,4)。

耿寶昌先生認為:「乾隆初期爐鈞釉的釉面仍有雍正時的『高粱紅』特點,嗣後釉面逐漸呈藍、綠、月白色各色條紋和垂流狀小片斑。釉質凝厚,底足漆黑。官窯器規整,底部刻篆書款」[5]。此瓶釉質凝厚,造型端莊秀美,流動感強,藍、綠兩色相互浸潤映襯,甚為精美,為乾隆中期爐鈞釉的成功之作。

12.仿古銅彩描金香爐 20 世紀 50 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撥交。高 10.1 厘米,口徑 9.1厘米,腹徑 11 厘米。直口,沿上對稱各立一耳,扁圓腹,腹下承三柱狀足,底足內陽刻「乾隆年制」篆書款。通體施古銅彩釉,金彩裝飾。爐頸部飾凸起的乳釘紋一周,上施金彩;肩飾金彩如意雲頭紋一周;柱足跟部各附獸面紋,其耳、目、鼻凸起,底部飾一周金彩圓圈紋及數周弦紋。全器造型規整,以金彩點綴,雍容華貴,盡顯皇家風範(圖八)。

13.仿漆菊瓣盤 20 世紀 60 年代徵集於上海。高 3.3 厘米,口徑 16.6 厘米。全盤呈菊瓣形,敞口,淺腹,高圈足外撇。盤內外壁均施仿朱漆釉,盤心微凸,金彩鐫刻乾隆御題詩:「吳下髹工巧莫比,仿為或以舊還過。脫胎那用木和錫,成器奚勞琢與磨。博士品同謝青喻,仙人顏侶暈朱酡。事宜師古寧斯謂,擬欲吟愧即多。」款署「乾隆甲午御題」,款下有「乾」「隆」二枚篆書印。盤底為仿黑漆地,金彩署「大清乾隆仿古」楷書款。此器輕巧別緻,將漆器工藝特有的質感仿製得恰到好處,彰顯出乾隆時期超凡的工藝水平(圖九)。

作為中國瓷器發展鼎盛時期的乾隆朝,色釉瓷以其瑩潤簡潔、超凡脫俗的釉色成為陶瓷文化藝術寶庫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如《周禮·考工記》所言:「天時、地利、材美、工巧,合此四者方為良。」[6]乾隆時期的官窯瓷器從制樣、選料、造型到最終的燒制,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制瓷巧匠的精湛技藝及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旅順博物館館藏乾隆時期的官窯顏色釉瓷器,雖不能完整地反映此期的風貌,但這些收藏有序的傳世珍寶亦是歷史的縮影,永恆的典藏。

[1]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 5,京都書業堂重刻本,光緒十七年(1891)。

[2]趙宏:《中國古代仿古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3]清·鄂爾泰,張廷玉等編:《國朝宮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年。

[4][5]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1993 年。

[6]唐·杜牧註:《考工記》卷上,陝西通志館影印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開端 的精彩文章:

歐洲小拍出「天漏」還是「地雷」?神秘買家98萬購買乾隆御窯!

TAG:藝術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