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梁文道:旅行是為了變得不像自己

梁文道:旅行是為了變得不像自己

原標題:梁文道:旅行是為了變得不像自己


前面的話

這兩天,梁文道正在敦煌拍攝《一千零一夜·出走季》的節目,1月20日,我們邀請道長做了一場直播,談談他心中旅行與閱讀的關係


這場直播,道長談到很多自己的旅行經歷,包括在印度被騙的經歷,以及旅行究竟有什麼意義,如何通過閱讀,更深度地旅行,旅行中遇到心動的女生該怎麼辦等等。

今天,我們整理出這場直播的精華內容,約9000字,預計閱讀時間20分鐘。文章很長,但很值。



讀書與旅行


都是為了在一剎那變得不是自己


講述 | 梁文道


我們第三季新改版的《一千零一夜》這個讀書節目,終於能夠離開北京要去別的地方,我們去的第一站就是在敦煌


為什麼我們這季叫出走季?旅行跟讀書有什麼關係?


這跟以往我們平常所見的讀書節目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我們不太想呆在室內一個固定的環境,而是喜歡走在街頭,走在街上。


我從來不認為讀書是一個大家心目中想像應該安安靜靜坐在室內那麼讀,在我看來,讀書始終是為了要跟這個世界發生關係,是為了要讓我們更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更能夠理解我身邊這一切。


我身邊所有的人是怎麼回事,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制度、我們的世界是一步一步怎麼樣走到今天,我相信讀書能夠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1.


從北京出走


過去一兩年來我們很多朋友都說,我們能不能別老在北京呆著。


在北京拍這個節目挺悶的,坦白組我們製作組這群北京哥們兒已經把北京城跑遍了。


乃至於現在有許多別的製作組拍電影、拍電視劇,一說晚上要在北京取夜景的話,都打聽到我們這來,問我們去哪拍好。


因為我敢保證,沒有任何一個製作組比我們更熟悉夜裡的北京是怎麼回事了



但是問題是這個事也常被人投訴,說你怎麼就那麼喜歡北京呢?是不是歧視上海、廣州,怎麼不來成都,等等。好,說的有道理,我們是該走出去。


來到敦煌不止是要跟大家理所當然的介紹幾本關於敦煌的書,同時還是希望能夠透過敦煌這個當年中世紀的一個國際城市,去認識那個時候的中國跟世界的關係。

透過我們今天講絲綢之路這條路上面所發生過的一些故事、一些我們今天中國人都不一定熟悉的東西來提醒我們,我們這個國家跟世界原來曾經有過的一番面目


2.


旅行總是與書相關的


旅行與閱讀,在我看來本來就應該是同一回事。


從我自己的經驗開始說起。我從小就喜歡旅行,我上大學的時候比較自主,打工攢點錢能到處跑我就背著包到處走。


那個時候我基本上把能夠到的當年中國的各個地方,都背著包差不多跑遍了。


我以前出門旅行,這個箱子是很沉重的,很多人不是說習慣旅行上路的人行李應該越輕便越好,我行李從來都很重,為什麼?是因為裡面帶著書。



出門的時候就已經帶了一批書,這些書就是我想像自己去到旅行目的地的時候,我有空的時候可以看的書。


不過直到今天為止,我發現我帶的書永遠都是我看不完的,就跟我們在書店或者在網上一買買一大堆,以為自己這餘生會看完,其實你是看不完的,買書回來沒有人是能夠把自己買的書都看完。

同樣的,我在旅行的時候也是總是超額帶著書。但是更慘的是,我回城的時候又帶回來更多的書。


我以前去每個地方都喜歡找一些當地的出版物,或者跟當地相關的出版物,也是希望跟我旅行的這個所在地發生一些關係


比如說你游三峽,難道你不應該好好看一看過去古往今來中國文人關於三峽的種種詩情畫意或者描述的驚濤駭浪的那些詩文嗎?


你去了濟南,難道不該看一看一些跟大明湖相關的文字嗎?


你到了拉薩,難道你不該讀一些西藏的歷史、翻一下格薩爾王的傳說,或者看一些藏傳佛教的入門書嗎?


我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去旅行的,所以在我個人的生命經驗裡面旅行總是跟書相關的。


3.


書是旅行的記憶所在


去不同的旅行地點買當地的書,問題是如果出國,比如你去了泰國,去了別的地方,是不是還要買當地的書,當地的書體看不懂對不對?


我一樣有這個怪僻,看不懂的文字的書我也買

像90年我第一次去東歐,比如去捷克布拉格,那是一個文學之城,到了那個地方怎麼能夠不帶回一兩本卡夫卡呢?怎麼能夠不帶回《好兵帥克》的捷克文原版呢?



《好兵帥克》捷克文版


根本看不懂,照買,當成是紀念品,我們出門旅行不是喜歡買一些當地的特產紀念品嗎?


在我來講我要的特產紀念品就是當地的書,乃至於我家裡面放了一堆我看不懂的外文書,也當做是一個旅行的記憶所在


但是,旅行跟讀書的關係,在我看來不止是我個人因為又喜歡讀書,又喜歡旅行,所以覺得它們有這麼密切的關係。


它們從本質上,在我看來的確是有一些很緊密的聯繫。


4.


旅行是為了去體驗陌生


我們之所以需要旅行,那是因為我們想去體驗一些我生活範圍之外的事情,去一些我陌生的地方。

有時候聽到陌生的方言甚至是語言,看到一些地方不同的民俗,看到一些地方不同的風物,這樣不止是為了增廣見聞。


我們過去常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般理解那只是為了增廣見聞。


沒錯,你的確可以增廣見聞,問題是我們大家都有手機,一機在手,你何必千辛萬苦通過旅行來增廣見聞呢?


有時候你透過手機得到的比你親自去到那個地方所得到的,以知識來講的話說不定還要更加豐富,更加齊全,更加客觀。


所以在我看來去旅行真正要體驗陌生,吸收的不是知識,不是資訊。


比如來到敦煌,不是為了要知道敦煌本地人吃什麼,而是什麼呢?你要真的吃到了他們在吃的東西。


敦煌本地有什麼樣的特色的小吃,一些小菜,你知道有這個東西,跟你吃過它們,天啊,那是兩碼事。


同樣的,你來到這個土地,真實經歷他們的生活方式,那是另一回事


比如我第一次去新疆的時候,印象很深的是,原來新疆人的整個生活作息都跟我們中原地區不一樣的。


比如說,因為大家都是北京標準時間,但實際上它的日出日落都比北京要晚多了,於是他們早上上班時間通常在九點後,晚上吃飯時間很晚,他們是跟著太陽的軌跡走,不是跟著北京標準時間走。

這是呼應當地的自然條件所形成的一種生活習慣,你知道這個事,跟你實際去到那跟著當地人一起這麼經歷是不一樣的東西


又比如說我們知道穆斯林地區有很多的禮拜堂清真寺,清真寺每天會有五會在招拜塔或者叫呼拜塔上面有教士,用阿拉伯文高唱高喊要大家來禮拜了。


你知道這個事,跟你實際遇見過是不同的。


5.


自我的渺小


但是這個旅行的經驗又不止是一種經驗,同時這種陌生的經驗還在提醒我們,我們自己是多麼的渺小,我所知道的是多麼不夠。


甚至能夠告訴我,原來我的生活方式,我所以為的這個世界,我所習慣的的選擇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套


人類文明那麼璀璨,千奇多樣,那麼的多元,各自發展出了很多不同的選擇。


到了沙漠地區見過游牧民族,見過沙漠中的商旅,你才知道原來人可以這樣活著。


就好比去日本,跟著日本人學他們的正坐,也就是我們唐朝時候人們的坐法,雙腿壓在地上,像跪著一樣那麼坐。


我們坐十幾分鐘腳發麻受不了,但是你卻發現那是一個他們覺得很舒適的坐法,至少老派日本人很習慣的做法。


原來就連坐這件事,世界上都不是只有一種最合理、最自然的、最讓人舒服的坐著的姿態。


我們一般人以為行住坐卧這些是生理本來的東西,是身體上的東西,一個人怎麼坐坐得好,這講人體工學,是自然的,生理性的東西,但是我們忘了它一樣有文化的作用。


比如我常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今天家裡面客廳有沙發。沙發是一個音譯,英文叫sofa,但是sofa這個說法對他們來講也是外來名詞。


歐洲人所講的沙發,各種語言裡面的沙發,它的緣起都是土耳其文,土耳其文裡面或者突厥文裡面那個沙髮指的是什麼?


原來指的不只是一種坐具,不只是一種坐的椅子,而且還是一種姿態,那種姿態就是他們是那種半躺半坐的大老爺們,幾乎是葛優躺那樣的,這樣的姿態我們叫葛優躺,那個就叫沙發。



"sofa"式坐姿


其實不止土耳其,整個中東近東地區,他們都習慣在地上鋪好幾層厚厚的地毯,然後用一些坐墊在後面堆起一個像小山丘、三角形一樣的東西。

他們坐的時候是這麼靠著,半躺半坐的姿態他們覺得非常舒適,這種姿態跟這種姿態所依靠的那種坐具都叫做沙發,沙發是這麼來的。


我是讀書知道的有這麼一件事,原來人類的坐法有那麼多種,透過旅行我實際的體驗到日本人所謂的正坐或者我們叫做跪坐是怎麼回事。


6.


滄海變成迪士尼


這個世界是太大了,我們旅行所開闊的不止是大腦裡面儲存的訊息,而且是一種顛覆那個顛覆是為了讓我發現我可以變得不一樣,我有其他的選擇。


當然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浸潤在中華文化之中,我身上所有東西都帶著我們不可磨滅的標記,但是這並不是生而為人你唯一要有的一個方法跟選擇。


你去到不丹,你會發現原來世界上面還有這麼一個國家,他們不追求經濟成長,他們追求的就是安穩和快樂


當全世界都想透過旅遊業來增加收入,希望遊客來的越多越好,他錢才賺的更多的時候,不丹卻反過來要限制旅遊業的增長,每天只發出有限額的旅遊簽證。



不丹


因為他不想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不希望太多的遊客去破壞他們的寧靜


也有的為了遊客而存在的旅遊景點或者是乾脆變成一個迪士尼樂園,舉個簡單的例子,像威尼斯。


威尼斯這座城市我們過去看書、看旅遊紀錄片總覺得很浪漫、很美,你去了之後才發現整個城市原來就是個大型的迪士尼樂園,為什麼?



威尼斯


原來這個城裡面,還住在當地的居民已經不超過兩萬人,我們去那些酒店、那些餐廳的服務員,在水上面划船那些船夫是哪來的人呢?


他們絕大部分都不住在威尼斯,而住在威尼斯的北邊內陸地區。每天早上他就像上班一樣,搭著火車、搭著鐵路、搭著公交、開著車來到威尼斯。


到威尼斯之後換上該換的衣服,該要主題裝扮就主題裝扮,然後就變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威尼斯當地人。


為什麼他們不住在威尼斯呢?因為威尼斯已經不夠房子住了,幾乎所有的房子都要拿來當做賓館、當做餐廳、當做商店、當做服務我們這些遊客大老爺的所在場所。


然而這座城市曾經是歷史上稱霸整個地中海的一個帝國,它是一座城市,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帝國。


這個國家、這個城邦它統治跟控制的範圍是廣大整個地中海。



威尼斯帝國


我們今天去旅行的話,你一直到克羅埃西亞,甚至希臘很多島嶼,很多旅遊勝地,他們留下來的古城,城門上面都還有一個獅子的圖騰。


那個獅子就是很有名的聖馬可獅子的標誌、威尼斯的標誌怎麼會跑到克羅埃西亞、跑到南斯拉夫、跑到甚至北非呢?


那是因為這些都代表著這是過去威尼斯所控制的地方,而威尼斯的財富源源不絕的從這些地方湧進這個人工造出來的城市,使得這個城市它原來的統領、它原來的統管、它的大公是那麼的驕傲。


他們過去每年一度要舉行一個儀式,叫做跟大海訂婚


那是什麼樣的儀式呢?那就是他們乘著非常漂亮、豪華的大型的船艦,從威尼斯的運河開到海上。


在海上的時候威尼斯的公爵要從他的手上摘下他的戒指,一個代表他的權貴、他的榮耀的戒指,投入海中,表示他要把自己許配給海洋,說明威尼斯是屬於海洋的,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威尼斯


以前的威尼斯是那麼的不可一世,曾經光輝燦爛,當然我們讀書也知道,後來它已經衰落到早早就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乃至於拿破崙入侵的時候就說這個城市只不過是歐洲的一個客廳而已。


但是再到今天,我們真的變成遊客去了那裡,你會看到滿街的美國遊客,穿著大短褲——在天主教堂裡面其實穿短褲不太禮貌——在那裡肆無忌憚地跑來跑去。


或者看著很多的中國遊客穿著婚紗在那邊拍照,甚至有見過遊客跳入運河中游泳的。你在想這個城市的今天,這真是滄海桑田。


7.


讀書與旅行


是為了讓我們變得不是自己


所以讀書跟旅行在我看來都是同一回事在這個意義上,就是為了要讓我們在某一剎那變得不是自己。


當我們面對這麼陌生,挑戰我自己所有的生活習慣,讓我覺得我可能會變得不再認識自己的這種處境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不舒服,會覺得不適應。


我們今天很多人都把旅遊當成一個嗜好,有的人甚至稱為旅行家,把旅行當成終身的職業。


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在十九世紀以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地方的人都是不旅行的,不出門的,旅行是沒必要的,是危險的。


因為以前的人,你想想看,比如在北京,想來一趟敦煌,八個世紀之前,他該怎麼來呢?


他離開北京是不是能夠有地圖告訴他一路上從北京來敦煌這條路怎麼走呢?


是不是能夠上網找到一些旅遊指南,看看驢友的分享呢?


他能不能夠買到機票呢?能不能坐高鐵或者長途大巴呢?


絕無可能,他一離開他所在的村子就要問路了,下一個村該怎麼走,這條路是往西嗎?他要一路都要這麼問路,一路去走。


他帶的錢夠多嗎?他那時候不能刷卡,不能用ATM機取款。


問題來了,這一路上會不會遇到強盜,會不會遇到土匪?古代的旅行者,很多人都是在路上死於非命,就是遇到強盜,或者遇到什麼意外受傷。


在沒有那麼強大的國家機器的時候,你在路上走,充滿了太多不可預知的風險,所以旅行是很令人害怕的一件事


在古代真正要旅行的人都是被逼著出去的,比如說我去做買賣,比如說我去當兵,比如我收到命令要去那個地方當官,比如說我是官差,要去傳達命令,要去抓全國通緝犯。


又比如說我是一個抱著虔誠信仰的人,我要去某個聖地朝聖。


除了這幾類人之外,沒有人是會喜歡旅行的,我們過去的人絕大部分的人,生活的範圍就在我出生地方圓五公里的範圍之內,再也沒有到更遠的地方了。


8.


旅遊產業是船可以固定在海底的錨


但是逐漸的,旅行開始成為一種產業,開始成為一種嗜好,開始成為一種大家追求的東西,所以它今天才會變成全球最大的經濟產業之一


這些產業能夠給我們很多便利,克服掉我們祖先遇到過的旅途上的困難。


比如廣東人以前要去四川,他活不了一兩天,沒辦法天天那麼吃辣。但是自從現在有了酒店,就不一樣了,他去了酒店之後發現,酒店裡面吃的跟他在廣東吃的分別不大。


就算不在酒店吃,出門看到金拱門,保證吃到的漢堡跟在美國華盛頓吃到的漢堡,跟在巴基斯坦吃到的漢堡也是一樣的。


所以旅遊產業帶給我們的是一連串的標準化,比如說酒店的房間必然得有幾樣東西,你一進門幾乎連燈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要不然我們到一個陌生酒店裡面,你開門進去,黑的,你要開燈,燈該開哪呢?


所有酒店的日常生活習慣裡面,比如說幾點該吃早餐怎麼樣,這些都是固定下來的。


於是在旅途之中本來很不安穩的狀態裡面,給你一個讓你覺得安心的,像船可以固定在海底的錨一樣,你就感覺舒服了。


但問題又來了,假如旅行,我們到哪裡旅行都還是想追求回自己原來習慣的那一套生活方式的話,旅遊是為了幹嗎呢?


我們何必要出這趟門呢?難道真的只是在巴黎鐵塔下面照一張照片,然後回去好告訴朋友我去過巴黎嗎?


所以有的人會覺得我們不該這麼旅行,我們不應該遵循安全的道路走,我們首先要自由行,同時希望盡量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所謂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就意味著可能你要冒一點險,這種險有時候是真的物理意義上的風險。


比如說你去印度,大家注意,我不是在貶損印度,我真的很喜歡印度,我甚至在印度被騙,都笑出來,半夜想起來還在回味恬笑,在印度被騙真美妙


因為你去那些地方旅行會遇到一些事,比如現在去巴黎,可能會被偷錢包,甚至被打劫。這些都是你旅行經驗的一部分,它很冒險。


至於沒那麼冒險的部分,很可能就只不過是吃一點你原來沒吃過的東西,經受一點你原來沒經受過的天氣的現象。


可是這樣有一點刺激,有一點難度的旅行,在我看來才是值得的。


9.


讀書如果只讀你懂的東西,讀來幹嗎呢?


說回讀書,我常常講這麼一句話,讀書如果你總是只讀一些自己讀得懂的東西,自己喜歡的東西,那讀來幹嗎呢?


我們讀書是為了增長見聞也好,或者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改變自己的思想認知跟情感習慣也好,難道都不應該接受一點挑戰嗎?


我們去讀一些跟自己原來的想法不同的書,去讀一些跟自己原來的所知相距甚遠的書,當然會覺得不舒服、不適應,有些書你會讀不下去,你會覺得讀不懂。


這就好比我是念哲學出身的人,我年輕的時候念一些很深的大部頭的哲學經典巨著的時候,我也有過很痛苦的煎熬。


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證,你熬過一個階段,你經歷過這些痛苦的磨鍊,就好比玄奘取經經歷過攀越天山或者沖頂的痛苦的歷程之後,你得到是一些甘美的果實,它能夠改變你。



在這個意義上講,讀書都應該包含著一點最起碼的風險,這個風險可能只是一點點的不適應而已,它不需要你付出什麼斷腿斷手的代價、付出生命的代價,它只是要你離開原來的你自己多一兩步而已。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讀書跟旅行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因此說到最開始所講的,我為什麼喜歡在旅行的時候讀書,我覺得那是一個順理成章、相輔相成的東西。


我既然來到敦煌,知道一點敦煌的過去,我現在看到的這個城市,你覺得它的面目不一樣,你的腦海當中會折射出它過去有過的影像。


不要說敦煌,就說北京,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北京是車水馬龍這個樣子,天天都在堵車。


但是如果你讀過《城南舊事》,以前的人筆下的北京,是北京的城門外面每天黃昏的時候有很多的烏鴉飛過,在城門附近的樹林之間,在裡面唧唧喳喳的叫。


同時你會看到城門外面有一對一對的駱駝商旅,沒錯,是駱駝商旅,趕著駱駝,運著貨物出城或者進城,一百年前的時候北京大街說是有很多駱駝的。



你讀過這些書你再看今天的北京,你能不能夠在那些車流當中去想像駱駝當年在同一片地上走過的那個情景呢?


這樣子你再看這個地方,它的風物會變,背後會多了一層心靈的眼睛,你對它的感受是不同的。


10.


一個出走的讀書節目


我們就是帶著同樣的想法在這一季《一千零一夜》裡面想要出走,帶大家去別的地方。


我們希望將來出了這一季之外,接下去的第四季、第五季,或者不知道到第幾季,我們都可以同樣的帶大家繼續走去不同的地方。


而每去一個地方我們都會介紹跟當地相關或者我從當地得到靈感所引發出來的書。


好比說我們這次來到敦煌,我們會一口氣錄四集節目給大家,在這四集節目裡面,我們就會介紹四本書。


首先要請注意,我們這個是讀書節目,始終是一個讀書節目,不是旅遊節目,所以我不可能在這裡跟大家詳細的景點、住什麼賓館、什麼好吃,或者帶大家到處看風光,這個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這類節目,不用看我們這個節目。


我希望做到的是能夠在當地的風物的背景下面,透過畫面,加上我們所講的這些文字,讓你對這個地方或者對你所讀的文字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就像我剛才講的你有雙重的眼睛在看眼前的東西。


我們在敦煌這裡錄的四集節目裡面包括一些書,是人人都聽過的中國歷史名著,比如玄奘法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



還有一些書我擔保99%的中國人都沒有聽過的書,比如說《拉班掃馬及馬克西行記》。



這些書它不一定都直接跟敦煌相關,但它們都跟以敦煌為代表的古代絲綢之路,或者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古代的中西或者中外的關係跟交流是密切相關的。


這是不一樣的敦煌,不一樣的絲綢之路,而且是不一樣的中國,甚至是不一樣的世界。

預告:《一千零一夜》出走季敦煌篇目前正在拍攝,將在春節後播出


觀眾問答


1、提問:您對窮游怎麼看,您有窮游的經歷嗎?


梁文道:窮游,那太有了。


我窮游最窮的時候是怎麼游你們知道嗎?90年代我去西藏很困難。


尤其那個時候香港海沒回歸,我們香港人要辦一些特別的申請,在成都搞,而在成都拿到證之後就能夠去了,那時候不像現在有高鐵,道路沒那麼發達。


你可以搭飛機,但是搭飛機,第一對我們當年那種窮學生旅遊,窮學生旅遊必須是窮游,那是很昂貴的一件事,而且你很怕適應不了高原反應,所以我們就搭大巴。


我記得從成都去拉薩好像得五天還是六天,是下午傍晚的時候,那個司機他開著車,路上有兩個藏人小夥子,小年輕的在攔這個大巴要上來,就開門讓他們上來。


他們上來就坐在前頭,其實沒位置,他們就坐在大巴前頭引擎的蓋子上面,兩個人拿出酒來喝,然後喝著喝著就問司機來一口吧。


司機一開始不喝,到了後來,那時候那個路很險的,是經過一段,旁邊是斷崖,這個輪子幾乎就要踩到邊那種。這個司機這個時候說,來就來吧,拿白酒喝。


喝到後來,前半車廂的人都在喝,不曉得怎麼都有酒,一群人在唱歌,我坐在後面心驚膽跳,我說能不能不喝酒開車啊?他們說這條路不喝酒不能開。


那就是窮游的階段,也試過在歐洲旅行,睡過火車站。


因為那個時候去歐洲旅行是很貴的一件事,我自己又窮,我們都是搭大巴,有時候坐火車,真的是沒錢住旅店,怎麼辦呢?那時候還好,有不少人那樣。


青年的旅社當然也有,但是很多人會選擇睡火車站,我們帶著睡袋,就在地上鋪著,在火車站躺,有時候早上醒來前面會有人丟了錢。


2、提問:網友說道長很佛系,為什麼叫道長呢?您覺得這個佛系跟佛教有什麼關係?


梁文道: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我為什麼叫道長。


這是一個綽號,這是因為我以前在香港一個電台當台長,我的同事們覺得叫我梁台長或者叫我梁先生都太生疏了,香港年輕小夥子比較喜歡湊近乎一點。


然後說不如給你取一個綽號,於是呢,因為我叫梁文道,就變成叫道長了,就是梁文道台長,簡稱道長,這個叫法是這麼流傳開來的。


我不是佛系,我是佛教徒。


佛教徒跟佛系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覺得佛教徒是因為你首先皈依三寶,你有一定的信仰基礎在。


但是「佛系」這個詞中的「佛」字背後代表的是一種中國人想像中的佛教,或者佛教的色彩,那種色彩就是什麼事都無所謂,不著急、不爭,不要那麼執著,因為反正什麼事都是空


這麼一種大家對佛教的想像投射在今天的某些年輕人,或者今天某些人的生活態度上面,這個叫做佛系。


你說我怎麼看這些佛系青年呢?我覺得挺好,他們告訴我們一種中國人活著的可能


我們過去老說中國人太浮躁,急功近利,什麼東西都要搶,排隊不好好排,因為大家趕時間。


但現在你看到有的人不是這樣,有的年輕人再也不想那麼搶、那麼奪,他厭倦了,他比較開始無所謂了,或者他把自己的要求放低了,這不是挺好嗎?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從佛系青年的存在看到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一個程度之上,很多經濟發達國家一樣,開始出現某種固化


越來越多人開始覺得你要爭也爭不到,因為該有錢的還是有錢,比如說我們整個中國青年人之中最有名的人叫王思聰,他為什麼那麼牛呢?因為他爸有錢。


你再爭,你爭得到像他那樣嗎?你爭不到,除非你爸去爭,你爸又不爭氣。


原來我們某程度上這個社會的階層開始出現了,很多東西不是說靠我個人努力能夠改變得了。


我的命運不完全操之在我手,所以我何不幹脆讓自己心情放輕鬆一點呢,追求一點小確幸呢


我不是當王思聰了,我只是想吃到一碗好的炸醬麵,這行了吧?這難道做不到嗎?這當然做得到。


所以佛系的存在可以正反兩面看,正面看我覺得是還不錯的人生態度,起碼是選擇之一反面來看確實看到中國某種社會現象。


3、提問:請問您在旅行中有沒有遇到過令您心動的姑娘,您會怎麼辦?


梁文道:我十幾、二十歲旅行的時候是有的,但是多半也沒什麼機會其發展。


第一,都是人家陌生地方的人,主要是當地人,你知道你是遊客,你是要走的,除非你是純心想搞傳說中的艷遇,問題是我又不是那種性格的人。


所以你就是看一看、聊聊天就已經算了,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還有一種是旅行中遇到的其他的遊客,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在那種青年酒店旅館,但是那種情況你也不會能夠有什麼機會。


因為絕大多數情況是這樣,一個青年旅社,六個人、八個人分一間房,有時候是男女都在同一間房。


特別在歐洲的話,通常整夜大家在那邊聊天、喝酒,你不會用任何機會想去我們單獨出去散散心好不好,去你的吧,大夥在那邊喝啤酒。這個你不要學,歐洲人都太壞了,他們都抽大麻,我不抽的。

本文為梁文道敦煌直播的文字稿,點擊閱讀原文,收看直播回顧

一千零一夜


下集預告


第199夜 《狂人日記》


1月25日,周四零點


優酷上線


每周四優酷會員可看


每周五全員可看


轉載:微信後台回復「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理想 的精彩文章:

TAG:看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