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篇人民日報夜讀文+一篇本人應家族的約稿文

三篇人民日報夜讀文+一篇本人應家族的約稿文

每次考前,孩子們都希望我給幾篇文章看看,今天印發了這四篇文章。

到不了詩和遠方,生活也未必苟且

1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被一系列的「只要……就……」欺騙:老師時常鞭策我們,只要你好好學習,就一定可以考上心儀的大學;父母經常教導我們,只要你名列前茅,以後就可以有很大的出息;閨蜜會安慰我們,只要你死心塌地地喜歡一個人,一定就可以虜獲他的心。

可是,好好學習並不一定能帶來你想要的大學錄取信,因為總有人高考失利、發揮失常;一直學習成績很好的學霸,並不代表就一定能夠在工作崗位遊刃有餘,能力也會有局限;喜歡一個不喜歡你的人,再多的無怨無悔可能也只是多餘的存在。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我們以為只要嚮往、只要付出,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可是結果往往並不遂人願。這個世界有喜劇,也有悲劇;有成功,也有失敗。嚮往詩和遠方的人很多,能夠擁有詩和遠方的人,卻並不那麼多。

2

昨天在食堂吃晚飯的時候,偶遇一個學姐。學姐大四了,正在找工作。聊天時,她問我是學什麼專業的,我說是工商管理類。她聽了後說:「我有個同學也是學工商管理的。工商管理是個好專業,聽這個名字特別有感覺。」

「其實這也就是個雲里霧裡的專業,感覺太宏觀抽象了。學姐,那你學的是什麼專業呀?」我說。

「臨床醫學。」

過一會兒,她又說,「高考填志願時,我也是想選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可是在父母的干預下,最後就填了他們口中安穩的專業——醫學。」

聽到學姐這番話,我可以從她的語氣中明顯察覺到些許遺憾。但是片刻,她眼神里的遺憾就如過眼雲煙,稍縱即逝了。

我問學姐,「那你現在還後悔嗎?」

「剛開始可能會後悔,但後來想著也習慣了。既然沒有辦法學自己喜歡的專業,那就把當下的事做好也算不辜負生活。慢慢地,我發現臨床醫學其實也沒那麼討厭,後來喜歡上了這個專業,還小有成就。今天,我剛剛拿到了心儀醫院的錄用信。」學姐笑著說。

她的微笑那麼從容,一如她說話時平和的語氣。我可以感受到,現在的學姐是真的喜歡臨床醫學這個專業了,如同她當時對工商管理專業那般嚮往。

所以,你看,沒有擁抱詩和遠方,我們也不能選擇苟且眼前。即便不能到達心之所往處,也要把生活過得如「秋水共長天」般寬遠,彩徹區明,纖歌凌雲。

3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遠方,那裡如詩如畫,落霞與孤鶩齊飛。就像時至今日的我,依然對H大學有著深深的憧憬。

記得高三時,因為看到一篇寫H大學的文章,裡面一段話到現在都記憶深刻:「陽光慵懶地漫步在島城的夏天,寧靜,安逸。粗獷的花崗石牆壁纏滿樹藤,紅色筒瓦覆頂,狹長的拱門一樣的窗口飾以美麗的西式圖案浮雕,樓內布局至今完好保留原有格局,顯得既古樸典雅,又不失異國情調。」

嚮往大海的我當時就被那所海邊的大學深深吸引,然後我也努力學習,明知那個遠方特別遙遠,還是想要奮鬥嘗試。但到最後,還是沒有去到那所心心念念的學府,只好選擇了現在的大學。

要是有人問,你會很遺憾沒有去到H大學嗎?是的,我很遺憾,因為曾經我真的非常想要去那裡。只可惜,最後還是分數不夠。

但我卻並不後悔,至少曾經為之奮鬥過;可能沒有拼盡全力,可能時間太晚,但卻也有所付出,如此足矣。而對於現在的生活,我也很喜歡,即使不是當時渴望的學校,但只要自己願意,眼前的生活也可以是如詩的遠方。

有時候,我們看起來並不像是命運的寵兒,因為種種因素,我們無法選擇心之所向的「詩和遠方」。但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即使沒有詩和遠方,也可以把眼前的點滴變成如詩般美好。遠方那麼遠,生活這麼近,既是如此,就好好享受、不辜負時光吧,那麼到哪裡都是如詩的遠方。

人民日報批選人用人論年頭看關係:

要憑實績定去留

自古以來,選賢任能為治國安邦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強調,選人用人要「堅持事業為上」,這就為新時代的選人用人指明了方向。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不同幹部各有所長,就要放在與之相適配的事業中去「稱一稱斤兩」。有的幹部抓經濟工作「一把好手」,但未必對黨建工作得心應手;有的幹部對宏觀政策瞭然於胸,但可能處理起基層問題「兩眼一抹黑」;有的幹部「下筆如有神」,實踐中鍊鋼打鐵卻可能「掄不開錘」……試想,讓諸葛亮舞弄青龍偃月刀,恐怕難以揮動;讓張飛搖著羽扇運籌帷幄,非得急出病來不可。可見,人和崗位相適殊為關鍵。

然而,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和單位選人用人不是看誰優秀、誰合適,而是看誰資歷深、年頭久,論資排輩「排排坐」;甚至,看誰關係足、來頭大,多照顧有「天線」的人。還有一些地方和單位,忽視幹部成長規律。比如不加認真考查、仔細甄別,把一些內功不紮實、歷練不過硬的幹部以「練手」之名重用;比如為了單純優化班子學歷,誰手裡的文憑高誰就上位;比如為了輪崗,搞「一刀切」,把不同專業領域的幹部簡單對調;又比如選拔年輕幹部時不顧科學標準,機械等同於年齡小、學歷高等條件,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人崗相適」,方法論其實言簡意賅,那就是「以事擇人、優中選適」。一個地方的發展、一個單位的業務開展需要什麼樣的幹部,就應該按照崗位需求找尋恰當人選,而不能反過來「因人找崗」,更不能把「人」與「崗」二者生拉硬套、簡單匹配。「人」與「崗」之間,應該「相看兩不厭」,彼此匹配。一方面,以事擇人、依事選人;另一方面,「人須在事上磨」,讓幹部在崗位上歷練成長。駿馬能歷險,犁地不如牛。任何形式、任何對象的選拔任用,著眼點都應聚焦在事業需求上、崗位需求上,多考慮「該用誰」,而不是「誰該用」。

當然,堅持「事業為上」並不是說幹部只要有了成事之能,其他方面就不重要。換言之,「事業為上」只是選人用人的一個必要條件。政治不硬、黨性不純、品德不正……即使能力非凡,德不配位,就絕對不能用。另外,也不能機械地理解「人崗相適」,絕不能「一個蘿蔔一個坑」,也不能不同領域幹部不能交流,而應實事求是,一切堅持實踐的標準,從具體工作出發。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新時代推進偉大事業,必須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選賢用能,以業績論英雄、憑實績定去留,領導幹部到底幾斤幾兩,到底內功深厚還是花拳繡腿,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目的只有一個,選准用好黨和人民需要的幹部。

中國父子的最大問題 是我不認同你

01

堅持日更的自媒人連岳(專欄作者,原名鍾曉勇)老師,連續停更了4天。再次更新時,是1月12日晚,他寫了篇文,名叫《鍾師極》。那是他父親的名字。因為癌症,老人剛剛離開人世。

談及和父親的關係,連岳老師說,20歲以後,在觀念和生活方式上,他們父子間產生巨大差距。

他做的很多選擇,在父親看來匪夷所思。父親嘗試通過嘮叨改變他時,總是被他以重話打斷。

就連10多年前,剛學會上網的父親,搜索自己的名字,發現沒有結果,開心地對他說「我的名字多好,沒有重名」,他也不忘挖苦父親「這不說明名字好,只說明你沒做什麼」。

父子間最交心的聊天,是去年年底,已患重病的父親和他聊到情深處,拍著他的腿說:「父子一場啊,父子一場啊,可惜我的福分不夠。」

如今,吃過不少苦頭、對人充滿善意的父親走了。

身為職業寫作者的兒子,在送別父親後,以父親的名字在公號寫了篇短文,為的是,再有人搜索「鍾師極」這個名字時,能看到結果——雖然,叫這個名字的人,已不在人世,但這是永別後兒子最想為父親做的一件事。

文中,連岳老師感慨:「(如果時光)重來一遍,估計也是如此吧。這就是我們父子的命運。」

這何嘗只是連岳老師父子的命運,這其實是所有中國父子的命運——

明明父子連心,偏偏彼此否定;本想好好說話,不料反唇相譏;其實渴望溝通,最終欲言又止。

02

中國式父子的問題之一,就是父親很少認同兒子。

渴望兒子成才又怕兒子驕傲的父親,擅於以打壓的方式監視兒子的成長,也總想以自己的經驗指導兒子的人生。

知名主持人馬丁在《父與子的戰爭》這場演講中說:「中國式父親的最大問題不在於打罵,最大問題是三個字:不認同。」

他的父親是老牌大學生,傳統守舊,清高隱忍,最拿手的本領就是打擊他。

小時候,他考試考砸了,父親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兒子」;他考了全校第二,父親又說「第一名是誰啊」;他被母親寵愛,父親就說他「吃不得苦,扛不起事兒」……

父親的不認同,讓馬丁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和逆反心,索性選擇和父親對著干——父親讓他學理科,他偏學文;父親想讓他當工程師,他偏去當主持人;父親說往東走,他偏要往西行……

後來,父親因重病住院彌留之際,恰是馬丁的女兒出生之時。為讓父親不留遺憾地離開,馬丁說服家人哀求院長,讓他抱著未滿月的女兒到ICU和父親見一面。

已經無法說話的父親,得知兒子的這個決定後,堅決地搖了搖頭:他不願小孫女來細菌滿屋的病房,哪怕那是他最大的遺憾。

那一刻,馬丁在父親的病床前淚流滿面:父與子的戰爭落幕,兒子才明白這場兩敗俱傷的交戰中,他們都愛著彼此。

時光流轉,代代繁衍。

當父親不再是充當審判兒子的法官,成了被病痛折磨的弱者,兒子也不再叛逆折騰的逆子,成為人到中年的父親,兩個男人才在病榻前明白彼此冰冷的面孔下,都有顆為對方滾燙的心。

只是,有的父子情尚可彌補,有的父子情終成遺憾。

03

中國式父子的問題之二,是兒子總想向父親證明自己。

渴望擺脫父親限制和窠臼的兒子,總想竭力證明自己與父親不同,到頭來卻發現,走再遠的路,都也無法逃出父親的注目。

范偉和大鵬主演的電影《父子雄兵》中,父親范英雄是位退伍軍人,在一家幼兒園開通勤車,窮困潦倒,木訥守舊,但一副熱腸,兩手功夫。

和父親說不到兩句話就吵架的兒子范小兵,渴望擺脫父親般平庸,急切渴望成功發財,但他一次次創業一次次失敗,甚至陷入高利貸泥潭。

為了還債,他甚至把父親支回雲南老家,導演一出父親假死的葬禮,只為以份子錢擺脫放高利貸的黑幫。

詭計被父親識破後,范小兵被黑幫帶到澳門,身陷險境,命懸一線。得知這一消息,范英雄帶著一幫老戰友前去解救兒子。

生死關頭,父子團結合作,聯手出擊,暗語就是小時候父親陪兒子打的通關遊戲,成功將黑幫頭子撂倒。

那一刻,滿臉是血的范小兵恍然大悟:原來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幫他打通關的那個人,就是父親!原來捨棄生命也要保他平安的那個人,還是父親!

羅素說,父親們最根本的缺點,在於想要孩子為自己爭光。

其實,兒子們最致命的短板,何嘗不是總想著要比老子強。

理性上,哪個兒子不知道父親的愛,不懂得那沉默背後深沉的關懷,但感性上,哪個兒子又願意放下超越父親的自我期待。

甚至,為了擺脫父親們老路和命運,兒子們往往選擇逃離和遠方,留給父親一個沉默的背影。

直到,兒子在磨礪中長大,或父親在病患中離世,往事被重新理解,爭吵大半生、決裂大半生的兒子,才猛然發現——他越來越像父親,父親是他無法走出的堡壘和鄉愁。

他和父親愛著彼此,這卻是個被遺忘太久的秘密。

04

中國式父親的問題之三,是隱忍的中國倫理造就了隱忍的愛與痛。

中國兒子,中國父親,中國男人的最大問題,是不擅長表達。他們慣於把情感積壓心底,將深愛化作沉默。

我曾寫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叫《那個和我爭吵一輩子的男人,走了……》。

這篇文中,紅旗下長大的父親,信奉男孩子只有吃過苦歷經風雨才更有出息。

他嫌棄兒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指責兒子弔兒郎當沒有擔當,批評兒子性格懦弱好大喜功。

兒子也非常厭惡父親,凡事都和父親對著干,甚至買房時拒絕接受父親的施捨。

他逃離家鄉,辭去工作,來到深圳,創業打拚,甚至倔強得不給父親打一個電話。

直到有天,他接到母親的電話,才知道父親已病很久——為了不影響他的事業,父親一直讓母親瞞著他。

他回到家,陪父親走完最後一程,才在父親的書櫃里,翻出了20多本日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父親對他的愛,從他出生、小學、中學、大學,到他結婚、生子和創業。

那一本本的日記里,父親提及他時一遍遍寫道「想親親他,想鼓勵他,想擁抱他,想說愛他,想和他說句對不起」。

日記的最後一頁,停留在父親昏迷前的最後一天,上面只有一句話:「夢見兒子回來了,他說,他不怨我……」

那一刻,他癱坐在地上,第一次對自己感到恨,對父親感到愧。

隱忍的愛,隱忍的表達,隱忍的付出與牽掛,才是中國式倫理下的中國父子。

它讓中國爸爸羞於表達「兒子,你真棒」,也讓中國兒子恥於說出「爸爸,你真好」。

哪怕,在他們心中,對方早就不可替代,獨一無二,重於一切。

05

中國式父子關係的出路,是父親和兒子放下各自評判的標準。

當父親和兒子把彼此當成普通人,嘗試理解對方因時代和環境,因成長和缺失,因堅持和夢想,也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和不完美的一面時,兩代人的心才越來越近。

不管是父親還是兒子,當他學會以平等而慈悲的視角看待對方時,來自血脈深處的相通和相惜,才真正在兩代人間流淌。

在《鍾師極》這篇文章里,連岳老師寫道:「我父親終究是個極普通的人,我再會寫文章,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卻蘊含著難得的認知。

長久以來,兒子們的叛逆和流浪、逃避和抵抗、作對和作惡,還不是因為太在意父親對自己的看法,而選擇以一個極端打碎父親的期望?

而父親們的指責和打壓、嚴厲和苛刻、隱忍和沉默,還不是因為總期待兒子能夠比自己強,而試圖以一種反向為兒子樹立起正向?

在《父親》這首歌中,崔恕唱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做朋友呢?」

對呀,當父親不再將人生經驗和未竟夢想投射到兒子身上,當兒子不再以自我臆想和輕狂魯莽去理解父親,他們才能像兩個男人那樣,坐在草地上和飯桌上,看雲看水,喝酒聊天。

就像,詩人王家新老師在那首《和兒子喝酒》中寫得一樣——

一個年過五十的人

還有什麼雄心壯志

他的夢想不過是

和久別的已經長大的兒子

坐在一起喝上一杯

兩隻杯子碰在一起

這就是他們擁抱的方式

也是他們和解的方式

陪父親喝酒

06

能陪父親喝酒,是一種中年幸運。

我們,都該好好珍惜這樣的機會。

鄧家鋪子的先行者

自從到寧波工作後,我每次回鄧家鋪子,經過兩河口橋和芭芒灘大橋時,我都會停下來,拍幾張照片,因為這是我父親作為一個「土工程師」留在湖北松滋縣的還在繼續造福子孫的工程。

新江口郵電局最先的七層樓、萬家的人民大會堂,都是他的傑作,現在已經找不到影子了。有人告訴我,鄧家鋪的響水潭電站、金星的金獅嶺電站也是他留下來的,現在好像都荒廢了。

我父親叫李孔達,農曆一九三七年臘月初九生於現在的松滋市萬家鄉鄧家鋪村七組,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九日逝於武漢,享年七十三歲,後送回松滋葬在松滋公墓。他是李梅村的兒子,這個兒子從外表來看,沒有給他父親長臉,據說4歲左右開始患病,後來落下殘疾,是一個堅決不辦殘疾證的殘疾人。

自我懂事起,對父親的記憶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變。

家裡兄弟姐妹六人,父親基本不能負重,主要靠母親掙工分,父親在外搞副業換工分。人民公社時代,他留下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工程,都是聽別人說的,很少親眼見到。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承包兩口堰塘養魚,一年給生產隊交400元,在當時應該有私營經濟的影子。記得後來養過豬,被動成為養豬專業戶,母親還被評為三八紅旗手。在那艱苦的日子裡,雖然我們家受到文革的影響,但他竭盡全力讓子女們讀書,他的口頭禪是「養兒不讀書,當養一頭豬」「窮不倒志,富不癲狂」。1981年8月他把大兒子送進了清華大學。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由於家裡缺勞動力,種田也是父親的弱項,家境並沒有明顯改觀。父親先與同村人合夥辦酒廠,後自己單幹辦酒廠。他有一個生產鏈:稻穀釀酒,酒糟養豬養魚,豬糞肥稻穀。某種程度上說,應該有現在綠色經濟的萌芽,可是市場的衝擊和自身小學四年級的文化水平限制,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無法繼續他的事業,也無法根本改變家裡的經濟狀況。但兩個受到文革影響沒有讀上大學的女兒成家添丁,他都儘力做到體面。當時家裡讀書的孩子多,讀書把家讀窮了。1987年底,為了3個子女繼續讀書,他破釜沉舟,變賣微薄的家產,到縣城靠擺攤維持生計。

到縣城擺攤漂泊後,我見到他「不變」的一面。他進貨絕對不進水貨,賣貨開價絕對不坑人,他的誠信是不變的。涴市汽車站修建時,有人找到他這個「土工程師」負責監督施工,後來因材料的質量問題與人產生矛盾,他寧可不掙錢,也不以次充好。他的正直始終不變。兩河口橋被沖斷後,也有人找他去負責監督靠街河市這一邊工程的施工,為了早日建起這座橋,他日夜堅守工地,做事的認真勁兒是不變的。這期間,1988年8月,他把小女兒送進了中南財經大學;1992年8月,他把二兒子送進了華中師範大學;小兒子最終也事業有成。

我們兄弟姐妹六人遺傳了他身上的很多東西,重視子女的教育,熱心幫助他人,尤其做事認真,為人正直,取財有道。

其實,我們今天能夠享受著這樣美好的生活,就是我父親這一代人在「變」與「不變」中創造出來的,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當地的先行者、時代的先行者。向我們的父親們和母親們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高中語文團隊 的精彩文章:

TAG:浙江高中語文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