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禮食華服家國夢

禮食華服家國夢

器晤 總192 題]

瑣評

上 海 博 物 館

央視「國家寶藏」節目進入第七期,本來是預料中的壓軸戲上海博物館,這時卻登場了。好戲提到前頭,精彩不容錯過。

上海博物館藏品中有許多都屬國寶級,這次推薦的三寶,雖沒有科學發掘品,意義也都很不平凡。其中有兩件是青銅器,周秦歷史的見證,都是鎮館的老家底。另一件是紡織品,而且是藝術品,也是這次27件國寶中唯一的一件織物寶品。

這幾件文物與古代生活之衣食相關,也與古代社會政治、經濟和藝術相關,衣食文物記憶著那些來時的路程,有形有色還有滋有味。

01

鼎 食

-吃出來的政治觀-

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一跳。平常咱們是用盤子和碗吃,如果是用鼎來吃,感覺會如果?那是穿越了,那是漢代以前的習慣,其實鼎比碗盤都更有故事。

鼎是一種三足器,三足頂著一個盆,可以作炊器也可以作食器,這樣的陶器在史前時代用了幾千年,是非常平常的飲食器具。可是到了青銅時代早期,社會分化出不同的等級,一般的平民已經無權用鼎,陶鼎也不行,用鼎成了貴族階層的特權,而且還以地位高低決定用鼎數目的多少。社會再往前進一步,更有了意想不到的觀念變化,鼎變得再不是一類簡單的食器了。

鐘鳴鼎食,青銅時代的鼎已是青銅鑄就的重器,最高級別的貴族——王,要用九鼎祭祀、賓客、宴享和隨葬,所以「九鼎」就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徵,「問鼎」、「定鼎」這樣的詞成了最高軍事、政治行為的代名詞。

原先僅僅作為烹飪食物之用的鼎,從商代開始在貴族禮樂制度下成為第一等重要的禮器,即所謂「常寶之器」。鼎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炊器和食器,它成了貴族們的專用品,被賦予了神聖的色彩,演化為統治權力的象徵。

發端於史前人飲食生活的鼎,文明時代初期雖依然作為飲食器使用,不過貴族們已經從中抽象出一種至尊的概念,這概念深刻影響著商周時代的飲食生活和政治秩序。商周時期對以鼎為核心的禮器及其制度的逐漸規範,使它上升為國家、王權的象徵。這樣一來,為歷來追逐王權者所倚重的九鼎,就成為了標榜其正統地位的標誌。

這次九館的國寶中如果沒有推薦出鼎,就會少了許多滋味,有了這件大鼎,很值得珍重。

02

大克鼎

-從陝西走來的重器-

大克鼎出土於清光緒年間,地點是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那是一處窖藏,內中居然埋藏了1200多件青銅器。一同出土的重要青銅器還有一套7件小克鼎,和一套6枚編鐘。

之所以有大克鼎之稱,是相對於幾件小克鼎而言,其實依銘文都要叫做「克鼎」。大克鼎出土後,先被一叫柯劭態的人買走,又由潘祖蔭重金購得,潘祖蔭特建一間「攀古樓」用於收藏大克鼎等文物。1951年他的後人將大克鼎等捐獻給政府,終由上海博物館收藏。

大克鼎年代為西周晚期,器高近1米,重200多公斤,不可謂不大。它是一位名叫克的貴族為祭祀祖父所鑄造,鼎體造型宏偉,飾三組雄渾流暢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是獸面紋消失後的新風格青銅器代表作。

03

-西周王室廚師長的榮耀-

大克鼎器內鑄銘文28行290字,前段是膳夫克對先祖輔協周室功績的頌揚,後段記述他自己擔任膳夫以後所受周王的賞賜。

研究者認為,大克鼎銘文是研究西周職官、禮儀、土地制度等方面內容的重要文獻。西周的職官授受採用世襲制,所以青銅器銘中往往有長篇讚美祖先功績的文字,其實是在宣明繼承者的資格。

克的祖父擔任的是「師」的官職,到克時改任為「膳夫」。膳夫是何職掌?《周禮·天官》說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凡天子日常飲食先行嘗食後才進呈食用,而天子宴飲或祭祀獻食時的各項禮儀工作也由他負責擔任,可見膳夫是天子的近臣,是一個廚師長。

正因為如此,這件大克鼎,還有一個名字:膳夫鼎。其實膳夫的爵位並不高,大約相當於「上士」,與克同時擁有七個列鼎的排場很不諧合。按照禮制天子用九鼎,七鼎僅次一級為諸侯所用,膳夫用七鼎,這個禮如何說起?

在那個時代,有資格鑄鼎,而且還是這麼大的鼎,而且還有成組的自鑄編鐘,當然是與顯赫的地位匹配的。可是,也就是一位廚師長,居然有這樣的榮耀,他的地位又能顯赫到怎樣的程度呢?

04

膳 夫

-不僅是周王的廚師長-

西周時的膳夫,見於《周禮》所述,天官冢宰屬官中有膳夫,為食官之長,地位最顯,掌王之飲食膳羞,亦稱膳宰。凡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瓮,都由膳夫操辦。

膳夫要負責周王的飲食安全,在王準備拿筷子和勺子之前,他要當面嘗一嘗每樣饌品,使王覺得沒什麼毒害後放心進食。不論是宴賓還是祭祀,王所用食案都由膳夫擺設和撤下,別人不能代勞,這是個體力活,身體可得壯實一些。

宴會結束,使臣告辭,國君送於門邊。膳夫等人則將沒有吃完的牛、羊、豚肉塊盛裝起來,一起送到來使下榻的賓館。殘肉剩飯包送客人,「吃不了兜著走」,這是符合周禮的。

有人認為《周禮》這樣的記載有些失實,膳夫和庖人可能地位很高,不僅只是管理御膳。因為屬於宰夫治下「食官之長」的膳夫,官名也和宰夫通用,而宰夫的職責恰是「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這與膳夫鼎銘文所記克「出納王命」的職掌恰相吻合。

也許這是膳夫職掌澎脹的結果,也是天子信任的結果,他居然讓膳夫管理這些重大事務。這又讓人想起後來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來,他就是這樣借宰夫之名為官名的吧?

除了膳夫,還有一個神秘角色是樂師。古代以目盲者為樂官,可以稱為瞽。食須樂侑,廚師和樂師有了配合的機會,都有日日親近天子的機會。因為親近,漸成親信,親信不僅有諫言的便利,有傳令的義務,這也就漸漸成為他們的職責所在。這是題外話,就不必細說了。

05

祭 肉

-人神同享的美味-

神嗜飲食,酒呀肉呀,神都喜愛,這是《詩經》里的話。人們常享的美味,都要作祭品獻給神。祭神以酒食,「卜爾百福」,「使君壽考」,人們通過祭神祭祖祈福,這也是信仰。

天子祭祀社稷時用牛、羊、豕,這三牲稱為太牢。諸侯祭祀用羊、豕,無牛,稱為少牢。再往下那就只能用豕,這應當是最平常的祭品了。

祭儀結束,祭祀用的酒肉祭品,由參與祭祀的人分食,天子和諸侯會將祭肉分賜重臣。而臣下分到祭肉須在當天與家人分享,家祭肉食則須在三天內食畢,這就是規矩。

分祭肉講究公平,西漢陳平就被人誇讚說在鄉里祭社時分肉很公平,當然也一定會有不公平的。這次節目中演繹了不願接受祭肉的情節,膳夫還要專程將祭肉送到家,不知有沒有什麼依據。

06

方 升

-失敗改革者商鞅的遺產-

上博這次推薦的這一件方升,是秦國的一種量器,一個方框形器具,其貌不揚,乍見很難打動人。

但是,他是秦國改革者商鞅監製的一升銅量,器上三面及底部均鑄有銘文,這就不可等閑視之了。

銘文的內容,有商鞅的名字,有方升大小的數據,底部所刻為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這說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度量衡,延用了早先商鞅變法時所制定的標準。商鞅銅方升是中國度量衡史的重要實證,也是這位失敗的改革者留下的遺產。

07

商 鞅

-立木建信變法有風險-

商鞅本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又有商鞅之稱。

商鞅入秦,通過宦官景監三見秦孝公,說服秦孝公變法,秦國因此強盛起來,史稱商鞅變法。孝公一死,商鞅被貴族誣害致死,可見變法是有大風險的。

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主要有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功、實行連坐之法等。當時太子犯法,商鞅將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判刑。後太傅公子虔再次犯法,被商鞅施以割鼻之刑,是真正的重刑。沒有了鼻子,還怎麼在場面上遊走?變法讓秦國民眾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

商君之法過於嚴苛,設連坐之法,增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放鍋里煮),以致貴族層面積怨太深。他後來被秦兵追殺,落到無處可藏無處可逃的地步。結果在逃亡中被殺死,死後被秦惠王加處「車裂之刑」,並被滅族。

商鞅變法之初,擔心民眾不信任,在城南立了一根木頭,告示說如將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民眾不信。後來賞金升至五十金,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北門,商鞅真就賞了五十金。商鞅此舉深得民心,這是變法的開始。

變法的成果,留下許多實證,秦國許多度量衡器文物,都與商鞅變法有關。誰人會說秦的強大,強大到後來一統六合,會與商鞅無關?

不過在節目中說:中國五千年文明連續不斷,就是因為很早就統一了度量衡!又說商鞅方升,那是秦國的傳國之寶。這這這,是真的嗎?

08

美 景

-緙絲《蓮塘乳鴨圖》

上博推薦的南宋絲織藝術品,緙絲《蓮塘乳鴨圖》,一眼看去,畫面自然清新的氣息就撲面而來。翠鳥青石,紅荷白鷺,雌雄雙鴨引乳鴨游過。有塘有蓮,作者自題為「蓮塘乳鴨圖」,可見心思不在大鴨大鷺上。

作者是一位女性,取了朱剛為名,字克柔,從名字上就覺出是非等閑之輩。朱剛幼習繪畫與緙絲,是為宋代緙絲名家。

這是宋代緙絲傳世品中的上乘之作,選擇這一件緙絲出來,美超錦繡,固然是異常精美,卻還是感覺分量略輕。

09

緙 絲

-絲綢雕刻勝錦繡-

緙絲的稱謂,由現代語境看,有一點很特別。緙,是一種絲織工藝技術。宋代以及明清文獻中常將緙絲寫作「刻絲」,或者是「克絲」。也許是覺得那個「緙」字有些生僻,不過改成刻或克之後,顯得更是費解,如此也算約定俗成吧。

緙絲織造是以小梭織緯,根據紋樣多次中斷變換色絲,只露緯絲不露經絲,有雕琢縷刻的效果,雙面呈現立體感圖案。緙絲不同於刺繡和織錦,它採用通經斷緯織法,不同於織錦的通經通緯。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出斷痕,有如刀刻效果,所以有絲綢雕刻之說。

緙絲宋元以來是皇家御用織物,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和摹緙名人書畫。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緙作品常勝於原作,所以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成品勝過錦繡。

緙絲織機是專用的緙絲機,為一種比較簡便的平紋木機。在織機上裝好經線,經線下放畫稿或書稿,織工用毛筆將畫樣的圖案描繪在經絲面上,再分別用裝有各色絲線的舟形小梭緙織。緙絲所用彩色緯絲多達6000種,可自由變換色彩,特別適宜製作書畫類作品。

10

印章錯置

-專家再一次缺位-

宣傳圖片的中圖和右圖印章錯置

這《蓮塘乳鴨圖》,覺得出線的機會不會很大,可是宣傳還是做足了的,節目也下了大功夫。那英唱了又演,提升了不少注意力。

不過自一開始,公布的圖片就出現了問題,出現的是印章的問題。時間過去了近兩個月,這個失誤甚至還沒有被發現。

公布的織品上有四款印章的印文,只有一方印文正置,另三方不是橫置,就是倒置,讓人好生疑惑,未必原件就是如此?當然不會。如果不是如此,怎麼可以出現這樣的紕漏?

在上期評論中,說到守護人印信設計沒有傳統文化元素,覺得節目組在這一點上沒有考慮「讓文物活起來」,讓印信成了一個無魂的東西。又由這次的節目看,還真是沒把印信當回事,印文居然可以躺著,甚至還倒立著,這是要考觀眾呢,還是要考專家呢?

對於這樣的印章錯位,我們要再次發問:專家去哪兒了呢?

11

尋 物

-朕的帶鉤去哪兒了-

這一期節目借著商鞅銅升,將秦始皇帝牽了出來。始皇的打扮,也許在服裝設計上有點難度,不過冠服之制也早有人考究,還是可以找到依據的。

這裡我想要說的是冠帶之禮中的束帶之禮。古時特別講究束帶,束帶是成丁禮的一部分,也是在官場上走動的重要象徵,不過這幾次節目中雖然注意到了古人的束帶問題,卻是相當的隨意,先秦人居然有時系的是唐人的玉帶,沒有見到應當出現的帶鉤,哪怕是一件帶鉤。

你去看看秦俑,他們腰上的帶鉤,各式各樣。可以想像他們如果沒用帶鉤束腰,也就沒那麼威武了,似乎也就無法去衝鋒陷陣。秦始皇既然束帶出場,那也是應當有帶鉤的,要用王者之鉤,不可能像這樣光板一條帶子。應當替始皇帝吼上一句:「朕的帶鉤去哪兒了?」

「滿堂之座,視鉤各異,於環帶一也」。官場之上,人人束帶,帶以鉤束系,每人腰中的帶鉤各不相同,這就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2世紀的一道特別的景觀。

河南輝縣固圍魏國貴族墓出土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

帶鉤雖小,個人所獨享,所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偷人家的帶鉤,那是玩命勾當。不能想像,那年月沒有帶鉤,百官如何上朝,將士如何上陣?

12

選 秀

-青銅罍勝出概率最大-

上期節目湖南博物館選出的三寶,前世今生故事講得都比較精彩,但多多少少也偏離了本體解讀的主線。帛畫唱出的是人鬼情未了,青銅訴說的是分離之苦,瓷壺勾畫的是絲路貿易,對於文物本身的內涵,依然在雲里霧裡。

三寶都非常吸引人,不過似乎最打動人的是皿方罍,雖然也沒有做到位的本體解讀,但從漂泊到回歸的近一世紀的經歷,也已經讓人唏噓不已了,所以這件青銅器勝出的概率應當最大。

圖片來自網路

?

-您的轉發分享-

就是對我們的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器晤 的精彩文章:

千古遺唱天地人

TAG:器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