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了臘八就是年,懷遠這些年俗,你必須知道!

過了臘八就是年,懷遠這些年俗,你必須知道!

今年春節,跟往年一樣,按照慣例,從大年三十到年初六,一共七天。除夕(大年三十)、年初四、初五、初六,上班按雙倍工資;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這三天上班,按三倍工資。小編只能提醒到這了。

GIF

在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人們重視的要算春節了。臘月里,天寒地凍,農活較閑,人們有較充裕的時間,因而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比起其他節日來,更為豐富多彩,而且這些活動都具有特別濃郁的節日特色。

在懷遠,「過年」是個廣義的節日概念。它是以農曆正月初一「春節」為中心節日,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歷經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直至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結束的一系列節日的總稱。懷遠「過年」的習俗和我國其他漢族地區雖然基本一樣,但也有許多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民間風俗。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子等等,至今仍廣為流傳。

周代夏曆十二月,有獵禽獸以祭祖先的風習,叫做「臘」。自秦代起,把農曆十二月叫做「臘月」,十二月初八就稱「臘八」了。相傳,此日系釋迦牟尼成道日,過去,寺院在這一天取香谷、果實等造粥供佛,後來,民間相沿成俗至今。在懷遠,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食用以米、豆類、花生仁、青菜、細粉、豆腐、麵筋、海帶等,拌上麵粉,煮成稀粥的「臘八粥」,懷遠又稱「菜稀飯」,據說是含有喜慶豐收和預祝來年五穀豐登之意。懷遠把「臘八」稱為小年,俗話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民間在此日後,即操辦年貨,迎接春節,「過年」實際上從這一天就算開始了。

祭灶即「祭灶神」。「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菩薩。相傳「灶神」職司人間善惡,他在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上天向玉帝彙報一年來人間發生的所有事情,誰對他好,誰就會在來年裡平安無事乃至升官發財,誰要是得罪了他,誰就難免會受苦遭誅。因此,人們為了防止「灶神」在玉帝跟前說自家的短處,就用各種方法來討好他。在這一天,懷遠家家掃塵拂舍,人人沐浴更衣,到了晚上,每家都更新灶馬子(即灶神像),剪稻草,撒麥麩,為灶神備馬料,燃燭焚香,供糖餅、灶糖,拜送灶王爺上天,以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解放後,送灶舊俗已逐漸摒除。現在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傢具,拆洗被褥,開展一次衛生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春,俗稱「掃年」。

即農曆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又稱「年三十」。除夕是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天,在懷遠,除夕是整個春節的高潮,迎新年的所有準備工作,都在這一天完成,家家戶戶粘貼春聯、年畫、窗花,懸燈結綵,擺設供案。外出的人要趕回家中,負債人要還清賬目,水缸中裝滿水。在懷遠,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是吃「年夜飯」,懷遠人把吃「年夜飯」即稱之為「過年」,所謂「年夜飯」,並不固定在年夜吃,有的家庭放在中午,有的家庭從中午一直可以吃到新年的到來,吃「年夜飯」前,家家都要燃放鞭炮,然後全家老少,歡聚一堂,推杯換盞,共敘親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有的家庭已把「年夜飯」放在飯館酒店裡吃。至晚,晚輩向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賞壓歲錢。然後舉家徹夜不眠,稱為「守歲」。守歲的「守」,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之下守歲之因吧。至午夜零點,家家戶戶,燃放炮竹煙花,辭舊迎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視在千家萬戶的普及,每年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謂「春節」。在我國古代的不同歷史時期,春節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漢代,人們把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南北朝時,人們則將整個春季稱為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曆,這樣就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至今,人們仍沿用春節這一習慣稱呼。在懷遠,年初一至初三,親友相互拜年,見面互道「恭喜發財」,以圖吉利。此間,禁忌甚多,三日內,不做新鮮飯菜,不動針線,不拿剪刀,不掃地,不潑水,不得打碎器皿。年初一後,親友相互邀吃「年酒」,城鄉炮竹聲聲。初一早上,各種民間藝術,紛紛走街串巷,進行表演,稱為「踩街」。懷遠歷來流行獅子、龍燈、旱船、大頭娃娃戲柳翠、河蚌、抬閣、高蹺、跑驢、小車、豹子會、滾叉、花鼓燈等民間舞蹈。以前,懷遠參加踩街的龍燈有青龍、黃龍和白龍,其中以白龍最為著名,可惜後來表演白龍的隊伍由於年齡老化,後繼無人,早已解散,舞白龍已絕跡多年。建國後,秧歌、腰鼓、挑花籃子等新型舞蹈傳入縣境,而抬閣、豹子會、滾叉、大頭娃娃戲柳翠等民間藝術逐漸消失。年初一至年初四,所有商家關門歇業,至初五,大開店門營業,因為,傳說年初五這一天為「接財神」之日,年初五這天,商界人於凌晨設香案,燃爆竹,接財神。而平常百姓家裡,到年初五這天也甚為隆重,稱之為「過小年」。俗話說「過了初五是初六,家家都接心頭肉」,年初六,各家都把出嫁的女兒接回娘家團聚,舊時在懷遠,婆家的姑子則把娘家來接嫂子或弟媳稱為「過了初五是初六,家家都接壞骨頭」。「小孩子盼年」,過去,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好吃的和新衣服穿,過年,也是一年中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過年已經不是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惟一企盼,而春節更象徵著團結、興旺,是人們寄託新的一年的希望。

農曆正月十五稱之為「元宵節」,即「上元節」。元宵節是整個春節中的又一高潮,在懷遠亦把元宵節稱為「小年」,這一天,家家習食元宵(湯圓)。是日晚,比戶結燈,因之,又稱「燈節」。懷遠的元宵節從十四開始,至十六結束,十四亮燈,十五正燈,十六殘燈,連續三日。十五晚,孩子們打著各式燈籠,走街串戶。而龍燈等各種民間藝術,也在這天晚上紛紛上街亮相,進行春節的最後一次踩街。在懷遠,正月十五前,在娘家的婦女必須回婆家,俗語「閨女不看娘家燈」。正月十六亦為接女兒之日,婦女們都回娘家省親。

俗有「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光頭」之說。舊時,此日為兒童整容之日。在這一天,家家把春節前蒸做的團圓餅、饅頭、蒼龍等食品均要吃完,因從此日起天氣漸暖,食物不宜久存。在懷遠,有燒蠍爪子,吃蒼龍的習俗。而這一天,也是懷遠人整個「過年」系列的結束,過了二月二,人們便開始春耕勞作,進入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臘八節

2018

新年新氣象

*作者:葛松

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懷遠生活圈 的精彩文章:

懷遠文學:陶軍《書的痛,我更痛》

TAG:懷遠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