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什麼叫「七不出門 八不歸家」嗎?

你知道什麼叫「七不出門 八不歸家」嗎?

民間過年,有「七不出,八不歸」之說,即正月初七在家不出門,已出門在外者,初八不能回家。追其緣故,民間傳說有二:

一是正月初七是「人生日」,不宜出門。農曆正月初七,俗稱「上七日」。傳說中,遠古時期地球上並沒有生物,最初由女媧創世,從正月初一始,她在七天內每天造出一種生物,前六天誕生了雞、犬、豕(豬)、羊、牛、馬,直到第七天才出現了人。故此正月初七為人的生日,俗稱「人日」。「人日」這天有很多習俗,如早晨向正月初一一樣,家家戶戶放鞭炮,以示慶賀。每家此日都要吃「春卷」,晚上點「長明燈」。在民間,還有在正月初七「稱人」的習俗,就是將人坐在籮筐里稱體重。日常生活中人是不能隨意稱體重的,只有「人日」這天可以稱。不分男女老少,在這天「過稱」,就會一年平安無恙。所以,在這一天,一般的是不會出門的。「八不歸」是相對「七不出」而言,即初八可以出行。

還有一說是「七不出,八不歸」專指舊社會對家庭男主人的告誡和要求:「七不出」說的是出門前,要把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辦好。以前出門的人往往是當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必須安排好家裡的生活才能出門。「八不歸」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基本道德準則,違犯了任何一條,都是對不起祖宗,都無顏回家面對家人。此說當為「現代版」,未免過於牽強。但出於人們善良的本意,亦無可厚非。其實,從民俗學歸類,「七不出,八不歸」是民間「生活習俗」中的「出行習俗」,同時也是「禁忌習俗」的一種。而不是特有的「年俗」。舊時大凡啟程外出或在外回歸家鄉者,多有求籤問卦、測字,或看黃曆本上註明的屆日宜忌,有的甚至還要考究行走的方向宜忌。

「七不出,八不歸」,是根據《周易說卦傳》後天八卦配洛書數:乾六、兌七、離九、震三、巽四、坎一、艮八、坤二。在問卦中,其「兌卦」(代表沼澤)、「艮卦」 (代表山)里分別有「五行屬金,居西方,色白……為巫、為口舌,為毀折……忌南方,次忌北方。」和「五行屬土、居東北方,色黃……土包、土墩、墳墓……忌東、東南方。」等卦語,多有不吉。出門和歸家,均祈盼平安。而「色白、毀折」和「色黃、墳墓」都是忌諱,故出行不易。後衍變成俗:凡陰曆(農曆)每月七、八兩日不易出行。禁忌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舊時民間對七這個數字的確是比較敏感的,人們在生日、滿月、婚嫁、開業、出行等有意予以迴避。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很多人早已從傳統陋習中解放出來,如果仍因循守舊,將會錯失良機。因此,「七不出門八不歸」之說,應予摒棄。

至於春節期間,所言「七不出,八不歸」,實為親情難捨,挽留親友多住時日,借用民間出行習俗而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由於春節特殊的時間意義,它天生就帶有除舊布新的含義。從民間過年的眾多「年俗」來看,其核心意義有兩條:一是祈求吉祥、辟除災禍,這其實是中國傳統節日共生的意義,只是在春節時分顯得尤其突出;二是增進人際感情,對於家人親族而言,是團圓、和睦,重溫血緣之間的倫理關係,對於鄰里同事而言,是通過互相拜賀,消除隔閡,增進感情。由此可見,「年俗」在傳承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一種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傳統「年俗」的變遷,體現了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中華民族的春節傳統文化繼續綿延不斷地傳承下去,需要對春節文化的內涵和形式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進行創新,並積極地將現代社會生活的新內容融進傳統節日之中,讓舊年的鬱悶、舊年的壓抑在送舊的鞭炮聲中隨風而逝,讓新年的期望、新年的祝福尋著迎春的鼓點落入人們的心田,讓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傳統春節重新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期盼。這不是我們的夢想,而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轉載自:安徽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浙網綜合 的精彩文章:

別輕信中獎簡訊 金華警方三地聯動搗毀5個窩點

TAG:大浙網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