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蓮邦有路:民國才女呂碧城因夢生信

蓮邦有路:民國才女呂碧城因夢生信

溫金玉

今天是臘八節,佛陀成道日,各地寺院都要施粥結緣,歡度佳節。

1943年1月24日,61歲的呂碧城居士在香港東蓮覺苑安詳念佛,含笑往生,留言「遺體火化,把骨灰和入麵粉為小丸,拋入海中,供魚吞食。」可謂遺世而獨立的人。

永嘉周孟由讚歎印光大師云:

宏揚凈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弘一法師曾引用過這一段評論。

在我們的意念中,一直以為印光大師的影響在民國年間是無出其右的,但也覺得這種影響力僅是局限於國內,而從未想到早在上世紀20年代,印光大師的著述就漂洋過海,影響遠及歐洲。

同時也覺得念佛法門的提倡,接引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不曾想過其實也接引了許多社會精英。

這裡,我們說說近代赫赫有名的女子——呂碧城。

呂碧城(1883-1943年)是近代著名女詞人、女學倡立者。安徽省旌德縣人,出生於書香之家,5歲能詩,7歲能畫。

22歲時以詩詞名震京津,出任《大公報》編輯,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大力倡導女學,創辦京津地區第一所公立女學並任該校校長,是為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民國建立後,她被聘為袁世凱總統府秘書。1914年加入南社,與當時知名文人多有唱和。才華橫溢的碧城名聲鵲起,內廷秘史繆珊如有詩讚說:「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啟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

1915年因不滿袁世凱稱帝而辭職奉母南下,遷居上海經商,與西人角逐商海,獲利頗豐。

她閉門讀書,進修英文,1918年自費赴美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22年回滬居住。1926年隻身遊歷歐美,並常年居住在瑞士。

1929年赴維也納參加萬國保護動物大會,大力提倡素食,「護生戒殺」。登台講演,裝扮時尚,驚艷全場。此後一直致力於戒殺護生、翻譯佛經、傳播佛法等活動。1930年正式皈依佛教,傾心凈土。

讓我們驚詫的是,這樣一位知性獨立、風華絕代的現代女性,何以會皈依所謂愚夫愚婦修持的念佛法門呢?

其實呂碧城對佛教並不陌生。從小家中就有拜觀音的習慣。1914年她參加南社,其中就有多位法師位列其中。

據柳亞子在《懷弘一上人》一文中說:「以方外而列南社社籍者」,有弘一、曼殊、鐵禪、永光四人。南社文人眾多,以佛理入詩者不乏其人。如黃懺華、謝無量就是著名的佛學家。對弘一法師,呂碧城仰慕已久,然而至今尚無文字證實兩人有直接交往。

直到弘一法師圓寂後,呂碧城曾撰文悼念:

大哉一公,濁世來儀。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輗軏群倫,是優波離。昔為名士,今人天師。須彌之雪,高而嚴潔。阿耨之華,澹而清奇。厥功圓滿,罔世慭疑。土歸寂光,相泯圭畸。公既廓而亡言兮,我復奚能贊一辭!

1919年呂碧城的母親病逝,安頓喪事後,決定出國留學。1920年,呂碧城至京津訪友告別,時天台宗諦閑法師在北京講經,她曾前往謁見。諦閑法師為她講說因果報應之說,使她對佛教有了初步的接觸。

她隨後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歸國。1926年,她再度出國,漫遊英、法、意、瑞士等國。寫有大量遊記,刊登於北京的《順天時報》和上海的《半月雜誌》上。1928年12月25日,呂碧城開始斷葷。

不過呂碧城真正開始信佛,根據她自己的記敘,是在1929年前後。

她的《蓮邦之路》一文中記曰:

約十載前,予寓英京倫敦,常往使署,與其秘書孫君夫婦等作樗蒲之戲(俗名噪麻雀)。某日,孫夫人撿得印光法師之傳單,及聶雲台君之佛小冊,作鄙夷之色曰:『當這時代,誰還要這東西!』予立應聲曰:『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師之教,每晨持誦彌尊聖號十聲,即所謂十念法。此為學佛之始。

呂碧城的這一學佛因緣頗為奇特,連她自己也感嘆道:

遇佛法于海外,已屬難事,況此種華文刊品,何得流入英倫,迄今猶以為異。然倘不遇者,恐終身不皈大法,險哉!

像呂碧城這樣的皈依佛法,恐怕是獨特的,她自己說:「此種機遇,似有定數存焉。」在呂碧城學佛的生涯中,我們同樣看到印光大師巨大的影響力。

1930年春,48歲的呂碧城在瑞士日內瓦正式皈依佛教,法名曼智,並與太虛、常惺法師建立了密切關係。

她先後致信王小徐居士、太虛法師、常惺法師等,求解學佛過程中的諸多疑惑。在《致王小徐居士書》中,呂碧城主要提出五個疑問:

1、佛是否謂時間無始終,空間無邊際,一切皆幻而不實?

2、佛不主張人有靈魂,然三惡道中有鬼,鬼非魂乎?如果無魂,則用以輪迴投胎者,是何物?說此為「識」,然此與魂不過名詞之異。且古今書籍記載靈魂之事甚多,是否皆是虛妄?

3、《楞嚴》中所言地理為何與現時地理不同?

4、六祖慧能有種種神通力,但有下雨乃龍所致之言。然此與現實常識不同,如何解釋?

5、凈土經中有自相矛盾之處,如四十八願中有惟除五逆之句,而觀無量壽佛經又許五逆往生。禪宗多詆凈土,六祖慧能其一也。《金剛經》有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亦與凈宗觀像之說衝突。

呂碧城在文末,表明了致信的誠意:

城非謗佛,但反覆思維,心實迷惑。尚祈居士為我解惑,無任感謝之至。城崇拜佛法,有歸命捨身之誠,但疑點不解,終為大障礙物耳。

該文寫於1930年6月10日,一個多月後,即7月11日,呂碧城又向常惺、太虛法師致信求解。她表達了自己在研習佛經伊始,頗多疑惑,難以起信,惶惑非常。

於難信法,生決定信。呂碧城對佛法的深信不疑,其實來源於她的個人宗教體驗。

1931年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聖誕日,她在夢中見到自己走在通往西天極樂凈土的道路上,從此堅信凈土不疑。

這一天的經歷,呂碧城記述說:

顧予雖習凈諦,尚未能深信不疑。

期年(1931年),值十一月十七日,俗所謂彌尊聖誕,予購菊三朵,供於聖像而祝曰:「若我得生凈土者,懇佛賜以徵兆。」

是夜睡時,初亦亂夢紛紜,但於雜亂夢境中,極為繁密。倏忽景片又換,則水中有籬或柵之類。……兩行並列,微露其端,如電車軌路,蓮葉已展大於此路式之中。

予夢中自語曰:「此是誰種蓮於路中?」而於「路」字之語音,特別高重遂醒。猛憶晝間所禱,此不啻佛告我曰:汝蓮邦有路,今始萌芽耳。

且此夢結構巧妙,蓋蓮為水中植物,而路皆土石所築,故按理蓮不能生於路中。唯予所夢之路,乃在水中,由籬柵劃分水面而成路形,故蓮得生其中也。

不唯夢境巧妙,而且意義切合,又為即日所得之答辭。予於凈土,自此遂深信不疑矣!

從此,她對凈土的信仰非常堅定。

為避免自己與常惺法師的書信問答造成信眾的疑惑從而對佛教信仰產生負面影響,呂碧城特地刊登了一則啟事,將自己當前對佛教的確信公之於眾:

按敝函中關於神話之疑,今已完全消解。

蓋宇宙間最大之問題,如時間之始終,空間之邊際,吾人皆不能解決,則豈能就吾人腦力所不能測,目力所不能見之事,遂否認之?……

他如地球之說未發明以前,世人皆認地下皆實質無際,而佛經則每言東南西北上下虛空,是明示地球懸於虛空之中,惟佛法是出世法,故不號「天文」、「地理」、「博物」諸學耳。

予今於凈土,不惟信願,而且力行。

之後,她不再沉湎於詩詞,並打算就此收筆,專心從事英文翻譯佛教經論。

據方豪《呂碧城傳略》記,她曾譯有《普賢行願品》《阿彌陀佛經》《十善業道經》《普門品》等作品。

她在自己英譯的《凈土四經》附錄中,加入了對親身經歷的超驗現象的描述,並希望初學者能夠通過這些現象,堅定佛教信仰。

1932年,碧城將歐美各國佛教發展資料,彙集成書出版,名為《歐美之光》。

1933年,呂碧城從瑞士回國,在上海寓居3年,完成了《觀無量壽佛經釋論》。並捐款十萬元給紅十字會,倡導動物保護。

1936年冬,北上寓居北京,刪訂詞作,編為《曉珠詞》四卷刊行。在「跋」中說:

詞一卷,刊於己巳(1929)歲杪,迨庚午(1930)年春,予皈依佛法,遂絕筆文藝。然舊作已流海內外,世俗言詞,多違戒律,疚焉於懷。乃略事刪竄,重付鋟工。

「七·七事變」後,她再次出國,輾轉於歐美國家,致力於倡導佛教,希望用佛教的慈悲理念呼籲「護生戒殺」,來阻止野蠻的戰爭。

她嘆神州陸沈,其詩詞悲憤哀感,如:「孔雀徘徊,杜鵑歸去,我已無家。」隨著歐戰的狼煙四起,她於1940年返國,寓居香港,潛心學佛,在此期間,她寫成《歐美紀事》、《觀音聖感錄》等。室中懸掛觀音大士像,常以戒殺勸人。

1940年印光大師往生。在《印光大師永思集》中呂碧城緬懷大師:

猗歟大師!降祥震旦,廣度群倫,期登彼岸。

蓮風獨振,麗日中天,戒行精粹,道格高騫。

針砭薄俗,曰誠與敬,萬善同歸,資糧相應。

茲聞滅度,發予深慨,陳子郵函,殷重乞誄。

一十七載,瀛海棲遑,平生問道,竟失羹牆。

不慕其名,唯欽其德,久矣心儀,豈關耳食!

當茲末法,奈耶廢弛,我寄微詞,誰諳密意?

靈岩蒼蒼,石湖洋洋,必有健者,繼踵香光。

在呂碧城學佛的生涯中,我們看到印光大師巨大的影響力。

1943年1月24日,病逝,享年61歲。她將全部財產二十餘萬港元布施於佛寺,並遺囑:「遺體火化,把骨灰和入麵粉為小丸,拋入海中,供魚吞食。」

其詞曾有「花瓣錦囊收,拋葬清流。人間無地可埋憂。」可謂圓滿了其心愿。

後人將其所著合刊為《夢雨天華室叢書》。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一碗臘八 一次成就:那一刻 喬達摩成了釋迦牟尼佛……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