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年十倍的Visa,除了漲勢撩人,看點還在哪裡?

十年十倍的Visa,除了漲勢撩人,看點還在哪裡?

作者:格隆匯·52赫茲鯨魚

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企業的一切問題都是商業模式的問題,找到商業模式符合發展趨勢的股票,對於投資者來說非常省時省心。作為美股裡面的十大藍籌股之一,Visa(V)就是這樣的一隻股票,得益於其商業模式,從2008年初上市至今漲了665.5%,遠勝於標普500指數的107.7%。股價十年漲10倍。就2017年這一年其股價已經升值超過40%。2018年是Visa上市十周年,Visa還有什麼看頭?

▌一 、Visa的商業模式:築高牆,廣積糧。

說起visa,很多人會混淆Visa和銀行的關係,以為Visa是銀行業的一部分。其實Visa提供的是一個清算網路,類似於中國銀聯。銀行、商家、持卡人都接入到這個網路做交易。整個信用卡行業可以分為四個參與者:a. 發卡行 b. 持卡消費者 c. 收單行 d. 信用卡組織.

發卡行和持卡消費者好理解,但是在國外(美國),收單行和發卡行是不同的機構。信用卡組織就是通過提供清算網路的服務,(比如說將我們日常消費的數據進行結算),將信用卡的三個主要參與者連接起來。

要注意的是Visa與ApplePay和支付寶和微信並不一樣。在我們刷手機前,要連一張Visa(銀聯)的網路,將用戶與商戶以及銀行連接起來,才能交予。

Visa的商業基礎是龐大,穩定的支付網路。

整個交易過程中,由於VISA提供了關鍵的支付網路,有效地銜接了消費者、商家、發卡銀行和結算者,因此具有很高的護城河,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有成千上萬的金融機構和商家,但是全球也就幾家智富網路,除了VISA和萬事達以外,就是美國運通、DFS以及中國的中國銀聯,沒有任何人可以挑戰上述幾位在支付網路中的地位。單單visa就擁有全球58%的市場份額,擁有高達32億持卡人和4400萬商戶的網路。和萬事達一起搶佔了全球80%的購物交易份額。

Visa這種信用組織主要通過向發卡行和收單行收取資訊費用和服務費用。因為Visa為銀行提供授權、清算、交割等服務。

它付款服務的營收,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服務收入:當消費者使用Visa購物時,根據付款的數額向金融機構所收取的服務費用。

b、資料處理收入:發卡銀行和提供店家收款服務的收單機構進行授權交易、帳務結算和現金交割時,根據交易的數量所收取的資料處理費用.

c、國際交易收入:為了處理髮卡銀行和位於不同國家的店家之間的跨國交易所需收取的手續費。

d、其他收入:銀行使用到Visa品牌時所產生的授權費用及跟上述三者無關的收入

這其中,銀行和Visa是互惠互利的。銀行透過發行Visa卡,擴大銀行的貨幣交易量,收取一定費用。Visa借用銀行擴大用戶基數,獲得網路效益(networkeffect)-越多人用Visa,就越多商家支持Visa支付,轉而也促使更多人用Visa。但銀行其他主要業務(借貸業務)的好壞和Visa沒多大關係。只要你刷卡,Visa就賺錢,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用的銀行,甚至銀行倒了而你換一家銀行,拿給你的還是Visa卡。消費者所用的銀行和店家所用銀行之間的轉賬服務,目前這是最快捷,方便和安全的支付方式。眾所周知,在全球(除了中國)電子消費領域,Visa和MasterCard處於共同壟斷地位。Paypal也是Visa的合作商,支付方式中也提供Visa支付。

Visa的護城河也是其建立的這張商業網。處於寡佔競爭市場之中的Visa,是信用卡產業當中的龍頭。不管到哪個國家,幾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它已成為了強而有力的支付工具。而無需負擔刷卡的風險,也讓消費者更放心,進而將Visa視為一個值得信任的品牌;因為受到人們的信任,讓使用人數越來越多,進而產生了網路效應;隨著交易數量的成長,也產生了規模經濟。公司通過每張信用卡從每筆交易中收取一定的費用,這種收費站式的業務,只要交易量流水多,那麼公司就會從獲得的利潤就更多。可以說,公司的商業模式具有強力的護城河。

▌二 、VISA銷魂的High點在哪裡?

(1)穩定的增長趨勢:

現在的支付產業蓬勃發展,刷卡消費是最能長期推升Visa股價的因素。根據MasterCard的報告,全球適合用電子支付的金額當中,目前還有85%還在用現金支付,也就是說這個市場依舊有廣闊的空間,雖說,這個市場有MasterCard、美國運通、JCB和銀聯等這樣的競爭對手,還有支付寶、PayPal、微信支付、ApplePay等等布局,整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Visa跨布全球的清算網路網路,絕對的龍頭地位,在很多國際市場早已搶先布局,這些競爭對手分食Visa的市場分額,並不容易。而且如此大的潛在市場也容得下好幾家大型公司,消費金額也會隨著GDP及通膨成長,visa每年超過10%的收入增幅有維持下去的大背景。

Visa在國際市場有著非常不錯的機會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從不同收入來源來看,VIsa今年貢獻營收成率最高的是國際交易收入,受益於強勁的支付數量增長及跨境交易成長36%。若以收入來源的區域看,VIsa國際市場的部分已經超過美國本土。國際市場的成長速度也是超過美國本土的收入。

Visa未來的成長性與國際市場的拓展有很大關係。去年六月Visa完成了對Visa Europe的正式收購。在此之前,Visa Europe是獨立於Visa之外的支付系統服務公司。合併知乎歐洲的5億多張Visa卡,Visa Europe每年處理的多達180億筆支付業務,金額高達1.5億歐元。這一塊的業務會逐漸併入Visa的財務報表裡。

在奪回北美市場之後,中國市場的清算業務逐漸對Visa等外資銀行開放,這將進一步提升其市場佔有率,這成為Visa的重要增長點。而Visa在印度當地的市場份額雖然排名第二,但由於印度市場的依舊有很大的體量尚未開發,Visa依舊有很強的潛力。

(2)極高的盈利水平和增長率

Visa在運營利潤率方面可以說是地球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它也意味著強大的投資回報率)。其運營利潤率接近70%,凈利潤率也高達44%.要知道一些公司甚至沒有70%的毛利率,但visa公司擁有近70%的營業利潤率,包括間接成本在內的盈利水平。visa的競爭優勢和高利潤的收入模式絕對可以堪稱性感。

2017財年,Visa全年凈營收184億美元,同比增長22%。根據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凈利潤為67億美元,EPS為2.8美元。調整後的全年凈利潤是83億美元,同比增長21%;EPS為3.48美元,同比增長22%。全年增長超過預期。

就盈利這一塊來說,VISA的增量除了和國際市場的開拓有關,也和美國經濟發展趨勢有關。美國的稅改有了石錘,製造業迴流,失業率下降,居民收入提高,美國各項重要數據在表示美國經濟的回暖。只要經濟呈健康增長,居民消費熱情上漲,消費上升使得支付交易增長,Visa的業績是不愁的。

除了宏觀大環境,visa推廣的paywave技術,允許銀行將各種類型的生物識別技術(包括指紋、面部、語音等)應用到審批信用卡申請和付款中,能夠進一步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

驚人的股息增長潛力

藍籌股通常是一個成熟的公司,成長只須少數的資本投資,會將大多的收益回饋給股東,因此我們可以看到Visa的紅利派發連年成長,10年內從0.03元提升至0.69元,除此之外也大量回購將流通股數從3.08億股下降為2.077億股,減少了32.57%。Visa目前的股息收益率為0.71%,看起來並不突出。不過,如果考慮股息的增長,過去8年實際增長了近7倍。

不過這個增長率是例外。VISA派息比率僅為18.6%(以自由現金流量計算),再加上Visa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自由現金流,股息仍有很大增長空間。事實上,Visa董事會批准2018年即將派發股息的股息增加18%至每股0.195美元。如果公司能夠按照管理層對中高端增長率的指導持續增長,我們將繼續看到2018年以後的兩位數的股息增長。如果管理層選擇設定更高的派息率目標,那麼增長率甚至可能會更高。

▌三 、什麼都好,就是估值

儘管筆者很喜歡Visa的商業模式和未來的發展潛力。但是不得不說Visa的估值並不便宜。用現金流折現的模式來估值,Visa現在的PE大約是29.5倍。這大大高於其5年的收益比22.8倍。如果EPS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那麼這個較高的市盈率是有保證的。Visa董事會給出的2018年和2019年每股盈利預測分別為4.06美元和4.72美元。這比2017財年每股2.80美元高。如果2019年每股收益達到4.72美元,其2019年收益率約為23.3倍。這仍然略高於其5年來的平均水平。

不過要是和其競爭對手萬事達相比話,Visa的估值還是比較公允甚至還要便宜些。從下表可以看出,Visa的估值低於萬事達在內的同類別上市公司的估值。Visa目前的遠期市盈率是低於萬事達的,其市盈率大概只有萬事達的0.9倍。但其29.5倍的現金流比率低於萬事達35.1倍的現金流比率。鑒於Visa的全球產品組合更好,以及Visa歐洲收購的預期協同效應,Visa應該擁有比萬事達卡更高的PE倍數。

▌小結:

Visa作為支付界的龍頭,隨著美國經濟形勢的復甦,以及Visa早前在國際市場的布局,在未來將大概率佔住有利的交易趨勢和主導的市場地位。其利潤率也非常的有保障,發展穩定。問題是目前的估值並不便宜。對於想要更多安全邊際的價值型投資者,可以等等回調。對於投資期限較長(如5年以上)的投資者,上車的點並不是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隆匯 的精彩文章:

暴漲的迅雷VS神奇的玩客幣:誰也成就不了誰

TAG:格隆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