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演進中的信用卡支付結算(一):美國信用卡產業的發展簡史

演進中的信用卡支付結算(一):美國信用卡產業的發展簡史

經過幾年在支付結算和消費信貸行業的工作,借最近一段時間梳理一下對支付結算和消費信貸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理解。這是項比較浩大的工程,計劃是先從支付講起,包括支付介質以及支付方式的演進、不同的支付結算工具、支付過程中涉及到的境內外支付清結算流程、支付涉及到的一些技術、對支付行業上下游公司的評述以及對未來支付發展的一些思考,包括繞不過去的數據貨幣、區塊鏈技術等,之後再用新的篇章講述消費信貸的邏輯、市場的參與者、新形勢下的機會變革以及再用最後篇章分析金融科技發展。這系列文章分為三個篇章,上篇:演進中的信用卡支付結算;中篇:硝煙四起的消費信貸市場;下篇:繞不過去的金融科技創新。

這是上篇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想主要從美國信用卡的發展講起。

美國信用卡產業的發展簡史

1. 1949年:DinersClub發行世界第一張信用卡

信用卡誕生於美國,其發展歷史要追溯到1949年,大洋彼岸的美國商人麥克納馬拉(McNamara)和朋友在餐館吃完飯後發現自己沒有帶錢,在這次尷尬的經歷後他想有什麼辦法沒帶錢的客戶免去這種尷尬或者不用帶錢也能實現支付呢?當然如果你是某個大富豪經常去光臨某家店,靠刷臉賒賬並及時還錢或許可行,即使這樣並不是每家商店老闆都認識你願意給你賒賬。老麥一想,我做生意土豪朋友這麼多,腦子裡記住得有錢靠譜的朋友比商家多多了,我何不成立一個土豪俱樂部,給加入俱樂部的朋友每人發張卡(類似美國20年代的加油卡),那麼我俱樂部里的朋友只要拿著這張卡就可以去商家消費,消費完商家拿著卡片信息客戶簽名來我這兒要錢就是了,當然老麥做這檔生意也是為了賺錢,他會收商家一些折扣,比如3%-7%。這就是最初DinersClub的起源和最早信用卡DinersCard的運營模式。自從DinersCard推出後申請人越來越多,大家一方面覺得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另一方面出門不用帶錢出示一張卡確實挺方便,老麥作為精明的商人當然不會錯過賺錢機會,這時候他開始收每個持卡人5美元的年費——畢竟他也為客戶提供了信用服務。DinersClub不僅創立了信用卡這一新型的支付結算產品,同時創立了該行業最基本的商業模式:收商戶折扣費和卡戶年費,而這一商業模式也一直延續至今。

老麥的DinersClub雖然搶先進入信用卡行業,但業務開展卻沒有想像中那麼迅猛,一方面,在那個個人信用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年代,DinersCard的定位基本是土豪,沒有普及到中產階級,持卡人還是少數;另一方面,大的老牌名店都有自己的專營卡而一些中小商店又對新生事物接受不足——能用現金為什麼要麻煩刷卡,還要被倒扣手續費。在沒幾個商戶鼓勵刷卡的賣方市場,客戶還是只能掏出現金。這一現象直到1958年才逐漸改善。

2.1958年:美國運通加入發卡,美國銀行推出滾動消費信貸

1958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促進了美國信用卡市場的真正發展。

第一件事,美國運通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信用卡。跟白手起家的DinersClub不同,美國運通1850年在紐約布法羅市做快遞業務起家,在1958年代已經是百年老店,其聲譽在世界各地都被認可。美國運通對外雖然是旅行社,同時承擔託運等業務,但實際賺錢的業務是旅行支票,雖然信用卡業務已經發展了7、8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戶,美國運通一直瞧不上DinersClub的信用卡業務,一方面是DinersClub一直不成氣候,另一方面是信用卡業務對旅行支票業務的巨大衝擊——畢竟旅行支票是先收到錢,浮存在賬上,再逐漸償還,這個過程中運通投資部門可以用浮存的現金做很多投資來換取高收益;而信用卡的順序變了,要先墊付給商戶再向客戶收錢。當時54歲當選總裁的拉爾夫·里德一直反對包括收購DinersClub,也反對開展信用卡業務,我們從《美國運通——強大金融帝國的創造者》一書的描述中看到,公司內部經歷巨大反覆的爭辯最後還是否定開展信用卡業務,最後或許是里德得到情報DinersClub也要開展國際旅行服務網路,像運通一樣在全世界設立旅行社並發行支票,這一消息才讓里德下定決心開辦信用卡業務,不管如何運通開辦信用卡業務不僅是公司自我革命涅槃重生關鍵轉折點,同時也帶來信用卡市場的繁榮。以運通的行業聲譽和商戶基礎,商戶積極受理運通信用卡,不能受理信用卡的商戶反倒成為了另類。

第二件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n)確定了滾動消費信貸的模式。

在1950年代,隨著美國戰後經濟復甦及「嬰兒潮」的來臨,美國民眾的消費需求迅速膨脹,銀行、儲蓄放款協會(S&L)、信貸公司等不僅積極提供貸款給大眾按揭買房、按揭買車,同時提供大量消費信貸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銀行研發部的主管威廉設想出了具有滾動信貸性能的信用卡方案:客戶不用還清全部餘額,只要還一部分,剩下的餘額滾入下個月計算利息,這樣增加了信用卡的利息收入來源。這種模式現在看來理所當然,在當時確實極大的金融產品創新,如果客戶消費完後在一定時間內付清欠款,那是DinersCard的模式,如果客戶一時手頭吃緊,只還一部分欠款,這時候可能需要申請一張美國銀行卡來滿足需求(隨借隨還消費信貸的鼻祖)。然而,在那個個人信用不完善的年代,威廉顯然是過於樂觀高估了個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最終不可控制的壞賬讓威廉不得不被迫辭職(我們現今的消費信貸發展會不會經歷同樣的風波,那要看個人社會信用體系什麼時候完全建立並具有約束力)。但是這一創新讓信用卡同時具備了支付結算和消費信貸的功能,雖然近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信用卡的這兩個核心功能一直保存至今。(雖然,直到最近信用卡作為支付結算工具才逐漸被移動支付替代,這個我們後面會分析)。

3.1966:銀行卡聯盟:衝破地域限制,分離支付結算和消費信貸

奠定了當今信用卡行業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事件是銀行卡聯盟的應運而生。

Visa/MasterCard的前身都創立於1966年,創立的背景跟信用卡業務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當時美國各地的銀行依舊受制於1927年McFadden銀行法案對跨洲經營的限制,不同銀行只能在本地區經營信用卡業務,造成很多有意在全國開展信用卡業務的銀行受到制約。另外,銀行間授權清算賬務系統也非常原始笨重,無論信用卡是由哪家銀行發行的,每家與商家簽訂協議的銀行都必須認可商家所有的信用卡交易業務,將全部款項先行清算給商戶,再以人工方式將交易業務按發卡銀行分類,通過聯邦儲備系統向每家發卡銀行開立清算匯票。當清算匯票寄達發卡銀行後,發卡銀行將其暫時歸入有待處理的分類中,然後等待與商戶簽約的銀行列印出銷售票據,通過美國郵政系統寄給發卡銀行後再承兌給商戶簽約銀行(這個索要銀行授權和清算結賬流程就算是有計算機的幾天也異常繁瑣,類似於每家商戶簽約銀行都是轉接清算中心,就跟「網聯」成立前每家第三方收單公司都單獨跟銀行簽約一樣造成系統重複建設資源浪費)。在信用卡業務飛速發展,而信用卡授權清算流程混亂滯後的背景下,美國銀行在1968年組織各家授權銀行開了一次服務會議,美國銀行負責信用卡業務的迪伊·霍克(DeeHock)(Visa創始人,關於他的傳奇故事有很多書和資料,包括《隱形VISA》)提議美國銀行牽頭作為信用卡授權清算轉接中心對接各家授權銀行,最初的美國銀行卡聯盟在這樣的業務背景下成立,同時1966年,五家加州銀行也聯合宣布了萬能支付卡(MasterCharge)的合作計劃(1979年更名為MasterCard)。

信用卡聯盟的成立奠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信用卡商業模式,其意義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第一,促進了信用卡規模化經營的發展,使得全國各地的信用卡公司可以突破經營地域限制,開展全國業務。第二,在業務結構上,將信貸業務和支付結算的授權清算轉接業務區分開來,形成了一直沿續至今的銀行卡支付清算「四方模式」——收單行、銀行卡組織、發卡行、商戶。

4.1970-1980信用卡大規模擴張

美國信用卡在1970年代末奠定了商業模式之後,基本已經形成了全面發展的雛形。

美國1970年代開始的信用卡全國性市場開拓一方面是科技基礎的推進,另一方面是業務上的「圈地運動」。隨著IBM計算機在1960年代下半年投入商業市場,銀行卡是最早跳上信息技術快車的產業之一,最突出的例子是Visa和花旗銀行。

不同於傳統的商業信貸,消費信貸的特點決定了要批量作業,規模化運營才能盈利。

從1966年銀行卡聯盟成立後,原來只能接觸當地市場的銀行開始紛紛擴大自己經營範圍,搶佔全國市場。很多銀行不管客戶有沒有申請信用卡,只要能拿到客戶姓名和地址,都給客戶郵寄信用卡,有些甚至寄給了家中的小貓小狗,這在銀行卡史上被稱為「瘋狂的年代」。銀行大規模圈地運動在搶佔市場的同時也造成大量的偽卡、被盜卡,很多客戶在並沒有使用銀行卡的情況下收到賬單,造成大量投訴(類似中國2006年開始的一波大學生信用卡「圈地運動」,包括2008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萬多名學生在毫不知情情況下集體辦理了工行信用卡,造成信用卡濫發和「有卡量無交易量」的局面),這一現象一直到1970年美國聯邦政府下令禁止未經消費者同意寄送信用卡。

另外一個事件是,1976年以前,Visa規定每家發卡銀行只能歸屬於一個銀行卡聯盟,造成部分發卡銀行的不滿,以反壟斷法狀告Visa,雖然事後庭外和解。這件事情讓VISA意識到有必要讓反壟斷局下文規定同一家發卡銀行不能同時屬於多個銀行卡聯盟,但這一要求被反壟斷局以信息不足為由拒絕。為了避免被再次起訴的潛在成本,Visa在1976年取消了同一發卡銀行不能同時具有兩大銀行卡聯盟成員雙重身份的規定,與此同時,當時的InterBank(MasterCard前身)也作出了類似的調整。在放開「雙聯制」後,各家銀行積極加入另一方銀行卡聯盟進一步搶佔市場份額,其中最大的贏家是花旗銀行,花旗銀行在1977年「掃蕩式」的發出2600萬封信用卡邀請信,一舉獲得300萬VISA新客戶,此舉奠定了其在信用卡領域的全球霸主地位。1980年,卡特總統簽署金融解禁法案,規定在6年時間內逐漸解除對銀行經營的限制,包括銀行業務的地域限制。而實際在此之前幾年,很多銀行已經開始了通過銀行卡聯盟在全國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嘗試。

同時在1970年以後的階段,美國的信用記錄積累和信用檔案公司在這一信用卡快速擴張階段也獲得了發展。

5.1980——今,非金融機構發卡及新產品的發展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信用卡圈地運動及大規模發卡之後,信用卡從大眾化走向全面普及,信用卡發展迎來全盛時期。1985年,美國老牌連鎖百貨Sears推出新的普世信用卡——發現卡(Discover Card),依仗60多年經營百貨卡的老底及全國個各地的連鎖店網路,Discover Card並沒有加入VISA和MasterCard的銀行卡聯盟,而是另立系統並很快成為與VISA、MasterCard、AmericanExpress並行的4大銀行卡交換系統之一(不過最後因為沒有盈利而賣給了摩根斯坦利)。1990年,美國電話行業鼻祖AT&T也加入信用卡發行行列,與之同時加入信用卡發行的非金融機構包括GM、GE和福特汽車公司等等,觸發了銀行卡業的大規模重組和廝殺。

隨著傳統信用卡市場逐漸飽和,信用卡業務的競爭也日益加劇,信用卡新產品和新服務的被不斷創新。

a.有抵押信用卡。美國從1990年代開始,由於傳統信用卡市場的飽和,信用記錄良好的客戶幾乎都已有信用卡,一些發卡公司開始把目光轉向部分信用不良的消費者,開發風險比傳統市場大的多的次級信用市場(跟中國現在所處的境況有類似,中國從2017年開始也逐漸開始進軍次級信用市場),比較成功的發卡公司是Providian,它的發卡模式是需要持卡人提供一定的抵押金,一方面彌補可能的信用虧損,另一方面幫助公司帶來流動資金,降低信貸資金成本。在這個新的次級信貸市場中,Providian發展迅猛,1999年已經躋身10大發卡公司之一。

b.借記卡(Debit Card)。跟信用卡相比,借記卡的發展來的相對晚一些,雖然它在中國的發行量遠超過信用卡。直到1990年代,美國才開始大規模全面發展借記卡市場。

c.認同卡(Affinity Cards)。認同卡主要是銀行與非盈利事業機構、宗教團體或慈善機關聯合發行,它是信用卡市場的一個細分領域,也是發卡銀行拓寬信用卡發行的一個有效營銷方法。顧名思義,該卡的申請需要有相關機構的「認同」才行。VISA在1978年引入該產品,允許非成員的名稱出現在卡面,1985年,VISA和MasterCard同時開放,允許認同卡項目。

d.聯名卡。1990年代後期,發卡銀行與商業組織合作發行帶有折扣或者獎勵的聯名卡產品以吸引客戶。例如,「刷卡賺里程」、「刷卡換積分」等公司聯名卡。花旗銀行與美國航空公司合作的Advantage是這類產品的先行者,至今還是花旗最穩定的盈利產品。現在基本上每家發卡銀行都有自己合作的賺飛行里程數的卡。

新產品創新不僅局限於卡片的發行,同時擴展到銀行資產的爭奪,CapitalOne的起家模式就是通過「代償服務」——為信用卡持卡人提供更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貸款,讓持卡人還掉其在其他銀行的信用卡欠款,這樣將持卡人欠款轉移到自己名下,通過這種方式迅速的獲取客戶資源,雖然一部分持卡人還會使用原來的信用卡消費,但部分持卡人就被轉換成了Capital One的會員。Capital One通過讓持卡人轉移欠款的方式迅速獲得自身資產規模和客戶量的增長,通過這種創新產品獲得成功。(國內「代償」市場一直發展不好,直到最近51信用卡可以說是通過這種方式,在前期虧損的情況下獲得迅速盈利,信用卡作為消費信貸產品有很多創新。)

6.互聯網時代的大潮

互聯網時代大潮的影響是深遠而不可逆的,其影響範圍不僅是美國,更是全世界;其影響滲透到了通訊、新聞、通訊、娛樂、購物、貿易、金融等各個商業領域。互聯網從一個信息交換的新型媒介擴展成為商業交換的載體,形成了新的互聯網經濟。

支付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和貨物貿易必不可少的環節,其為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不管最終是互聯網經濟發展促進了信用卡支付的發展還是信用卡支付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互聯網經濟,從最終的結果看來它們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互聯網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遠距離商業信息傳布、支付系統和運送渠道早在互聯網普及之前已經具備條件,電話郵購的直銷模式也早已成熟,在支付無礙的背景下互聯網貿易才得以擴張,同時互聯網貿易的擴張、電商平台的發展需要更快捷安全可信的支付環境,才有了以電商平台為首的支付公司的創新和發展(包括PayPal、AliPay等)。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銀行卡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更是改變了銀行系統本身的各個方面,我們後面會再用新篇章講述2000年後創新支付的發展及互聯網對銀聯繫統及業務的改變。

美國信用卡市場的發展通過提供方便的個人消費信貸,拉動了國內消費需求,促進了消費市場的發展,提升了經濟活力,可以說美國戰後經濟發展長期保持相對於歐洲、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經濟繁榮和增長優勢的關鍵原因之一;信用卡作為一種無擔保信貸工具,在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的同時完善了社會個人信用體系,用金融產品創新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個人徵信評分市場也得到快速的發展;信用卡市場發展同時也創新了支付結算的流程,降低了商品交易交換成本,在利用計算機技術推進了金融技術的進步基礎上,促進社會整體效益的提升。

美國信用卡誕生的頭十年就已經奠定了沿革至今的信用卡商業模式。信用卡作為一種新型支付介質,一直站在支付創新和金融科技應用的前沿,承載著過去幾千年來支付結算業務的創新和變革。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國外的信用卡產品及商業模式逐漸被傳入中國,中國的卡基支付結算市場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吃魚的貓客 的精彩文章:

TAG:吃魚的貓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