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筆下的臘八節
每年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便香飄四溢,沁人心脾。只是文人有附庸風雅的習慣,都要品出臘八節的額外況味,於是便給了臘八節許多詩意的想像。
臘八節是迎春的開始,是對新年美好的嚮往。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寫道,「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老舍的臘八粥,看來真是回味無窮。
臘八節的內涵,在梁實秋筆下是祈求團圓的心愿。他在《粥》中寫道,小時候喝臘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過,家人就搬出擦得鋥光大亮的大小銅鍋兩個。然後把預先分別泡過的五穀雜糧開始熬煮,不住地用長柄大勺攪動,防黏鍋底。兩鍋內容不太一樣,大的粗糙些,小的細緻些,以粥果多少為別。此外尚有額外精緻粥果另裝一盤,準備臨時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臘八早晨,每人一大碗,盡量加紅糖,稀里呼嚕地喝個盡興。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給親友,東一碗來,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舉。剩下的粥,倒在大綠釉瓦盆里,自然凝凍,留到年底也不會壞。
臘八節的美妙與芳香,在沈從文那裡,得到了完美的展現。他在《臘八粥》中說,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併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口裡塞灌呢!鍋中的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罷,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紅棗也有那麼大,那就妙極了!糖若多了,它會起鍋巴……讀著讀著,不禁口水直流。
臘八節有時也寄託著對親人的懷念。冰心在《臘八粥》中寫道,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乾果象徵著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藉此機會,清理廚櫃,把這些剩餘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外祖母是在臘八節這一天去世的,母親每年煮臘八粥,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外祖母。而冰心的母親也是在臘八這天去世的,「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雖然我湊不上十八種乾果,但是孩子們也還是愛吃的。」濃濃的懷念之情,溢於言表。
作家周紹良在《記臘八粥》中說,有的地方,只認為吃了臘八粥,也就是說春節將臨,農事已完,帶有慶豐收的意思。有的地方,用白果、花生、蓮子、紅棗、板栗諸般果實,和上薑桂調味品,摻在米中煮成,謂其溫暖滋補,可以祛寒。而南方某些地方,在臘八這天,除了燒煮甜臘八粥外,還有用青菜、胡蘿蔔、豆腐、雪裡蕻、黃花、木耳切絲炒熟合於白米煮成了的粥中,謂之咸臘八粥。周紹良這裡,臘八粥不再只是一味食品,裡面還蘊藏著濃厚的文化內涵呢。
由此看來,文人筆下的臘八節,承載著一代代人美好的生活回憶。在文人們看來,臘八粥不僅僅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精神的代表。能喝一碗香噴噴的臘八粥,那感覺,真好!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