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學生站在一起——讀《閱讀照亮教育》有感

和學生站在一起——讀《閱讀照亮教育》有感

兩三年前,我觀看過美國米粒麥克斯公司二十年前出品的電影《心靈捕手》。當時我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這部電影是由我們的心理學老師推薦觀看的。依稀記得它是一部勵志劇情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在教授蘭博、心理學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收穫了愛情。

往事如煙,喚醒我對這部影片記憶的是——《閱讀照亮教育》一書中謝雲老師觀看《心靈捕手》後的札記。讀了謝老師的札記,我實在難以用語言描述出內心的感慨。

手捧著書,回憶著影片的情節,在回憶中沉思。我不再是學生,而是一名教師了,我的思考應該從「教師」這份職業開始,我的身份是「經師」還是「人師」?我努力地嘗試著從中尋找自己的角色。

初出茅廬,站上三尺講台,我有這樣的執著:堅強且美好地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以愛為底色、用真摯的熱情、敢於承擔的勇氣,在講台之上揮灑青春,努力站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由於太過於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我只是一味地追求傳達給學生美術知識、繪畫技巧,忘記了這般給予他們是否接受得了。直至我主動要求一位前輩聽我上的常規課,聆聽了她對我的授課過程的點評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過程,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我有點慌張失措了。怎樣才能讓學習有趣?怎樣才能讓課堂有趣?怎樣才能讓學生有持續不斷的動力去探索美術的奧秘?怎樣才能讓他們在美育上得到些什麼?……我困頓了,迫切地想從前輩那得到解決的辦法,想從書中追尋答案,不得不承認,我是多麼缺乏自信與從容。

還記得接手「裝飾畫社團」的第一節課,望著講台底下那三十多個孩子,他們的眼裡寫滿期待,我感受到,他們是一群喜歡畫畫的孩子。我滿懷信心,心裡總覺得,愛畫畫的孩子應該會更容易接受一些繪畫上的技巧,他們應該能很快地畫出是我滿意的作品。於是,一上課,我就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了裝飾畫概念、講述了描畫基礎知識。示範畫法之後,馬上讓學生們試著動手嘗試塗鴉。此時,我的心裡有點忐忑,自己講清楚了嗎?我講清楚了,他們理解了嗎?孩子們畫得對不對?……巡視期間,有個孩子小聲地問我:「老師,咱們畫這個要幹嘛?」我愣了下,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眼裡,畫畫一般都是畫出具體物體或是想像的物體。剛才的講授把步驟分解出來,讓他們在紙上的小格子里畫些各種各樣的線條組合,他們就不理解了。這個問題是我備課中預想不到的,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於是,我對全班孩子說:「同學們,老師給你們一個小任務,猜想下今天咱們畫的線條有什麼作用,下節課來告訴老師。」雖然及時補救了尷尬的場面,說了句看似引導性的話,讓學生課後進行自主探索,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而鬆懈。課後,我隨即在備忘錄上寫了這節課所畫的線條組合如何在將來的繪畫作品中巧妙運用,並設計了遊戲環節,嘗試以遊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上節課為何要著重線條練習。這樣的設計,避免了一味枯燥地傳授繪畫技巧,讓學生在遊戲中、繪畫實踐中慢慢感受美術的奇妙和魅力。

有人說,美術課只是為了教授學生繪畫技巧嗎?當然不是。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能提高對美術歷史的認識,學會觀察、運用美於生活中。可是,我卻常常把目光停留在教材、課標上,忘記自己面對的是一群鮮活的孩子,他們是一個個獨立且不一樣的個體。兵法云:「攻心為上」。這個「妙計」用在教育上也是上乘之道。影片中的尚恩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如謝雲老師所說:「尚恩像是一位機敏而富有智慧的捕手,極有耐心地慢慢接近威爾,以自己的真誠獲得威爾的信任,最後捕捉到威爾的心跳,幫助他敞開胸懷,擁抱生命。」或許我們會問,威爾為什麼會對尚恩敞開心扉?那是因為尚恩知道威爾的問題所在,他更懂得關注威爾自身的需要。

讀到這裡,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我沒懂得去關注「學生的需要」,而是太過於重視學生是否達到我的教學目標,導致忽視了與學生心靈溝通的重要性。由此我想,贏得孩子們真正的悅納,營造這樣的活力課堂,就應和他們站在一起,一起站成美好的風景。我時常反思,自己是否放下「急躁」的心緒,學會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他們豐富而稚嫩的童心?是否放慢腳步和學生們共同感受美的存在?是否將美育變成一種熏陶,潛移默化地塑造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教學中我嘗試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育人藝術。備課中我嘗試著收集課本以外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畫家名作小故事,如「杜尚與《泉》的故事」、「誰是叛徒(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賞析)」等等。亦或「我們祖宗的寶貝(奇特文物初了解)」、「用顏色來說話(顏色定義)」等等。美術課前進行「課堂分享五分鐘」,雖然分享時間較短,但是我相信在這樣的美術體驗下,總會對孩子們的成長產生不一樣的影響。而課堂講授的內容我也根據每班孩子的特點進行適當的調整,作業設計盡量做到多樣化、層次化,讓每個學生均能參與其中,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孩子還沒有邁開第一個腳步,你就去牽引他,甚至一會兒捉住他的右腿,一會兒抓住他的左腿,沒有考慮孩子需求一味地幫他邁步,那孩子也許永遠也學不會獨立走路。教育也是如同孩子學步,欲速則不達。在課堂中與學生「站在一起」;在育人過程中從小處著手,循序漸進;合乎兒童認知規律,和學生們彼此肯定、彼此成全、彼此成長,……我想,這才是有效課堂的最美好的打開方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有一個人,分開會想念,在一起會吵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