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何失敗?四因素成為德軍惡夢
從1935年至1941年,歐洲的局勢由於德國的四處侵略擴張而顯得日益緊張,納粹德國的勢力迅速崛起,1938年3月,德國入侵奧地利和捷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1939年 8月,德國黨衛軍自導自演了一場波蘭軍隊襲擊德國電台的事件,為德軍入侵波蘭的尋找理由 ,9月1日,德軍閃擊了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完全控制波蘭後,希特勒調轉槍口, 1940年5月,佔領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6月攻佔巴黎,法國——這個近代以來世界性的大國和強國在抵抗了一個多月後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到1941年,歐洲大部地區除了英國還在苦苦支撐外,已經基本被希特勒所控制。在希特勒佔領歐洲大部地區以後,一份早已擬定好的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開始付諸實施,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公然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了義大利和其他一些僕從國,如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出動190個師共550萬人、3700輛坦克、近50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分三個集團軍群,從北面、中央、南面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於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德戰場也成為二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本文由王中醫查找資料編輯,分享補腎良方,分享男性健康知識,如有疑難雜症可關注企鵝名,都可以來和王先生(eebb360)聯繫溝通。
戰爭初期,由於德軍發動的是突然襲擊,由於對德軍進攻的時間判斷失誤,由於對德軍閃擊作戰的威力和德軍的戰鬥力估計不足,由於大清洗運動嚴重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大量優秀軍事指揮員被清算,由於教條主義泛濫,盲目遵從形式主義,由於戰術部署的錯誤,導致紅軍在初期損失慘重,一路潰敗,而德軍憑藉優勢兵力和諸兵種的有效配合,一路長驅直入,初期蘇聯約600萬左右的部隊被消滅,被俘的超過100萬,僅基輔戰役就有70餘萬蘇軍被消滅,約有66萬人被德軍俘虜。直至1942年6月斯大林格勒會戰爆發,德軍進攻才真正受挫,從此,蘇軍憑藉其巨大的戰爭潛力,包括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優勢逐漸佔據戰場上的主動,1943年8月,庫爾斯克會戰中,紅軍挫敗了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蘇軍轉入戰略反攻,直到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德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蘇德戰爭以蘇聯的勝利和德軍的完敗宣告結束。
對德軍來說,蘇德戰爭既給了他們太多的榮耀,又帶給他們太多的恐懼,德軍在初期勢如破竹,勝利一個接著一個,但自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的惡夢就開始了,直到最終退守本土,無條件投降。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德國最終戰敗的命運?小編認為這四樣既成就了蘇軍的勝利,也使德軍最終魂斷烏拉爾。
一是俄羅斯的嚴冬。俄羅斯的高緯度,使他的冬天漫長和嚴酷,極端的天氣讓德軍猝不及防,嚴寒比任何武器都要厲害,由於沒有準備棉衣,很多德軍幾乎都還是秋裝,最終士兵被大量的凍傷甚至凍死,裝甲部隊的戰鬥力也嚴重削弱,坦克因為凍住成為一堆廢鐵。
二是蘇軍頑強意志。蘇軍的頑強讓德國人領教了什麼是真正的戰鬥意志,整個蘇德戰爭,蘇聯的傷亡要遠大於德國,但蘇軍卻在戰場上越戰越勇,他們不知疲倦,無畏於流血犧牲,前赴後繼。有人做過統計,在整個二戰中,蘇聯抗擊著德國70%以上的師,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主力,在蘇德戰場上德軍被打死、打傷和被俘者超過1000萬人,佔德國戰爭中總損失的70%以上。蘇聯紅軍摧毀了德國的大部分軍事裝備,以至於德軍無不談「俄」色變。
三是蘇聯的兩種武器。一是蘇聯的火箭炮,也就是我信熟悉的「喀秋莎」,「喀秋莎」價格低廉、易於生產,可以裝載於卡車上,機動性極強,且可以對敵實施大面積的火力覆蓋,該武器以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德軍則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另一種武器則是T-34坦克,這種坦克以其優異的性能讓德國人吃盡了苦頭。
四是蘇軍中出現了一位靈魂人物。那就是朱可夫,朱可夫是蘇德戰爭時期蘇聯的救火隊長,他總是被斯大林派到最重要的地方。他以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堅強的戰鬥意志、嚴厲的工作作風讓蘇軍挺過最艱難的時段,最終走向勝利。朱可夫被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他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


TAG: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