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上海的未來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上海的未來

文楊孟祺

昨天,肥肥貓的小酒館發了一篇長文《上海是怎麼錯失這些年的互聯網機遇的》,文章寫了在肥肥貓眼裡上海在互聯網方面掉隊的原因和上海的「日益沒落」。對於前一點,不得不承認上海在互聯網方面的確沒有競爭力足夠強的公司,不僅比不上同為一線的北京、深圳,甚至可能不如二線的杭州、成都。但因為互聯網方面的沒落就推論上海「日益沒落」,是否有些牽強?換言之,互聯網對於一個國際大城市的意義到底應該佔多大的權重?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更值得深思。

互聯網是否是一個沒有就不行的行業?

紐約是一座和上海很相似的城市,同樣以金融為重,依託交通便利起家,藉助伊利運河的修建和美國鐵路交通網的蓬勃發展,加上後來的南北戰爭的勝利,紐約一躍超過費城成為美國的金融中心。在此之後,紐約一步步佔據了世界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紐約也因此成為了富豪雲集的寸土寸金之地——直到互聯網的興起。

而提到美國的互聯網,就不得不提到舊金山矽谷。在1939年,兩位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威廉惠利特和大衛普克德在自家車庫建立了惠普之後,矽谷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成了美國科技公司的聚集地。時至今日,矽谷已經擁有包括 Google、Facebook、Twitter、eBay、Oracle、Yahoo、Wikipedia、Netflix、LinkedIn等等在內的一眾世界頂級的互聯網公司,規模之巨在世界範圍無出其右。

排在舊金山之後的當屬西雅圖了。作為兩大巨頭 Amazon 和 Microsoft 的總部所在地,西雅圖在美國互聯網城市霸主之爭中也有一席之地。

而紐約呢?紐約甚至連一個你能叫的出名字的互聯網公司都沒有。我截取了維基百科裡2017年度全球最大的十家互聯網公司,沒有一家來自紐約。

可即便如此,互聯網的強勢崛起也絲毫沒能撼動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紐約市霸主的地位,究其原因,還在於紐約在金融、醫藥、法律、技術等高精尖領域的深耕。在持續佔領金融高地多年之後,紐約早已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在這些高門檻、高投入、穩定性強的領域牢牢守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是其他城市遠不能比的。

說到底,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它的存在改變了一些事物的連接,因而給世界的某些領域帶來了改變。誠然,它的存在會讓一個城市發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也會造就一些巨頭的誕生,對於稅收、就業、金融都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但這並不能說明,一個城市必須擁有互聯網才是蓬勃發展的,或者說,一座城市脫離了互聯網就是萬萬不能的,紐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上海也是一樣。雖然在億唐折戟之後便錯失了互聯網的良機,短期看在這一波大潮中落後了一步,但這也僅僅能說明,深圳杭州等城市追趕的速度更快了,而不是上海的發展變慢了。只要上海在那些高准入門檻的領域仍佔有一席之地,霸主歸誰就尚無定論。

為什麼劣幣不會驅逐良幣?

況且,我仍舊認為,上海在未來的發展潛力是無窮的。

肥肥貓在文中說,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起家都是抓住了上海人最瞧不起的「屌絲群體」,甚至坦言道:

無論你是否接受,得屌絲者得天下已經是互聯網這個最依賴規模效應的行業的第一信條。

屌絲們的數量是壓倒性的,這意味著從商業最大化的考慮,最理性的選擇是把你能動用的所有的資源都堆給屌絲們——你要揣摩屌絲的心理,你要壓抑自己critical的品味,你要忍著噁心去伺候好他們那些愚蠢惡俗的需求。而作為回報,你可以從中國無窮無盡的屌絲身上榨出巨量的財富。而這正是大部分互聯網巨頭崛起的不傳之秘。

我們尚且把肥肥貓在這段話里對於「屌絲」來自骨子中的蔑視放在一旁,單純從觀點方面分析,我仍對此持反對意見。即便是落後地區相對貧窮的人們,也僅僅可能是出身的不夠幸運或者經歷的相對坎坷而已,也不會磨滅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於美好優質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只是他們暫時擔負不起美好生活的高昂價格而已。小米的成功就是一個例子,它的東西做的很好,但價格不貴,人們便還是會趨之若鶩。一旦美好的東西變得人人擔負的起,也就不再存在「屌絲」這一概念。只要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恆定,上海的繁榮有品對於其他相對落後地區的人們就永遠存在著引領作用,就會持續的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幸運的是,中國的製造業正在朝著這個方向高歌猛進。

再進一步講,很多現在身價不菲的「創一代」和「富二代」都會選擇回國定居在上海,他們的存在維繫了資本在上海的聚集。更加讓人欣喜的是,很多出國留學過的富二代,經歷過、見識過,有錢有品,創業比起其他地區大浪淘沙的「草根創業」容易得多,成功率也高得多,他們代表了中國製造業、服務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從「模仿」走向「創造」,從「山寨」走向「高端」供給側改革的轉型主力軍。相信有了他們,中國企業最終將從「屌絲經濟」的模式走向高質量的模式,這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的年輕人真的不行了嗎?

肥肥貓在文中寫道:

餓了嗎大概是上海少有的現在還算拿得出手的一個互聯網公司,他們CEO也是上海人,交大的。他對上海人的評價如下: 「上海人不行的,互聯網行業就沒有上海公司做得好的。上海人,想贏怕輸,喜歡守著自己的自留地,沒有搏性、沒有賭性、沒有狼性!」

除掉狼性這個詞到底好還是不好我們不談,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說實話我覺得這個評價還挺確切的。上海整座城市的氣質就是這樣,精緻而又現實,慵懶又膽怯。順便說一句,餓了嗎這個公司一點都不像上海人辦的企業,據說他們裡面的上海人背後都當他們老闆神經病。

上海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吃喝玩樂有重的迷戀,而對上進心過重,事業心很重的的人評價非常低。上海話里有一個字是形容吃相難看的奮鬥逼的,這個字是「要」。千萬別被這個字掛鉤上,一旦掛上了,那你本地社交圈瞬間就崩壞了。這字在別的地方也許是中性詞,但在我們大上海絕對是個貶義詞。

這是一段老生長談的話,甚至你把這段話中的「上海」替換為「年輕」,馬上就會變成一段「吃過苦的中老年人諷刺現在年輕人」的論調而不會覺得有一點不妥。

他對【年輕】人的評價如下: 「【年輕】人不行的,互聯網行業就沒有【年輕】公司做得好的。【年輕】人,想贏怕輸,喜歡守著自己的自留地,沒有搏性、沒有賭性、沒有狼性!」

……

【年輕】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吃喝玩樂有重的迷戀,而對上進心過重,事業心很重的的人評價非常低。【年輕人的】話里有一個字是形容吃相難看的奮鬥逼的,這個字是「要」。千萬別被這個字掛鉤上,一旦掛上了,那你本地社交圈瞬間就崩壞了。這字在別的地方也許是中性詞,但在【年輕人里】絕對是個貶義詞。

哈哈毫無違和感,甚至你還會覺得有點想笑。每一代人都有點想教育下一代的毛病,覺得他們過得比自己以前好了就是原罪。而恰恰上海人又是過得相對最好的那一批,自然成了被口誅筆伐的重點對象了。

這種論調的可笑之處已經被論證過無數次,我也就不再贅述了,在這貼一篇1987年的報道,大家當個笑話看吧。

這篇1987年2月11日《經濟日報》的報導,其中一段寫著:「現在的年輕人不肯吃苦,好逸惡勞,老闆稍為說一些重話,臉馬上就臭臭的,遇上加班,就馬上把勞基法搬出來,從來不肯為老闆設身處地想一想,週末假日的活動特別多,一下郊遊,一下烤肉,罵他,他永遠牢記;誇他,一下就忘了,現在老闆愈來愈難做了!」

上海的未來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二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差距將變得越來越小,但這並不意味著二三線城市超越一線的機會增加。只要北上直轄市的地位和深圳特區的地位不變,行政關卡下二線城市「翻身做主人」的機會就仍然渺茫。

過高的房價地價物價,讓創業在上海變得愈加艱難,但對於新興起的「不差錢」的「富二代」們來說,這就變成了他們的天下。高昂的市場入口替他們隔絕了大量的競爭對手,復旦、交大、同濟、上財等頂級高校富集著僅次於北京的優秀生源,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打工精英」,這讓上海的未來成為一個高端局的戰場。同時,那些起點較低、在二線城市創業成功的逆襲者們也將回到上海,加入這場新的混戰。那時,才是好戲上演的時刻,至於是否關乎互聯網,已不再那麼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孟祺 的精彩文章:

TAG:楊孟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