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白的這首詩不在課本上?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夠讀懂,成就者只有兩人!
《行路難》
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李白的豁達,在這首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邁之氣撲面而來,詩仙不愧是詩仙,看似簡短的幾行字,卻揭露了一個多麼深刻的人生道理——鳥盡弓藏。
什麼叫一個成功的人生?功成名就,名垂千世,有多少人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卻止步不前,流戀於富貴與名望之中,最終卻招來殺身之禍。
李白在詩中這樣寫「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追逐名利的人間豪客,縱然頭頂懸劍,也沒有幾個願意縮回脖子;步逼深淵,也不願意後撤一步,放在如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但你又能否認這些人的智慧?
伍子胥何人!助吳王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卻被讒言所殺,只能在臨死前含恨若苦地說:「把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九年後,吳國果然被滅。
屈原又是那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功成名就之時,他是否看清了自己的未來,最終只能屈身於湘江之下。
陸機,李斯,李白對他們更多的也只是惋惜與悲嘆,縱有千古雄才,也保不了自己的性命。歷史中有才能的人很多,能夠急流勇退者,卻區區少數,越國范蠡,初漢張良,都堪稱這方面的頂尖人物。
張良雖息影林下,卻不得不插手宮廷之事,好在手法高明,令漢高祖不察,但依然招來嫉妒。而范蠡才是真正的急流勇退,退得乾乾淨淨,退得完美無缺。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三千越甲大破吳軍,滅吳稱霸,而成功的背後,范蠡和文種的出謀劃策,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范蠡卻做了一個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決定——遞交辭職書。
當勾踐讀完范蠡的辭職信後,又急又氣,昨日的左膀右臂,今日就要被砍斷,況且如今江山雖得,倘若想要做大做強,又豈能離開范蠡?
勾踐當晚令宮人掌燈,點燃庭火,化黑夜為白晝,變寒冬為暖春,想用此感動范蠡,留下這位千古功臣。范蠡得令後拾級而上,心情輕鬆,但他並不是因感動而輕鬆,而是將這次覲見視為訣別而輕鬆。
殿中很溫暖,但依然無法融化范蠡離開的決心,就如同再親近的關係,也無法改變君臣之道。此時勾踐如同朋友一般親熱,但王座上的寒風,仍時刻冰封著他的心,儘管言出善言,但最後還是說出了如同刀鋒一樣的話語。
「愛卿智勇雙全,是越國報仇雪恨的頭號功臣,寡人甘願禪讓王位……」
就算是鋼鑄的心,也會被這幾句話穿出窟窿,雖然決意離開,但沒有比此刻更為傷感。看著范蠡離開的身影,勾踐彷彿忘記了他所做的一切,不禁捋須而笑。
范蠡離開後,留給了同職文種一份辭別信「吾聞天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終必否……高鳥已散,良弓將藏……子若不去,將害與子,明矣。」
文種雖才,卻沒有范蠡君臣之道的大智慧,果不其然,三個月後,那把曾經飽嘗伍子胥鮮血的寶劍,再一次品嘗了文種鮮血的味道,給他留下的也只有懊悔與激憤。
范蠡則急流勇退,三次成為首富,三次散盡錢財,不僅善終,更得美譽


※德國放棄英國而去進攻蘇聯,只因這位65歲的老人,靠一己之力扭轉戰局!
TAG:小鳴論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