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五千年》之張居正變法

《中華五千年》之張居正變法

明世宗死後,由他的兒子朱載繼位,改年號為隆慶,這就是歷史上的明穆宗。這一次皇帝的更替和以前皇帝的更替一樣,又給下面的大臣有一個革除弊政的機會。張居正就利用這種機會,進行了一場改革運動。  張居正很早就走上了宦途。一開始,他在翰林院任編修,當時正是嚴嵩當權的時候,他看到天下群盜湧起,貪風不止的局面,感到國家的形勢很不妙。他認為這種形勢非得有一個磊落奇偉的人不可,只有這樣,不拘常規才能廓清天下這種混亂的局而。但是,當時皇帝昏庸,奸臣執掌朝政,他的思想也就比較悲觀,認為世上即使有這種磊落奇偉的人,當政的皇上也未必了解他,即使了解他也未必肯起用。這樣,張居正就只在翰林院當了7年的編修 ,然後就稱病辭宮回家了,在家裡閉門讀書。  就這樣,張居正在家整整又讀了6年書,由於他的父親很希望他能夠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他只得又進京當官,任國子監司業。張居正的性格比較深沉,而且很有膽略,這次進京後 ,他就懷有更大的抱負。在辦完公事之後,他就注意研討歷代盛哀興亡的歷史經驗教訓,留心觀察社會現實。明穆宗登位那年,他就被選入放內閣。第二年,他針對世宗以來的種種弊端,向穆宗上了一逍奏疏,指出當時朝政己經是積習成弊,頹廢不振了,如果不及早實行一些改革,結果會積重難返。

張居正在那逬奏疏中陳述了他的一些政治主張,是很有見識的,在當時也是勢在必行的 ,穆宗皇帝對這個也深表讚賞,可借的是他在位僅6年就去世了,那時候,張居正還不是內閣首輔,所以他這些主張暫時不能得到實行。

穆宗去世後,由太子朱翊鈞繼承了帝位,開始了明神宗治天下的時代。這時,張居正聯絡宦宮馮保,攆走內閣的首輔高拱,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出任了內閣首輔,擁戴著10歲的神宗小皇帝。張居正己經大權在握,年幼的小皇帝又對他言聽計從,於是,張居正就把他昔日的政治主張,在明神宗統治的時候,逐一地付諸實施,掀起了一番雷厲風行的政治改革。

張居正改革首先整飭吏治,他認為當時朝野拖沓成風,吏治不清。於是,他就提出了考核吏治,要求為宮清廉,政治清平,讓老百姓過上安足的生活。他又制定出一套考核官吏政績的辦法,通過考勤,來分別官員們的勤惰、賢愚的狀況,把那些辦事拖拉的官員亳不留情地罷免或流放了。張居正在選拔和任用官吏的時候,主張唯才是用,不受毀譽、親疏關係的影響,人要有真才實學,就加以破格重用。對那些沒有軍功,能力又十分低下的,即使是皇親貴戚,也決不濫封爵位,輕授官職,這樣就使整個官僚機構不十分龐大。

張居正在改革的過程中,為了改變賦役嚴重不均的狀況,減輕無地或者少地農民的賦稅,後來又下令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這樣,又為明政府的財政增加了不少收入,也減輕了農民的許多負擔。張居正在進行這些改革的同時,還做了許多加強邊防的工作。明世宗時發生庚戌之變 ,那時,張居正也在北京,他目睹了俺答軍隊圍困北京的局而,他內心深有感觸,他就決心對邊防加以整頓,加強力量。

俺答汗的部落多,力量強大,歷來是明朝北部邊塞的勁敵。庚戌之變發生後,明朝又和俺答部發生過幾次交鋒,當時在邊境的老百姓一直都深受戰亂騷擾之害。在穆宗在位第四年的時候,俺答汗把外孫女三娘子從她的未婚夫襖兒都司手裡搶來做為自己的妻子,為了消除襖兒都司的怨恨,又將自己的孫子把汗那吉的未婚妻賞給了襖兒都司。這下子觸犯了把汗那吉,他在惱怒氣憤之下,聯絡部屬阿力哥等人,一起跑到大同歸附明總督王崇古那裡。王崇古一面善意款留,另方面派人上報朝廷,請求優撫把汗那吉他們。他的建議得到了張居正的讚賞,就極力主張採納王崇古的建議。於是,明政府封把汗那吉為指揮,阿力哥為正千戶。 事情發生後,俺答汗會集各部人馬,重兵壓境,要求明朝遺還把汗那吉。當俺答汗得知孫兒把汗那吉歸順後受到明王朝的禮遇,心中也就十分喜悅,就從此息兵和好了。

後來,張居正的父親死了,按照當時的風俗,他必須離職守喪盡孝三年。當時神宗小皇帝還很年輕,治國沒有經驗,而且張居正也不甘心因守孝的事,中斷自己謀劃已久的政治改革。於是,由皇帝出面,下詔書挽留,說是公務需要,不必離職守喪,這在當時是被看作 「奪情」的。這一來,一些反對改革的政敵就用這個做借口,趁機群起而攻之。張居正雖然有宦宮馮保和皇太后的支持,最後由明神宗做出裁決,把這些反對派懲處了結了,但反對派們的鬥爭沒有止息,張居正就是在多方阻撓和誹議的情況下,推行他的政治改革的。

萬曆十年時,張居正死了。他死後不久,就又遭到反對派的誣陷,結果封號被革除了 ,家產也被抄沒。他的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次子張嗣修和他幾個孫兒被發配到邊遠地區充軍。就這樣,在他執政10年間所進行的一些改革,像皂沫一樣地幻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力之閱讀 的精彩文章:

《中華五千年》之靖難之役

TAG:力之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