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系養蛙:現實中的你,給父母寄過幾次照片?

佛系養蛙:現實中的你,給父母寄過幾次照片?

顧覲皓

學校:鄭州大學

年級:2015級

專業:新聞學

你養的青蛙有這隻美嗎?

顯然沒有!

近日,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手機遊戲悄然在許多人的朋友圈走紅。「蛙兒子在安靜地看書呢」「小蛙又不在家,一定是去了很遠的地方吧」……諸如此類的遊戲分享不斷在朋友圈內被刷屏,短短几天內,大家都化身成了「蛙媽」「蛙爸」,為一隻「自由佛性」的青蛙牽腸掛肚。

《旅行青蛙》是由遊戲公司HIT-POINT研發的休閑小遊戲,玩家通過點擊屏幕讓青蛙旅遊、吃飯或在家中看書,青蛙旅遊時還有往家裡寄照片的習慣,由於這款遊戲節奏緩慢,風格簡約,所以被網友戲稱為「佛系養蛙」。

遊戲最吸引人的一點,是它能讓玩家在情感上產生「為人父母」的共鳴。在遊戲中,青蛙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小蛙乖乖吃飯,安靜地看書,這乖巧、懂事的形象滿足了玩家「為人父母」的情感期待;而且,小蛙還有往家裡寄照片的習慣,時刻惦記著家裡,這一行為讓人倍感溫馨,所以在心理上,契合了為人父母對自己孩子最樸實的訴求。

然而,「佛系養蛙」雖然溫馨,卻也很諷刺。「佛系養娃」成功讓許多青年玩家提前做了一回遊戲世界中的「青蛙父母」,預先體驗到子女孝順、乖巧給父母所帶來的感動與溫暖。但是,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在遊戲中,身處於與自己父母一樣的位置時,因為自己養的青蛙給自己寄照片而感到溫暖時,現實中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期盼、如此渴望的呢?

天下父母最樸素的期待不過是自己子女乖巧、懂事,能夠在出門在外時保持聯繫,寄幾張照片,讓自己挂念。然而,如此簡單的道理,如此簡單的行為,在虛擬遊戲中,可以被作為商業賣點吸引玩家,為何在現實中卻被很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年輕人所忽略呢?

事實上,「佛系養蛙」走紅的現象,在本質上折射出的是當代青年「虛擬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二元對立。當代青年,大多是80、90後,他們的成長大多伴隨著信息科技的「浸淫」,IPAD、手游、微信……這些是他們的時代烙印。而他們使用這些科技產品時,也創造出了虛擬的「我」。

如遊戲《旅行青蛙》中的青蛙一樣,虛擬空間中的「我」是完美的,乖巧、懂事,對父母孝順,但是在現實中,真實的「我」卻可能是普通的、平凡的,甚至對父母非常冷漠的,於是,「現實的我」與「虛擬的我」形成二元對立,產生了心理落差,使得自卑感滋生。最後,他們選擇了在虛擬世界中自我催眠,以「佛系」自居,不作為,也不羨慕,與世無爭,也逐漸冷漠、麻木。

須知,遊戲只是生活的點綴,虛擬空間中獲得的東西,也終究不能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替代品。所以筆者期望,當大家沉浸在青蛙遊戲中的溫馨與快樂時,也不妨用微信發一張自己的近期照片給父母,把這份溫暖帶入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弄潮號 的精彩文章:

讓所有的「冰花男孩」寄宿,是公益的責任與榮耀

TAG:弄潮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