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0天6本書」之NO.2人類簡史

「60天6本書」之NO.2人類簡史

606本書」之NO.2人類簡史

1、@Gina

經過了這麼多天,終於看完了第二本書,人類簡史。這不是我所能預料到的,中間有很多的事情,穿插了,但是能堅持,也是一種收穫。每一次坐下來,用心讀書,總會體會到一些新的想法,以前很少讀這種歷史哲學類的。但是,借著這次機會,讀了,反倒覺得思路又開闊了很多。總之,讀這本書,自己的心情也是不平靜的,甚至可以說是沉重的,主要體會有以下幾點:

1.這本書確實給人新穎的感覺,作者先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在給出一些事例來證明,讓我在閱讀之餘,為作者的知識面之寬,廣而欽佩。

2.全書的語言生動,改變了我對歷史書的主觀認識,以前只是覺得歷史是嚴肅的,但是現在感覺,歷史也可以是生動的。

3.書中所說是智人這種生物的進化,與發展。並且在歷史中所經歷的事件。我最有感覺的事,農業革命,史上最大的騙局。智人一開始是遊獵的,但是就因為發明了工具,有了語言,從採集,走向農業革命。由於人類會講故事,就會講,當人們安安穩穩的種植小麥,馴化動物,人們就可以過上飽足的生活。這個故事,只是幻想,事實上,自從人們進入到農業社會,人們就從來沒有幸福過,甚至比採集時代更痛苦。原因呢?作者另闢蹊徑,說是小麥的問題,是小麥將人類綁在土地上。並因此養育了悠閑的階級人們。農業社會並沒有讓農民感受幸福,而是更痛苦。

4.文中提到了奢侈生活的陷阱,放到我們現在也一樣,當我們喜歡上一個奢侈品,擁有它,並形成自然,我們就會依靠它。手機就是這樣,在2001年之前,有個傳呼機,就感覺很不錯了,到了今天,卻每人一個手機。我們感覺是方便了,但事實,確實手機綁架了我們。讓我們一天都離不開了。到現在更是如此[呲牙]

5.文中最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發展快了,又開始促進消費的觀念,現在就是這樣,社會國家到處都在說消費,只有這樣,才能讓經濟繁榮,讓人們適應消費觀念,但是,真正有資本的人卻在想投資,而我們這樣的人,卻在談買買買[呲牙]雙十一的買買買和之後的剁手心理由此可見根源。

6.人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又從生理學角度給予一定的解釋,不在於物質,而在於生理或者是生物的原因。

7.最後的末日,看的也是很心塞,人類會走到哪一天嗎?雖然不敢想像,但是卻亦不遠。計算機的發展20年,給我們帶來太多的變化,是我們改造世界的工具,但是,有利有弊,反過來,也可能是我們滅亡的工具。生物技術的發展,基因的發展在結合計算機的工具,我們人類最後會怎樣?令人不敢想像。

8.文中對於物種的進化,在對牛,羊為例的進化,更是看出了人類吧殘忍與冷漠。資本主義對待奴隸的做法,更人透出資本的冷漠與冷酷。群主說,盡量與第一本聯合起來,那麼:

9.我第一本看的天浴,文秀的做法,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想回城,卻不知也是一個大騙局,通過這種做法,回去之後會怎樣,她完全沒有考慮。就像人類簡史里說,人發展到現在,社會,文化都有變化,但是人的大腦其實沒有進化多少,人就是用現代的大腦,卻有一個遠古時代的內心。以為一切會變好,卻不知道,反而不如以前。老金也是一樣,他之所以小時侯打架,也是為了證明自己很能,卻不知道,反而讓自己成了別人的笑話。我們經常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卻不知這是我們人類遠古時間就已經有的DNA。

10.特定的歷史文化,從來不是關注小人物的喜怒,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才是歷史學家的重點。我的一生,相對於人類來說渺小,相對於太陽來說,更小,但對於我來說確實我的全部,我且珍惜。感想很多,但是沒有整理,用手機打出來,請群主見諒

2、@曾斯斯

《人類簡史》

用了11小時15分鐘讀完。讀這本書,我經歷的情緒是很興奮,崇拜作者-吐槽作者-覺得作者的思路很成熟-平靜以及擔憂未來。

可以從太多方面講了~把能想到的不分次序一一寫下。

《人類簡史》講到的智人去殺動物,使很多存在很久遠的動物一下子滅絕,是「連環殺手」就像《陸犯焉識》里開頭描寫的場景,在大草原上,雖然每種動物都有天敵,但是他們始終一直很好地生存,直到人類的來到。我一直覺得人類去殺動物是一個很殘忍的事,雖然這件事對於從前的人不會想那麼多。因為我們都屬於地球居民,誰有沒有權利這樣做。而現今的人類依舊不顧牛豬羊雞這些動物的情緒把他們圈進起來,使他們感情上痛苦。我也知道我自己是吃肉的,但是想到這些,就覺得沒有權利這麼做。對於動物,植物,生態的破壞,人類正在自食惡果,比如霧霾等。

作者確實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整個文章涉及領域之廣令人佩服,就像西方古代的智者,他們精通哲學,美術,數學,音樂。現代當然要求在一個領域的精通,但是對於我而言,也許可以嘗試做一個在很多領域都略有涉及的人,即使現在是空白。

作者的思路。令大家最深的恐怕就是作者從小麥的角度來思考吧。不過我欣賞作者的角度可以如此之奇特,卻無法贊同這個角度。

4.作者解釋經濟等比較難的問題上相當精闢以及風俗。比如,解釋為何荷蘭能夠取代西班牙,我們在高中歷史書上往往只學到荷蘭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但是作者很清楚地用一個故事就可以來講清為什麼商人更信任荷蘭,從而使荷蘭成為海上霸主。

5.人們在農耕以後,反而沒有狩獵時期來得輕鬆,做更多的事,卻得到更少的食物,被小麥給騙了。實際上,對於人類總體而言,是一個進步,但對於個人來說,卻不。歷史總體和人類個體總是有些不平衡。比如現在是和平時代,但卻仍舊有戰爭,疾病,仍然帶走生命,這對於個體他們來說是真實的。但對於總體而言,死亡率等都在下降。

6.「不要把遠古想得太浪漫」為什麼即使個人感受到更多的壓力,仍舊想去改變,一是只是一種選擇,選擇了就繼續。二是現在的人就算喜歡獨處也是完全可以,而在遠古,則意味著單打獨鬥,則意味著死亡。時代的進步,意味著我們有人權,我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喜好,做獨特的人。

7.人類的適應性遠超我們想像。智人可以忍受西伯利亞的寒冷。我一直覺得陸焉識可以活下來是一種奇蹟,現在想來,人類就是一種奇蹟。

8.消費主義實際上給了我們很多不需要的東西,提醒我們生活也許可以簡約。

……還有很多細細碎碎,現在討論兩個問題。

宗教信仰問題。《陸犯焉識》里陸焉識和大衛的分歧在於一個人是相信了才了解,一個人是了解了才選擇相信。對我自己而言,我作為一個基督徒,其實是兩者並進,說不清哪個促進了哪個。作者似乎是個無神論者,前面文章一直在否定宗教,不過最後作者在人類可以重組基因,相反地不需要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後,又開始在懷疑,是否造物者一開始就創造了這些巧妙。因此,十分欣賞作者一直在反覆矛盾地討論問題。畢竟,很多事,不可能一下子有定論。有矛盾,才會有前進。

快樂的問題。快樂同快感不同。作者在這裡的討論,個人覺得十分精彩,一個人,應當有痛苦,有悲傷,有快樂,有各種情緒,應該有意義。「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夠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這個也是陸焉識活下去堅持下去的理由吧,為了見婉喻。雖然他當時的處境一點也不快樂!

3、@莎莎~

在無數個看著看著就開始參瞌睡的碎片時間裡,我終於翻到了本書最後一頁。這並不是說這本書有多麼難讀,反而很慶幸,撿漏了不少零碎的時間。

我是一個好奇心很重的人,還記得以前高中那會兒突然有一陣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以後會是什麼樣子?於是順著時間幾乎所有人的生活軌跡往下捋,結婚生子衰老死去,然後就毫無知覺被推進鍋爐里灰飛煙滅。最後那一瞬間,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恐慌,恐懼。很像站在高高的懸崖邊,動不了,逆來的風卻很大,隨時都能將我推進深淵。於是,我渾身戰慄著停止思考,並從此拒絕思考這個問題。

這本書是個例外。我開始嘗試著接受。

人類的起源,並不僅僅只有智人一種,還有很多統歸在人類這個屬性中的物種,所有我們智人從起源之處便不存在所謂的特殊和至高無上。而在未來呢,智人同樣可能不再是這個世界唯一的物種,甚至都有可能被另外一種接近神的物種所替代。總而言之,就像作者所說的,歷史在發展的進程中,給了我們太多的意外,因為在那一個又一個的岔路口,它總會朝著一個沒有人能想到的方向繼續前進,而沒人能阻攔。智人,終歸是無力的。但同時,又比我們自己想像中的有力量的多。

在本書最後幾章,作者給了一個標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真是一個很童話的句子,讓我也想起無數公主王子的幸福時刻。「快樂」這個詞,無從定論。但我真的被佛教中的解釋所折服,當所有人認為快樂就是主觀感受時,它卻說,真正的快樂在於放下感受。我就是一個過於強調感受本身的人。看完《白蛇》時,我說:愛,不就是感覺嗎?而我們孜孜以求的不就是個體的獨特感受嗎?或許,並不完全是。

很多想法還沒有完全消化,寫著寫著發現自己都亂了。暫且停筆。

4、@Jocelyn

人類簡史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人總是被自己生活的時代所束縛,對生邊所有的事情覺得理所當然,對於一些讓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或事物總覺現在的社會什麼都有。還有就是想像這東西的定義確實也有很有意思,潛移默化讓你堅定不移的。一直沒有理解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佛教本身的出發點就是去除自己的慾望而達到忘我的境界就不難理解了。而那些信坲為了求佛保佑的人,佛只是讓你放下所有而不是獲得更多。到最後,求佛依然回到了慾望。

所以思考這東西真的是因人而異,這本書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來論述,有些論點確實值得思考!嗯,還有很喜歡對金錢的論述,確實是契約是信任是想像是需求是流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和上本書《天浴》的聯繫可能就在人性了。一心追求,順從自己的渴望本沒有錯,但反而結果不盡如人意。

很少接觸這類書籍,自己的理解可能稍顯淺薄,不過重在嘗試嘛!

5、@賈田

剛進到第二群時,看到推薦書籍有點怵頭,都是我不感興趣的,和在九中就讀的兒子商量,兒子說,把你手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放放吧!也應該讀讀這方面的書啦!和我也能有個共同話題聊聊。於是我選擇了《人類簡史》。讀著讀著感覺還挺感興趣。掩卷深思有這幾點感受:

1、積累越多,要守住的東西越多,負擔越重。人類起初的狩獵時期,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自由自在,品種也多。發展到農業時期擁有了土地,隨之有了自己的住所,人就被物質開始束縛,自由不得。直到現在,我們擁有的越多負擔越重,心理承受的東西越複雜。得的病也多了起來!

2、對於死亡的認識,人類在採集狩獵時期,部落里只要有老年婦女得病拖累集體,就會被處死。看來起初人類把生命看得很淡,我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像貓像狗大腦里的新皮層不記時間,只懂得活到當下,把一些東西看淡了就輕鬆了!

3、無與倫比的智慧走到哪都站到生物鏈的頂端,同時破壞性極大,我相信人類能打破局限,更好的利用智慧,利用科技是社會越來越好!

這本書的確給我打開了另一扇窗,讓我看得到我所毫不知情的東西。繼續前進!期待更多精彩!

6、@小木老土

《人類簡史》讀起來更像是《人類漫談》,赫拉利從生物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各個角度融匯貫通,將人類由認知能力發展到科學技術運用的過程,用一種非嚴肅的史學研究方式娓娓展開,這就讓我這樣的歷史白痴還能有興趣看上個幾遍,尤其是作者在農業革命部分從生物學角度來調侃政治,說生物學可沒有辦法詮釋什麼是自由、民主,衡量怎樣是幸福,作者的觀點是,這些智人進化後所建造的國家、制度等均是人類共同的想像,思想約束了人類的動物屬性,或者說是天性,然而這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從生物學的層面來看並不好說,畢竟還是採集階段的人類確實不需要憂慮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算計工資漲了多少,房價漲了多少等等一系列問題。當然,赫拉利並不是在鼓吹倒退論,估計他更多只是借智人真正的自由平等來揶揄國家建立後強權所賦予的自由,所強調的平等;借採集者的無憂飲食反觀農業革命以後較低等級的人的辛勞;有一點相同的是,智人從擴張遷移階段就在開始破壞環境,到科技革命之後這個仍然無法避免。畢竟老話說「不破不立」,強破壞力這一點,能不能算作人類最終之所以為人類,地球上獨一擁有者文明的人類的原因之一呢?

7、@黃在萍

讀完《人類簡史》,《中國哲學簡史》也讀了一大半,二者相比較,前者讀起來確實有意思太多了,時不時還會因其中的內容笑出聲來。通篇讀下來,不得不佩服這位以色列歷史學家非同尋常的想像力,翻譯也很厲害,語言文字都很「中國范」,確為用心之作。

作者寫的是人類簡史,卻不僅是一本歷史研究作品,其中還結合了物理學、生物學、化學、人類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系列學科進行了綜述,因而讀起來較一般的歷史作品顯得生動有趣。說下三個感想:

1、人類知識的有限。相對於漫長的宇宙歷史,人類發展史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人類真正有記載的歷史更微乎其微了。「華夏五千年」,讓我們覺得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是歲月的沉澱。但事實上,我們對歷史發展或對人類歷史的發展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如同侏羅紀時代的恐龍,人類只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發展還有多長時間?沒有人知道。下一個世紀或下一個千禧年,會是什麼樣的一番景象?沒有人知道。畢竟,相較於數萬年或者上億年的歷史發展,幾千年算得上什麼呢?探無止境,還有無窮的知識等待我們去挖掘和學習。

2、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為什麼這一階段是人類致勝?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為什麼和平成為現階段全球的共同選擇?這其實都有著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弱肉強食,人類作為現階段的強者佔領了有利地位,憑藉自身的優勢成為自然的霸主,但也同時是這個「霸主」,在發展的同時也製造了一場生態危機,甚至可能威脅到自己。正如作者所說,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下一個6500萬年,又是誰取代了誰?是否真的是人類自己摧毀了自己呢?我想我是看不到了。

3、我們幸福嗎?根據作者的說法,人類是經歷時代變遷,從採集社會到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再到現在的信息科技社會。生活在採集時代的人類,其實過得很悠閑,每天只需工作兩三小時,就可以餵飽自己。農業時代讓人類綁定在土地上,工作時長變長,並開始有了許多憂慮和煩惱,緊隨而來的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更是忙上加忙,也容易煩上加煩。縱觀來看,忙碌,本身並沒有多可貴多優秀,也不稱不上是傳統,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各式各樣的慾望而已,而有了慾望就容易煩惱,倒不如採集社會來得幸福。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吧。時代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殊性,他們有他們的快樂,我們有我們的幸福。採集社會生活簡單,但體驗不到遊樂場的樂趣,欣賞不到美妙的琴音,觀看不到肉眼之外的宇宙;採集社會煩惱雖少,但也不是沒有煩惱,他們需要煩惱如何防禦野獸攻擊,需要困擾怎麼尋找食物,需要擔心疾病來襲。反觀現在,我們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我們也有法律給予的權利,我們有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療條件,我們能隨時享受音樂觀看電影,我們可以坐火車或飛機去看外面的世界……我們何其幸福!煩惱憂思,常與快樂幸福相伴,此重則彼輕,適當自我調節,沒有過不去的坎。

讀書活動讓我發現了家裡有好多沒讀過的書,哈哈,謝謝!

8、@Jocelyn

人類簡史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人總是被自己生活的時代所束縛,對生邊所有的事情覺得理所當然,對於一些讓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或事物總覺現在的社會什麼都有。還有就是想像這東西的定義確實也有很有意思,潛移默化讓你堅定不移的。一直沒有理解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佛教本身的出發點就是去除自己的慾望而達到忘我的境界就不難理解了。而那些信坲為了求佛保佑的人,佛只是讓你放下所有而不是獲得更多。到最後,求佛依然回到了慾望。

所以思考這東西真的是因人而異,這本書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來論述,有些論點確實值得思考!嗯,還有很喜歡對金錢的論述,確實是契約是信任是想像是需求是流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和上本書《天浴》的聯繫可能就在人性了。一心追求,順從自己的渴望本沒有錯,但反而結果不盡如人意。

很少接觸這類書籍,自己的理解可能稍顯淺薄,不過重在嘗試嘛!

9、@Timepyramid

關於人類簡史的感想。

自己也是初次的接觸關於人類的一個描述,在此之前呢,我根本不知道人類還有其他的人種。乃至人類的發展過程,新的開啟新的視野,了解不一樣的人類歷史。

能讀到歷史,尤其是人類的歷史發展,首先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是能夠更好的了解我們自身。進而了解從個體到家庭到家族到部落到社會乃至國家。

進步的過程是非常的痛苦的,從人類一開始的不同人種,到智人快速的發展。從語言的出現到八卦理論,與講故事的能力。這也是智人能夠快速發展的崛起。

智慧遠比肌肉更有力量。

進步是勝利的,但同樣也伴隨著貪婪不負責任,又極具破壞力的行為。迫使整個生態失去平衡。雖說講述的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但似乎更是一種歷史哲學的思考。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到人類的融合統一,再到科學革命。每一個環節都充裕著進步同樣也充裕著貪婪。

歷史總是與現代有所相應。

那倒是好的一面的趨向,還是向壞的一面傾倒,我們不得而知。人類進步,社會進步,國家進步,世界進步。人類歷史只有經歷過才會能夠更好的前行和發展。人與其他動物沒有什麼不同,回歸人類最原始的自己。

10、@何思惠-北京

《人類簡史》讀後感:人為什麼會打敗其他生物,登上食物鏈的頂端,主宰了地球?關鍵是人類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有了自己的語言,就可以構建虛構的故事(如神的存在),讓許多並不熟識的人共同相信這個故事,然後產生了合作,這種大規模的合作產生了巨大的力量,改變了地球。一點一點的積累演化,催生了我們今天的世界。

推動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的動力是什麼?是人發現了自己的無知,最重要的是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後要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會產生好奇心、探索欲,去研究新奇的事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是帶著「承認自己無知」的態度,想要知道地球的另一端到底有什麼,那一端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新科技的發展同樣遵循這樣的思維邏輯。

秉承著「承認自己無知」的態度,人類去探索未知的領域,迎來了今天新科技、互聯網、商業模式大繁榮的時代。物質富裕時代的現代人比狩獵採集時代的原始人更快樂嗎?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否。痛苦的根源在於期望更多,過於追求主觀感受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比如,把快感當成快樂,把不愉快當成苦,「期望更多」的心理想讓快感持續甚至加強,躲避不愉快,正是這種過分看重主觀感受,讓現代人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佛教核心人物釋迦牟尼說:解脫,就是放下過於追求主觀感受。

現代人常常被焦慮不安、滿腹牢騷困擾,導致自己身心疲憊。其實,並不是事情有多麼大的利害關係,而是現代人太容易被當時的情緒主宰了自己的行為。當放下那種焦躁的情緒,去冥想,看到事物的本質,也就從中得到解脫。發展到現在的佛教重視「放下」這種思想境界,和學習冥想的習慣。對現代人而言,所處的時代生活節奏太快,現代人太容易執迷於物質和世俗的成功之中,去思考,學習下佛教的這種思想,我們可能會找到答案。

11、@科科科含

作者真的是個博學又有觀點的人,不管觀點我是否認同,論述的都太厲害了。要是推薦哪本書可以刷三觀那麼《人類簡史》當之無愧。比如人類基因里並沒有大規模合作的生物本能,但人類創造出了由想像建構的秩序,發明了文字,以這兩者補足我們基因中的不足。閱讀的過程里會覺得自己的知識域太狹隘、知識體系太薄弱。

把歷史攤開,時間軸就出來了。讀人類的歷史有趣的地方在於,你理解了更多人類行為的深層次原因。比如為什麼人們喜歡八卦,為什麼小孩都喜歡甜食,為什麼大多數人憂心忡忡未來,為什麼企業需要使命,為什麼人類能夠建立大規模合作而其他動物沒有。佩服作者的博學。

12、@Silin

《人類簡史》讀後感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時常會琢磨這個問題。而每次當我把意識騰空,彷彿懸在星際之中來審視這個世界,我都覺得,在整個人類歷史洪流面前,在整個宇宙面前,個人為了所謂名利的掙扎都是無意義的。而一旦回歸現實,意識到這種歸於虛無的想法會使生活看起來非常危險,我會順從理智、拋開這種想法。在書中,作者關於「幸福」的討論,同樣使我深感共鳴:很多時候,就算達到了既定期望,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樂。思想又一次在虛妄、無意義與現實的碰撞中產生了激烈的認知不調。每每這種時候,我只能靠想想《活著》里的福貴來勸服自己,活著本身就是意義吧。

13、@胖狗

《人類簡史》

選擇讀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家裡有個讀3年級的小囡,她在語文老師的影響下,非常熱愛讀書,腦子裡總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和疑問,之前一次她和我提起過人是從大猩猩進化而來,是不是現在的大猩猩以後也可以進化成人類這個問題,當時我用了我所學過的各種知識吱吱嗚嗚的解釋了一大堆,到最後我和她都茫然了。因此借這個機會毫不猶豫的打算徹讀下這本人類簡史,假期里和她好好叨一叨。

史類的書籍不論是主動或被動,我們都學習過不少,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和觀念,顛覆了以往我們對史類書籍的學習觀念。讀來非常有趣和新穎。

本書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為主線論述了人類的發展史。也第一次出現了智人這個名詞。人類作為一種沒什麼特別的動物(智人則更是默默無聞)在短短的幾萬年間,便登上了食物鏈的頂層,這一切的起點應該從認知革命說起,人類與生俱來的「八卦因子」促進了智人的發展,通過語言的力量,增強了智人的凝聚力,團體就此產生。團體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秩序,智人具有接受想像事物的能力神、神話也應運而生。智人通過想像的概念和想像的秩序區別於其他動物。秩序的建立推動了人類發展,秩序和協作讓智人不滿足於做為狩獵採集者四處遊盪,不滿足意味著改變,農業革命的導火線由此引開,懷著美好願望的農業革命的到來,雖然穩定了食物的來源,反而讓智人過上了更辛苦的生活,階級和金錢這個時候也開始爆發力量。最印象深刻應該是「智人訓化小麥,實則是小麥馴化智人」這個觀點了,而今天的鼓吹的「高端生活」陷阱也讓我們無法自拔,是我們在消耗所謂的奢侈品還是奢侈品在消耗我們,值得深思。農業革命是智人的規模快速擴大和提升,原有的秩序已不適應管理大規模的智人,需要的是更加完善和強大的秩序來控制,文字因需而生,文字的產生催生了法律、國家、宗教這些想像概念的出現。而現在這些概念已經和真實世界完美的融合。這一切都是以想像為基礎出現,正因為想像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求知,促使科學革命的到來,科學是使人類不滿足已知的一切,對未知事物和世界充滿征服欲。過去許多不可能的事物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已成事實,科學讓智人走上高速發展。無論經濟、政治、文化、醫療、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卻也讓很多人精神更加盲目和空虛。科學發展於今天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我們無法說清楚好與壞。也許未來的某一天生化危機里的情景有可能出現,超人類也可能被研究改造出來,並對智人產生危協,目前來說都無從證明,科學是否讓智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是毀滅。科學發展的未來是無法想像的,就讓我們懷著敬畏和寬容以對,這應該就是這本書為我們留下的思考空間吧!

最後引用作者的一句話作為結束和反思,「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14、@YI

讀《人類簡史》,喜歡上赫拉利幽默風趣的文筆,看待事物的立場和觀點很獨特,第五章以小麥的觀點看待農業革命深深的吸引了我。小麥是在操縱著智人、為其所用,小麥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反觀現在,蘋果手機操縱著現代人為之賣腎;淘寶又有何魔力能夠讓現代人心甘情願為之「剁手」吃土?

500年前的科學革命,人類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人類承認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發現和探索未知的世界,我想生活的本身就是認知和學習的過程。

「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其實快樂很簡單,除去客觀條件,我們的主觀期望值不要過於理想化,過於膨脹,現實並懂得知足,快樂就近在咫尺。

15、@膨膨地心轟轟地

讀《人類簡史》。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都會在讀到某一章節或是某一段話的時候停下來想想,有些時候是因為產生了共鳴,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無法言語形容的失落感。以前我以為我們會對世界應該是越來越清晰的認知,但那是我沒有加上思考這個行為。剛讀的時候覺得赫拉利是消極看待世界的,讀完後又覺得他似乎是整體客觀(我本來想用樂觀,又覺得好像太主觀了),局部悲觀的。比如說到科技的時候,究竟科技帶來的「便利」真的讓我們更加快樂了嗎?那所謂的快樂又是怎麼定義的呢?可能是因為我才讀第一遍,所以抓到和記住的點會是比較淺顯或直白的。留在腦中比較深刻的插圖就是小公牛被安置在一個小方框內,那幅插圖我當時看了一下就覺得很殘忍,現在回想思考,究竟智人有些什麼權力可以這樣對待地球上其他的生物,是因為「物競天擇」,那物競天擇不也只是想像構造出來的一個東西嗎。它也只不過是被絕大多數人類認同罷了。學著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真是和我之前認為的好不一樣。

16、@潔

人類簡史這本書是在之前某一次要激勵自己重新讀書時,在書店暢銷書架上選擇的一本,然而看了幾十頁便被我丟在一旁,要不是這次的讀書活動,估計它的下場就是被我遺忘,在這個意義上我又成功地向前邁進了一步,我讀完了。

作者使用比較輕鬆、略帶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人類的歷史: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作者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來解釋歷史,有很多觀點讓我吃了一驚,也有人評價這本書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作者在表達他個人的歷史觀。他從不同的角度反思人類的過去,思考未來,作者的思考角度有其獨特之處,引人思考。

作者在書中拋出了很多問題,並未給出非常明確的答案,引導讀者去思考。

但對於作者的「農業革命是一場騙局」這一觀點我有不同的意見。作者認為智人馴化小麥等植物並未給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反而將自己困在麥田旁,這是一場騙局。我不認同,我認為人受利益驅使而做出種種行為,選擇馴化小麥從而定居這讓人們能夠安定下來,免於奔波,並且能獲得比從前更穩定的收穫,當然的確會出現了諸如氣候災害、蟲災等不幸,但這仍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像作者那般全盤否定,甚至稱之為騙局、陷阱,我認為有些偏激。不論是早期的農業革命還是後來的帝國統治、去殖民化、工業革命,都是出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很難簡單的評價是與非。比如中國那段灰暗的歷史,是給人們帶來了痛苦,那麼難道我們就要否定我們的整段歷史,所有進步嗎。歷史事件都有其偶然性與必然性,也許那段歷史如果沒有發生在那個時期會往後延伸,也許會以其他形式出現,人類的歷史也同孩子一般,在不斷犯錯與改錯的過程中成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7、@Brenda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隨筆:首先,就整本書來看,感覺觀點新穎(大概是我讀書少的緣故),但有些觀點的論證不太充分,有牽強的成分。

然後,說一說自己覺得深刻的幾點吧:一、雖然自己也一直標榜自己和其他生命沒什麼區別,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丟丟所謂的優越感,看完書的第一章,一盆涼水嘩啦啦,沖刷走最後這點優越感。同時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所謂人類的歷史進程,大都是構築在自我想像之間,這麼一看,《1984》也就沒那麼可怕了,而所謂的人類,不過就是靈長目人科人屬的「智人」,而且,也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確導致了一個又一個物種的滅絕,重創了全球的生態環境。二、「社會秩序都是有主體間的想像所構建的,語言和文字補足了人類基因中缺乏大規模合作的生物本能」,包括宗教、政治、金錢...人類共同的想像影響著社會現實,既然是基於想像,那麼就有可能被打破,當然,因為是人類共同的想像,想打破也不可能輕而易舉。這就意味著人類歷史走向有很多變數。三、「歷史從無正義,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人類的歷史進程中,對其他物種從未公平,人類社會內部也並不存在公平正義,這種分析未免冷血但也足夠理性客觀,人類追逐利益,而公平正義只是為了守住社會秩序不至崩塌的底線,存在於人類的自我欺騙中,久而久之也就信了。信了好,感覺虛無的人生總算有些追求,賦予了個體生命一些意義。

18、@汪俊華

登機讀《人類簡史》

尼采曾說:只要有活下去的理由,什麼痛苦都可以忍受。那現在的我們,是不是都有活下去的理由啦。

上次讀完一本書也是在飛機上,這次也同樣。

書確實寫得很精彩,相對我這種腦袋裡面只有CAD二維線條的人來說,剛開始有點難,邏輯很多在我看來都是相駁的,不過也挺有意思。

讀完我就只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幸福嗎?現在?如果是,那麼我們是如何確定以及是幸福的呢?幸福的定義:滿足了某個期望。

那這個期望在客觀上來說有沒有一個高低的限值?期望低的人是不是在幸福感上佔據優勢了?

書中顛覆的一點是,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快感、情緒都只不過是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的作用罷了!卧槽,也就是說我某些時候對老闆的仇恨與愛其實就是可以通過滴兩滴某種藥水就會消散的,好可怕。[捂臉]

改變體內濃度就可以輕易改變一個人的情緒,而有的人天生體內就比他人擁有更高的激素水平,更樂觀不容易失落,也更容易被滿足,是否說這樣的人就更幸福?這豈不是另一種的不公平?

這本書讀的周期太長了,零零散散,有機會一定要重拾。

2018-01-23北京-杭州。

19、@劉萍萍

《人類簡史》第一次接觸此類的歷史書,這本書不同於一般歷史書,不是介紹歷史是「如何」,而是討論「為何」會有這樣的歷史,是一種蠻新穎的觀察和思考人類歷史的視角。

印象比較深刻的的觀點:

一是智人靠八卦、想像建立合作、部落,靠團隊合作的力量,逐漸實現從動物人科到「智人」的演化;

二是科學革命的發生主要是基於人類承認自己的無知,並積極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是人類的演化並不考慮個體的幸福,演化可能並不會讓處於當代的我們比農業革命時期的我們更幸福;

四是目前經濟、政治、文化、宗教最終的演化結果是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帝國;

五是哪一天人類滅絕了,很有可能是為了升級人類的能力,導致被自己的發明的高級物種給統治了。人活一世,總是要體驗一下世間種種,酸甜苦辣咸,如果哪一天,人類通過基因改造變成無時無刻都是幸福快樂了,那會不會痛苦反而成為稀罕物了呢?

20、@萍萍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

偏了的讀後感

昨天跟一個專門收藏化石,祖上幾代都做地質的人聊天。她說現在的小孩對生命的認知教育遠遠不夠,生命本初從哪裡來,46億年前地球形成,36億年前出現第一個生命細胞,人類本是魚,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古猿進化成人。生命從最小的一點開始,蔓延成現在豐富的形態,人類在經歷了洪晃後在這個階段成為所謂的「主宰」,說到底我們是一個細胞,一條魚,一段極其漫長的動物進化過程。

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們從海洋里來,最後走向一組數據。

人作為生命本身是不帶一絲雜念的,從一出生就活在一種巨大的「社會共識「中。在本性的客觀世界裡沒有道德、法律等等需要思考和想像才能理解的內容。在祖先漫長的生存過程中不斷的競和、思考,形成了這張人類社會才有的虛擬大網。我們的「想像力」不可思議。

未來簡史里說了人類將走向「智人」,平庸的個體將不再有意義。無數智人的共性,是未來的價值。我曾跟一個老前輩說這個觀點,他說管他的人工智慧、過去未來,活在當下,未來已來。

21、@小葉子

#人類簡史#斷斷續續看完人類簡史,好久沒有完整地看過這麼厚一本書了,驚嘆於作者的知識面和腦洞,能夠用這麼通俗的語言從10萬年前寫到21世紀,也難怪暢銷。看完後有幾點感受:

關於正義,縱觀整個智人的發展史雖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卻是踐踏著其他物種一步步走向食物鏈頂端,作者將其比喻為「毀天滅地的洪水猛獸」。這看起來很邪惡,但是站在歷史的每個階段來看,智人所做的一切又不得不說是順應時代正義無比。正如《芳華》中所有人在譴責劉峰時那些「正義」的理由,在當下又如何能去評判。正義有著時代和角色的局限性,就算是此刻我們試圖努力去理解的正義也並非絕對。

關於無知,無知促使進步,正如作者將科學革命視為「無知的革命」。甚至是現代歐洲的發展和擴張也是出於「承認無知」。就像將知識比做圓圈,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最近時有迷茫,看書時也會深感自己的無知,希望這種感受能促使我進步,一點點也好。

關於快樂,作者最後拋出快樂的終極話題,何為快樂如何快樂,如同tobe or not to be真是一個question。不管從心理學還是生物學來看,也不管快樂是主觀的錯覺還是客觀的生化機制,對於一個僅僅在時間長河中短暫存在的個人,也只能學會調節期望少想多做珍惜當下來謀求多一點快樂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學五年級讀書計劃 的精彩文章:

「60天6本書」之「NO.1 嚴歌苓」

TAG:大學五年級讀書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