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採集者之心——慢讀《人類簡史》(一)

採集者之心——慢讀《人類簡史》(一)

「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適應性強的動物會存活下來,繁衍出更有優勢的後代。幾代之後,物種里的小變化會積累成為大變化——進化因而產生。」

(達爾文)

終於讀完了「奇書」《人類簡史》。這是繼《窮查理寶典》後,又一本讀起來有點燒腦的書。尤瓦爾·赫拉利這位以色列年輕學者以自己宏大而獨特的視角將人類發展史娓娓道來。歷史故事我們聽過很多,但作為自然界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我們對自己的歷史了解多少?這漫長的歷史又向我們揭示了什麼奧秘?《人類簡史》中文版的推薦序中說,寫歷史寫到這個份兒上,已經離開了「開始」,而走向了「哲學」。或許我們暫時無法企及作者的思維廣度和深度,但至少,我們有必要了解下自己。

人類歷史經歷了三次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讓歷史正式啟動;大約12000年前的「農業革命」,讓歷史加速發展;大約500年前的「科學革命」讓歷史另創新局。《人類簡史》講述的就是這三次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和其他生物。如果給人類在三次革命中分別安一個身份,也許可以稱為:「採集者」「農民」和「新人類」。今天先來聊聊作為「採集者」的我們。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類的歷史從何時開始?

大約135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爆炸」(Big Bang)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大約過了30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再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互動,就成了化學。大約38億年前,在一個叫做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別龐大而又精細的結構,稱為「有機體」,而有機體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學。大約7萬年前,一些屬於「智人」(Homo Sapiens)這一物種的生物,開始創造出更複雜的結構,稱為文化。而這些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就成了歷史學。

從上述學科知識的產生和發展可以看到,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科,是萬物運行的底層規律。難怪查理·芒格提倡的跨學科學習理論中,第一個提到的就是物理學。其次是化學、生物學。而作為記載人類發展史的歷史學,相對來說非常年輕。人類通過學習和了解這些學科知識,可以追根溯源,更好地認識自己。

人類和其他動物到底有什麼區別?

先來明確下「人類」的概念。生物學家把所有生物劃分成不同的「物種」。從同一個祖先演化而來的不同物種,屬於同一個「屬」,許多「屬」還能歸類為同一「科」。我們所屬的人科不僅成員眾多,而且還特別吵鬧,就是一堆巨猿。與我們最相近的親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從大約200萬年前到大約1萬年止,整個世界其實同時還存在多種不同人種,包括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後來在不斷的演化發展中,智人憑藉絕對優勢勝出,也就是現代人類。所以,當我們現在說起人類,準確地說是指「智人」。在過去3萬年間,智人已太習慣自己是唯一的人類物種,很難接受其他可能性。等到達爾文提出智人也不過是另一種動物的時候,有些人就大發雷霆。即使到現在,也還是有許多人不願這麼相信。

遠古時期的人類已懂得愛和玩樂,能夠產生親密的友誼,也會爭地位、奪權力,這些人和黑猩猩、狒狒、大象沒什麼不同。所以作者說,人類是「一種沒什麼特別的動物」。直到現在,人類每天滿腦子想的也都是如何滿足各種各樣的慾望以取悅自己,努力維護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幾百萬年過去了,未曾改變。而且,作者還提到,與其他動物相較,人類可以說是早產兒,許多重要器官的發育都不夠完善。小馬出生沒多久就能小跑;小貓出生不過幾周就能離開母親自行覓食;而人類的嬰兒卻沒用的很,許多年都得當個啃老族被撫養、保護和教育。

人類是如何爬到食物鏈頂端並征服世界的?

先前長達數百萬年的時間裡,人類會獵殺小動物、採集種種能得到的食物,但同時也會遭到較大型食肉動物獵殺。因此,長期穩定位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一直要到40萬年前,有幾種人種才開始固定追捕大型獵物,而要到智人崛起,人類才一躍而居於食物鏈頂端。在人類努力攀爬食物鏈頂端的過程中,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火可以為人類提供光源和熱源;可以烹飪食物;還可以驅趕敵人。總之,它是既聽話又有無窮力量的工具。

而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主要是因為有獨特的語言。每種動物都有語言,但人類語言最為靈活。雖然我們只能發出有限的聲音,但組合起來卻能產生無限多的句子,各有不同的含義。於是,我們能吸收、存儲和溝通驚人的信息量。大約7萬年前,現代智人發展出新的語言技能,讓他們能夠八卦達數小時之久。於是,他們能夠明確得知自己部落里誰比較可信可靠,部落的規模就能夠擴大,而智人也能夠發展出更緊密、更複雜的合作形式,這是我們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關鍵。想想我們現在,不是依然喜歡「八卦」嗎?甚至,八卦是很多人際溝通的核心。

人類語言最獨特的功能,並不在於能夠傳達關於人或獅子的信息,而是能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即現在我們常說的「虛構」。只有智人能夠表達關於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這種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就是所謂的認知革命。「虛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不管是《聖經》的《創世紀》、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夢世記」(Dreamtime),甚至連現代所謂的國家其實也是種想像。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多年來,人類已經編織出了一個極其複雜的故事網路。通過文字創造出想像的事實,就能讓大批互不相識的人有效合作。而且,正是由於大規模的人類合作是以虛構的故事作為基礎,只要改變所講的故事,就能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例如在1789年,法國人幾乎是在一夕之間,相信的故事就從「天賦君權」轉成「人民做主」。因此,自從認知革命之後,智人就能依據不斷變化的需求迅速調整行為。這等於開啟了一條採用「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而不再停留在「基因演化」這條總是堵車的道路上,遠遠甩掉了其他人類和動物物種。

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了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對於人類這個物種整體來說,確實變得越來越優秀;而對於個體,未必。

智人採集的不只是食物和原物料,同時還有「知識」。為了生存,智人需要對所在地了如指掌。採集者對於他們周遭環境的了解,會比現代人更深、更廣也更多樣。現代的工業社會中,就算不太了解自然環境也能順利存活。就整體而言,現今人類所知遠超遠古人類,但在個人層面上,遠古的採集者則是有史以來最具備多樣知識和技能的人類。有證據顯示,自採集時代以來,智人的腦容量其實是逐漸減少!要在那個時代活下來,每個人都必須擁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等到農業和工業時代,人類開始能靠著別人的技能生存下來,就算是低能的人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例如只要肯挑水或是當個生產線的工人,就能活下來,並把自己那些平庸無奇的基因傳下去。

此外,採集者不只深深了解自己周遭的動物、植物和各種物品,也很了解自己的身體和感官世界。他們能夠聽到草叢中對細微的聲響,知道裡面是不是躲著一條蛇。他們會仔細觀察樹木的樹葉,找出果實、蜂窩和鳥巢。他們總是以最省力、最安靜的方式行動,也知道怎樣坐、怎樣走、怎樣跑才能最靈活、最有效率。他們不斷以各種方式活動自己的身體,讓他們就像馬拉松選手一樣精瘦。就算現代人練習多年的瑜伽和太極,也不可能像他們的身體一樣靈敏。

我們要向採集者學習什麼?

或許你覺得很可笑,我們人類現在發展到如此高度,幹嘛還要倒回去跟幾萬年前的狩獵採集者學習?可事實是,採集經濟,能讓大多數人都過著比在農業或工業社會中更有趣的生活。

遠古時期的採集者比較少有飢餓或營養不良的問題,秘訣在於多樣化的飲食。而且比起後來的農業時代,他們身高較高,也比較健康。遠古採集者也比較少碰到傳染病的問題,他們總是一小群一小群在廣闊的大地上漫遊,疾病很難流行起來。同時,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也比現代人類少很多。想想一下,你是個距今約3萬年前的採集者,大約早上8點離開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莖、抓抓青蛙,偶爾得躲一下老虎。但等中午過後,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來有大把的時間聊八卦、講故事、跟孩子玩。許多專家將這種社會定義為「最初的富裕社會」。

遠古採集者普遍信奉泛神論。泛神論相信,幾乎任何一個地點、任何一隻動物、一株植物、一種自然現象,都有其意識和情感,並且能與人類直接通過言語、歌曲、舞蹈和儀式溝通。他們認為,人類和其他靈之間也沒有地位高下之別。

我們當然用不著羨慕原始人的生活狀態,畢竟那是個物資匱乏、時節難過、兒童早夭率高的社會。不過,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幾點啟示:1、尊重自然萬物,常懷一顆感恩的心;2、關注了解自然,學習一些必備的生存技能;3、感受自己的身體和內心,提高當下幸福感。

不知足的人類,下一站去哪?

在認知革命後,智人得到新的技術、組織能力甚至是眼界,能夠走出亞非大陸,前往外面的世界。他們的第一項重大成就,就是在約45000年前殖民澳大利亞。這些前往澳大利亞的移(zheng)居(fu)者(zhe)所做的不只是適應當地環境,而是讓整個澳大利亞生態系統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澳大利亞當時24種體重在50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23種都慘遭滅絕,許多比較小的物種也從此消失,整個生態系統食物鏈重新洗牌,種種跡象表明,智人正是罪魁禍首。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已經害死了多少物種,就會更積極保護那些現在還倖存的物種。

這就是我們人類在「認知革命」時期作為採集者的生活狀態:自然、單純、有趣,充滿危險和挑戰,也彰顯出十足的野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