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到底在追求怎樣的公平?

我們到底在追求怎樣的公平?

我們應當追求怎樣的公平?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那就不得不承認一個前提,即人生來就沒有公平可言。

這個不難理解:

世界上的每個單位勢必受到其所在平台的影響,這種平台的影響是根深蒂固且無法抗拒的,並一定範圍內在個體單位的命運進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譬如非洲難民和美國中產階級,這兩個群體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出生在該群體的孩子們存在著極難逾越的公平之牆;再比如地球人和科技文明遠超我們的外星人,先拋開這樣的外星人是否存在,畢竟「尚未發現」不代表「沒有」,倘若存在,地球人在宇宙社會中就隨時都會陷入不公平的境遇;再回看我們個人,雖然聽起來扎耳,但必須要承認父母和所在家庭是決定人公平與否的首要因素,家庭的經濟水平決定了孩子物質條件,進而決定了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同時,經濟條件加之父母的思想觀念共同決定了孩子的受教育狀況(這裡的教育除了知識水平還有人格培養),父母的身份地位也決定了子女最初的人際關係,眾所周知,健康的人格和體魄、知識文化水平、人際關係是一個人在當今社會立足並良好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然而,這些因素在出生的時候就基本明確了。當然,有人會說生死是公平的,說的沒錯,生死是公平的,但死亡風險並不公平,家庭遺傳病史和父母的基因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會不會提早見馬克思,經濟實力雄厚的家庭往往比經濟條件差的家庭更有能力應對死亡風險。

與此同時,這個社會的主流聲音一直在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公平的」,政府總會通過新聞強調「我們現在的社會比以往更加公平」,這是一種文字心理遊戲,讓公眾潛意識認為不公已經是上個時代的事,來迴避當下諸多不公平的現實,說穿了還是維護穩定的說辭;父母和老師也告訴我們高考是改變命運的最公平方式,但北京市的學生考取清華北大的概率要遠大於甘肅省或者貴州省;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佔主導,外因是次要,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一個人的成功與其他無關,重點還是個人努力,但是哲學卻沒有真正劃定內因和外因的界限,因為努力、意志力、天賦這種看似是內因的元素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於父輩的優秀基因,亦屬於外因的範疇。因此可以推定,只要我們同意差異是客觀且普遍存在的,只要我們同意偉大馬克思哲學所強調「萬事萬物皆有聯繫」,那麼絕對的公平就很難實現,或者說公平只有在小範圍才有討論的可能,但這個範圍小的基本不具有樣本意義。

(紀錄片《人生七年》真實記錄了七組人物人生七年的生命歷程,結果基本印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經過上述推斷,我們發現公平在客觀上是幾乎不存在的,這就又引入一個概念,即公平在主觀上是否存在,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只要忽略客觀現實,主觀上來講一切都有存在的可能。中國古話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諸如此類的語句還有很多,它們背後的邏輯本質上都是在強調公平,但認真分析發現,這種話大多來自不公平的受害方,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在宗教領域,基本所有主流宗教都向心中傳達該宗教的公平原則,佛家是輪迴和因果,基督是上帝的子民,伊斯蘭教是真主坐下的穆斯林兄弟,但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需要你先主觀設定一個假定性前提。歸根結底,你認為這個世界有多公平完全看你能夠接受多少不公平。

聽起來毫無希望,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令人絕望,其實,在依靠編造故事來自我麻醉的主觀公平之路和難見生路的客觀之路之間,仍然遊離著一絲確切的公平,那就是自主意識,任何人,無論你生長於怎樣的社會環境,無論你有怎樣的家庭背景,無論你天生殘疾還是健全,你都可以去選擇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不過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罷了。當然,成功還是失敗將再次面臨公平問題的挑戰,但是,在追求公平的道路上成敗真的有那麼重要麼?放眼望去,世間又有多少人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了選擇的權利,最終在追逐不公平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深 的精彩文章:

養生:你的方法正確嗎?

TAG:相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