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皖戰爭的前因:一場因「清君側」而爆發的軍閥戰爭
眾所周知,北洋軍閥在袁世凱去世後,分裂為三大派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張作霖為首的奉系。1917年7月,「辮帥」張勳搞了一出復辟醜劇後,「三造共和」的段祺瑞討逆成功,重新擔任北洋政府內閣總理一職,並請副總統馮國璋北上擔任大總統。
當段祺瑞第二次組閣後,南方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仍然標榜「自主」,西南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則公開反對段祺瑞的內閣,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革命黨也舉起了「護法」的旗幟,這些,都是段祺瑞不能容忍的。
為了加強和鞏固內閣的統一政權,內閣總理段祺瑞決定實行他的「武力統一」政策,而大總統馮國璋則反對以戰爭來統一,他倡導南北議和,即和平統一的政策。這樣,在繼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後,新的大總統和內閣總理又產生了新的「府院之爭」。
1918年10月,國會召開,段祺瑞決議改選總統,但他又擔心如果讓馮國璋單獨下台,而自己仍然留在台上,馮國璋當然不服氣,他手下的直系可能會採取報復行動從而引起北洋內部的破裂。因此,他也通電錶示自己在政府改組後隱退,以此來實現和馮國璋同時下野的諾言。
可是,當馮國璋下野後,新當選的總統徐世昌還是受到了段祺瑞的操縱,而且段祺瑞還保留了參戰督辦的職務,所以,段祺瑞形式上是下台了,實際上還是在台上。而馮國璋下台是真的下台了。一年後,即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病逝,享年62歲。
徐世昌
段祺瑞為了倒馮,把徐世昌搬了出來。然而,徐世昌在前清官場上就是一位老官僚,也是袁世凱的知己老友,在袁世凱時期,就有「活曹操」之稱,袁世凱長子袁克定更是以「水晶狐狸」來稱呼徐世昌,並得到官場上的認同。這樣一個老狐狸自然是玩弄政治的老手。
徐世昌當時周旋於段、馮之間的鬥爭,而終獲漁人之利,成為民國第四任大總統。他上台後,接受黎元洪、馮國璋的教訓,一面與段祺瑞虛與委蛇,一面卻借直系的曹錕、吳佩孚來對抗段祺瑞。
徐世昌這樣玩弄兩面派,也是段祺瑞始料不及的。但是,徐世昌還是給段祺瑞留了一條路,即同意段祺瑞進行參戰借款和編練參戰軍,這是段祺瑞的新生命線,段祺瑞也認為自己有新的參戰軍,並把它訓練好,就以此可以實現統一中國的夢想了。
後來,參戰軍改名為邊防軍,並發展到2個師4個混成旅。此邊防軍是段祺瑞的「頭號軍師」徐樹錚一手建立起來的。當邊防軍實力越來越強的時候,就引起了皖系以外其他軍閥的緊張。
此時的直系在馮國璋去世後,曹錕成為首領,說起曹錕成為直系首領,這主要得益於他的心腹愛將——北洋後起之秀吳佩孚。此時的吳佩孚還只是一名師長,可是他的言行卻已引起全國的注意。當時他驅兵湖南,所向無敵,繼而陳兵不戰,通電主和。
由於吳佩孚能把握時局中心,善於運用手段,當時南北軍人對他都刮目相看。世人都在猜測一個小小的師長竟然敢如此狂妄大膽,背後肯定有人支持,而曹錕是吳佩孚的直接長官,因此,這樣一來,吳佩孚歪打正著,竟然把曹錕給抬了上去,成為直系名正言順的首領了。
其實,在1918年8月到1920年初這段時間,吳佩孚已逐漸脫離北洋政府的立場而與南方桂系軍閥同一個鼻孔出氣,並且私自對段祺瑞的皖系發起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電報戰。正是由於吳佩孚與南方湘桂軍已經結成了反對皖系的同盟,因此,直皖兩系的鬥爭,因這一同盟的成立與公開而更加激烈了。
此時的曹錕和奉系張作霖由於在反對徐樹錚的共同前提下聯合起來,因此,直隸、江蘇、湖北、江西和東三省在1919年秋便組成了反皖系的同盟。
這個七省同盟又得到了新的大總統徐世昌的支持和鼓勵,因為,徐世昌在徐樹錚私自殺害北洋元老陸建章之前,就認定徐樹錚是一個可怕的人物。
七省同盟開始並不直接反對內閣總理段祺瑞,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清君側」,希望段祺瑞能夠親賢人而遠小人,這個所謂的小人自然指的是徐樹錚。
徐樹錚
可是,段祺瑞怎麼可能因為外來的壓力而遠離自己的「頭號軍師」徐樹錚呢?因為段祺瑞的新的「邊防軍」就是徐樹錚一手建立起來的。如果失掉徐樹錚,就是等於自動解除了自己的武裝,就是在「自毀長城」。
所以,段祺瑞既然不能接受七省同盟的要求——清君側,於是,局勢就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麼直系和皖系之間就需要一場戰爭來決定結果了。不久,直皖戰爭爆發,實際參戰的部隊也只有段祺瑞、徐樹錚直接指揮的邊防軍和曹錕、吳佩孚指揮的直軍。
本文參考文獻:《民國時期戰爭大參考》


※寇準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與遼簽「澶淵之盟」,之後卻被降職外放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