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養青蛙?中國人早已膜拜了幾千年,有個原因你肯定知道
羊菓 | 文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宋)辛棄疾
這幾天,一款有關青蛙的的遊戲刷爆朋友圈。這款名叫《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的「佛系」手游,從日本流行到中國以後,立即俘獲無數玩家的心。
因為這款遊戲,激起了筆者對青蛙的好奇。為什麼它總是這麼紅?我小時候一直傻傻分不清,以為蛤蟆就是青蛙,青蛙就是蛤蟆。長大後才搞清楚,原來青蛙和蛤蟆不一樣啊!
筆者當年畢竟too young,看完注音版《中國兒童百科全書》的介紹,這才明白,原來皮膚光滑的、顏值較高的是青蛙,長得難看、身上有痘的是癩蛤蟆。青蛙是跳著走,蛤蟆是爬行!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的介紹
其實,不管是蛙還是蛤,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兩者都是討吉利的友好動物。在很久以前,中國的少數民族就有青蛙崇拜;而顏值相對較低的癩蛤蟆,更是民間風俗中的吉祥物,長期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象徵。
下面,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分別看看蛤蟆和青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不一般的蛤蟆
中國有句古話,叫「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句出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名言,號稱是國產古裝電視劇最青睞的台詞之一,比喻條件不好的人還敢痴心妄想。
雖然不知道癩蛤蟆能不能吃上天鵝肉,但人家最後確實混到天上去了。因為在嫦娥奔月的故事裡,月宮裡不僅有可愛的玉兔、飄香的桂樹,還有一隻癩蛤蟆,即蟾蜍。
早在戰國時代,老百姓就認為月亮中有蛤蟆。有一種說法,是嫦娥姐姐偷吃了靈藥後,飛入月宮化作蟾蜍。因此,嫦娥姐姐居住的豪宅又被稱為「蟾宮」。
癩蛤蟆能和嫦娥仙子生活在一起,自然是因為它很早就被視為一種吉祥物,在民間地位很高。它象徵著避兵禍、鎮凶邪、主富貴、長生不老。據說,武則天所建的洛陽城上陽宮遺址,就曾出土過一隻石蟾蜍。可見,蛤蟆也是受到皇家青睞的。
別看蟾蜍後背上有疙瘩狀的突起物,看起來其貌不揚,老百姓卻把這些疙瘩看作金錢,把癩蛤蟆稱為金蟾。直到今天,不少商家還把後背馱著金錢、口中銜著金幣的蟾蜍,擺放在櫃檯上,寓意發財。在民間戲曲中,也有諸如「劉海戲金蟾」等劇目。
按照中醫的觀點,蟾蜍它還可以入葯。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癩蛤蟆不僅可以「燒灰敷瘡」,而且可以「去腸,生搗食一二枚」,絞汁飲用,用以治療溫病發斑。
筆者回憶上幼兒園時,就曾聽中醫囑託,生喝過一碗活蹦亂跳的「小蝌蚪」預防長瘡。長大後搞清楚了蛤蟆和青蛙的區別,才知道蝌蚪顏色偏淺,那純黑的其實是還沒長大的癩蛤蟆。
民間蛤蟆剪紙
蛙的崇拜
青蛙和蛤蟆一樣,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地位很高。它曾經被奉為水神。
為什麼先民們會形成青蛙崇拜呢?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在蛙崇拜活動中,它象徵著生育。蛙的生育能力很強,它能生下一群群的小蝌蚪,而小蝌蚪們又能從完全沒有腳發育到兩條,最後再變成四條。這樣神奇的生命現象使古代先民感到驚嘆。因此在一些地區,蛙被奉為生殖之神,成為人們祈求生育的對象。如四川納西族供奉的生殖女神「巴丁拉木」,即為青蛙。
可愛蛙
第二,青蛙與雨水有密切的關係。伴隨春雨的到來,青蛙們結束了冬眠,發出呱呱的叫聲。因而在人們的感覺中,密集的蛙聲總是伴隨著春雨。青蛙這種預告降雨的作用,被從事農業活動的老百姓反覆注意,於是民間便出現了「青蛙田裡叫,谷種田裡跳」這一類的諺語。
上古先民雖然觀察到了青蛙與降雨的關係,但並不知道其中的真實原因,誤以為蛙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著降雨,因此,便產生了對蛙的崇拜。據考古發現,在仰韶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等文化遺址中,都有數量眾多的蛙紋彩陶出土。蛙紋圖形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崇蛙心理。
質樸勤奮的蛙
在彝族、侗族、壯族、滿族等少數民族風俗中,也保留著對青蛙的崇拜與喜愛。直到今天,廣西部分地區仍保留著過「青蛙節」的習俗。因為當地把青蛙叫為「螞拐」,因此「青蛙節」也叫「螞拐節」、「蛙婆節」。一直到今,每逢「螞拐節,村寨中的男女爭先恐後地到田垌里找螞拐:誰第一個找到,就預示著誰今年的運氣最好。
蛙和蛤的大比拼
比較起來,在中國神話傳說中,青蛙的出鏡率要遠低於蛤蟆。雖然青蛙顏值較高、形象更好,但它既沒有像蛤蟆一樣上天封神,也沒有被供奉在商鋪招財進寶。在劉海戲金蟾等故事傳播以後,蛤蟆更受到民俗的喜歡,這一點大概如同《西遊記》里的外形不俊俏但更討喜的豬八戒。
儘管青蛙的上鏡率不如蛤蟆,但是它的文化意義更加古老,而且其圖騰意義也比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更悠久確實。上古時期的先民即產生了對蛙的崇拜,並且誕生了古蛙族。只是在後世的發展中,青蛙形象沒能像龍和鳳一樣成為皇族文化的象徵物。
不過,歷代的文人墨客卻比較喜歡膜蛙,大牌的名人如韓愈、陸遊、辛棄疾、楊萬里等人,都有描寫青蛙的詩句傳世。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自然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里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青蛙在中國民俗文化史上,因其與田園農家緊密聯繫的質樸形象,也時常受到青睞。
參考資料:
玉時階著,《壯族民間宗教文化 》
向柏松著,《圖說中華水崇拜》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