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機場運力新興城市 宜昌有望成區域型副中心城市

機場運力新興城市 宜昌有望成區域型副中心城市

原標題:2017年城市機場運力報告: 浦東機場穩居全球航空貨運第三位, 綿陽、珠海、宜昌「起飛」

2017年,上海浦東機場突破7000萬人次,是繼北京首都機場、香港國際機場之後,中國第三個、內地第二個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萬人次的機場。機場運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代表了大陸地區航空市場的活躍度,一些運力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則顯示了本地區的發展潛力。四川省綿陽市、廣東省珠海市和湖北省宜昌市,有望在未來成為區域型的副中心城市。

隨著春節假期的臨近,航空市場迎來了「春運行情」。

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內地的航空市場運營情況如何,哪些城市的機場數據與排名發生了變化,展望2018年,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如下方面值得關註:

第一,在第三跑道運力充分釋放的前提下,重慶江北機場有望成為國內第9座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的城市。

第二,由於西安咸陽與上海虹橋機場的旅客年吞吐量差距非常小,如果按照2017年兩地機場的增速計算,2018年西安咸陽機場很有可能超過上海虹橋,成為全國第六大的機場。但是,在西安多條高速鐵路開通的情況下,其機場運力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是值得在2018年持續觀察的趨勢。

第三,泰國、日本或成為熱門出境游目的地。根據飛常准大數據,2017年國際/地區航線中,出港直飛泰國、日本和中國台灣的航線最多,分別有175條、117條和93條。根據多家旅遊網站公布的信息,泰國、日本不僅是2017年最受中國居民歡迎的出境游目的地,亦或成為2018年春節假期的熱門選擇之一。

上海浦東列全球「第三」

2017年,中國內地的民用航空有實際出港航班機場共227座,其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共32座,9000萬級別機場一座(北京首都機場),7000萬級別機場新增一座(上海浦東機場),旅客年吞吐量前十的機場中,4000萬級別的機場共5座,成為中流砥柱。

其中,上海浦東機場突破7000萬人次,是繼北京首都機場、香港國際機場之後,中國第三個、內地第二個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萬人次的機場。

2017年,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實現貨郵吞吐424.36萬噸,同比增長9.68%。由此推動上海成為繼中國香港、美國孟菲斯後全球第3個年航空貨量400萬噸以上的城市,浦東機場的貨運量穩居中國內地第一位、世界第三。

西安咸陽機場實現了13.1%的旅客吞吐量同比高增速,成為了中國大陸地區第8座旅客年吞吐量上4000萬的城市。深圳寶安機場在2017年反超了昆明長水機場,重新佔據了全國第五的位置。二者的位次交替,主要反映在當年的增速上。

西安咸陽和深圳寶安旅客吞吐量數據的上漲,與新開航線數量有關。在排名前十的機場中,西安咸陽、深圳寶安新開出港直飛航線最多,均為新開32條。同時,西安咸陽新開航線中,境內航線達到21條,而深圳寶安新開航線以國際/地區航線居多,即22條。

2016年,昆明長水的吞吐量增速達到11.9%,深圳寶安為5.7%。而在2017年,前者的增速降至6.5%,而後者則達到8.7%,最終也使得深圳寶安機場以88萬人的微弱優勢反超。

在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天津和蘇州並未上榜。天津主要受臨近北京的影響,以及蘇州並未有機場,因此未納入統計。

究竟是什麼因素,會導致各大城市機場客流量變化?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地區經濟發展實力,目前國內排名前十位的機場,基本與全國經濟前十位的城市名單相似。

第二是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昆明儘管經濟實力排名全國40位左右,但由於其是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內地連接的重要航空節點,因此其機場客流量依然保持前列。

如根據飛常准大數據,以2017年夏季,昆明長水機場至東南亞的航線,計10個國家28個航點,出港運力為90.6萬座,同比增長53.4%;成都雙流機場與昆明長水機場相比,僅增長1.8%。

第三與本地區的可選擇的交通工具有關。其突出表現為海南省,作為旅遊大省,海口和三亞兩地機場,受交通條件限制,航空依然是國內旅客主要的往返交通工具,因此近幾年,上述兩地機場的客流量持續上漲。

如果按照區域劃分,中國機場最活躍的地區,分別為京津冀(北京、天津),長三角(上海、杭州),珠三角(廣州、深圳)和西部地區(成都、昆明、西安)。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天津機場不在前十大機場範圍內,但作為京津冀機場群中重要骨幹機場,2017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增速高達23.6%,全國機場吞吐量排名在2016年20名的基礎上再升一位。

機場運力新興城市

如果機場運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代表了大陸地區航空市場的活躍度,一些運力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則顯示了本地區的發展潛力。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對比了2015年-2017年的數據,在剔除了因新通航而導致某一年度機場運力高增長的不可持續性因素後,四川省綿陽市、廣東省珠海市和湖北省宜昌市,有望在未來成為區域型的副中心城市。

以2017年數據為例,根據飛常准大數據,當年綿陽南郊、珠海金灣、宜昌三峽三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發展速度最快,如以出港運力比較,其同比增速均超過40%。

綿陽機場2017年的旅客吞吐量約355萬人次,同比增長63%;珠海機場預計2017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900萬人次,同比增速達到47%;2017年宜昌三峽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24.38萬人次,同比增長46.1%。

上述三座城市的機場運力在上一年度高速增長,或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潛力有關,也與區位優勢相關。綿陽市和宜昌市,分別是中西部地區GDP大省四川省和湖北省的經濟第二強市。

其中,綿陽市2017年GDP突破2000億元,成為四川省第二座GDP2000億以上的城市。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在四川省的城市經濟排名中,成都長期呈現出「一家獨大」的局面,2017年GDP將突破1.3萬億元,約佔四川省GDP的35%左右。如果需要實現省內經濟的協調發展與「多點多極」共同發展,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綿陽市在最近兩年中,高鐵、航空等交通網路獲得了快速發展,有希望成為在成渝城市群中,頗有競爭力與影響力的經濟「副中心」。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隨著宜昌部分片區被劃分入湖北自貿區範疇,未來本地區現代物流、文化旅遊、先進位造等產業將進一步發展,宜昌的經濟輻射能力不僅能推動湖北省的均衡發展,亦有望影響到毗鄰的重慶市部分區域。

珠海2017年GDP預計為2554億元,列廣東省第九位,與綿陽市和宜昌市不同,珠海經濟的發展,主要受益於區位優勢,即靠近港澳,同時受益於橫琴開發、珠港澳大橋等系列利好因素。

這些機場運力和GDP增長迅猛的城市,在新的城市競爭中,有望成為領跑者。而機場運力的活躍度,也反映出一個地區經濟的活躍程度。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李果

(21世紀經濟報道)

(責編 柏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分時租賃轉戰三四線城市:共享汽車搶奪落地資源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