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說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讀 1-4;2-1
1-13)蓐(ru-4):
《說文》:蓐,而蜀切。陳艸復生也。從艸、辱聲。一曰蔟也。凡蓐之屬皆從蓐。『』籀文蓐從茻。
古文字寫作『或』,上為草木,下為『手持原始刀具-蚌鐮』並表音的『辱(ru-3)』。以此會意表示:用刀割取草類植物製作『草墊』、『草席』。
割取草為原材料製作的草席、草墊子 蓐 圖片來自網路
上古原始社會,人們茹毛飲血,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生活居住之處沒有棉麻絲緞,只能以草類鋪墊在地面使之相對鬆軟。說句不雅的話,其類似於羊圈、牛圈裡給待產的牲畜鋪在地面的草墊子。原始社會的草製品不單有草墊子,人們住『茅草屋』,頭上戴『草帽』,腳上穿『草鞋』,下雨天身上穿『蓑衣』,都是『草』的製成品。
隨著生產文明進步,棉麻成為人們保暖用品的主要製作原材料。由此,『蓐』為『褥(ru-4)』的緣起本字。如《後漢書·趙岐傳》:有重疾,卧蓐七年。如久病卧床,長期壓迫身體局部並清潔不及時,皮膚會發炎,乃至組織潰爛。這種情況,便是『蓐瘡』,即『褥瘡』。
由其衍生字『薅(hao-1,或)』,添加意為『女子有作為』並表音的『好(hao-3)』字簡省(省去『子』)。以此會意表示:割草並製作草墊子,是原始族群中女性承擔的工作。相對而言,部族成年男性承擔危險且辛苦的狩獵工作。
現代漢字將『蓐』歸入『艹』字頭,不再單獨作為部首。
1-14)茻(mang-3):
《說文》:茻,模朗切。眾艸也。從四屮。凡茻之屬皆從茻。讀與岡(古『綱』字-簡:綱)同。
古文字寫作『』。為四個『屮』字的疊加,以此表示『草』的眾多。其為『莽(mang-3,)』的緣起本字。如《楚辭·九章·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莽』字有兩義:1、草叢茂密;2、犬在草叢中追捕獵物,引申指:魯莽、莽撞。其本是兩個字,後來合二為一。這裡的『茻-莽』為第一個字義。
眾多而茂密的草叢 茻-莽 圖片來自網路
由其所組漢字多與其本義相關。如:
莫(mo-4,或或):太陽隱沒在草叢中。引申指:日落時的傍晚、黃昏。『莫』為『暮(mu-4)』的緣起本字。
太陽西沉於濃密的草叢中 莫-暮 圖片來自網路
葬(zang-4,或):添加意為『去世』的『死』。其本義為:原始社會的人死後被裹上草席埋藏在叢草中。後則指:以棺木裝殮埋入土中。
2-1)小(xiao-3):
《說文》:小,私兆切。物之微也。從八、丨,見而分之。凡小之屬皆從小。
古文字寫作『或或』,像細小沙粒的樣子,象形。『小』為『沙(sha-1)』的初字。後用以形容:物體或事物在體積、面積、力量、強度等方面的細小、弱小,與『大』相對。如《莊子·秋水》:子不見乎唾者乎?噴者大者如珠,小者如霧。
細小的沙粒 小-沙 象形 圖片來自網路
由其衍生的漢字『少(shao-3,或或)』,為在『小』字的下面添加一畫,以便於和『小』字進行區分。並由『小-微小』的含義引申指:物體或事物數量小,少量,與『多』相對。如《太玄·玄衡》:少,微也。如《說文》:少,不多也。
2-2)八(ba-1):
《說文》:八,博拔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從八。
古文字寫作『或或』,像人手的拇指和食指自然分開、手指向下,其餘三指蜷曲的樣子,象形。
拇指和食指分開、手指向下,其餘三指蜷曲八 象形 圖片來自網路
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夠自然分開,此字義後由『分(fen-1,或或)』字替代,添加了『刀(dao-1)』。用刀分割物體,刀鋒下去,兩邊像自然裂開的樣子。以此泛指;分解、分散。延伸有相背、相反的意思。
其所組漢字『半(ban-4,或)』,意為:用刀將牛從中間劈開,這樣才能用作古時祭祀活動的犧牲。
用刀將牛從中間分開 半 圖片來自網路
拇指與其他四指(主要為『食指』)分開,指頭向下,為數字『八』。古華夏數目字如『一至十、百、千』都源自人的身體部位,淺顯明瞭。這就是華夏文明起源中的『近取諸身』。
註:拼音後面的1,2,3,4分別表示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讀音為輕聲的不標註。
原創文字是一個個用手指敲出來,另有查資料、做剪輯。有時也覺得半百的年齡頭暈眼花,不過還是認為這是個有意義的事情。微友們覺得不錯,動動手指轉發到朋友圈與大家分享,就是對搖船翁最好的讚賞!


TAG:東方文化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