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又為何戰爭不斷?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又為何戰爭不斷?

原標題: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又為何戰爭不斷?


當下的這個世界


每一個世紀與以往相比都更加血腥


1


作者簡介


托馬·拉比諾(Thomas Rabino)出生於1980年,是一名法國記者,同時也是一位專門研究法國抵抗運動史和美國文明史的歷史學家。畢業於馬賽第一大學(普羅旺斯大學)歷史學專業的拉比諾憑藉其碩士論文《安德烈·吉拉爾與卡特組織,逆流抵抗運動》(André Girard et le réseau Carte, une Résistance à contre-courant)初露鋒芒。

2008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卡特抵抗組織:反德、反戴高樂、反共、反合作的抵抗運動史》(Le Réseau CarteHistoired"unréseaudelaRésistanceantiallemand,antigaulliste,anticommunisteetanticollaborationniste)問世。《美國戰爭文化》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在此書中,作者用一貫犀利的筆鋒直觀唯利至上的美國,直觀美國的戰爭萬象。



2


內容簡介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美國需要戰爭。在過去的20年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接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家。為什麼會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

美國這個國家跟戰爭真乃難捨難分的一對。自打從一場獨立戰爭立國開始,這個國家似乎不征戰就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兩個半世紀以來,美國向多個國家發動了60多場軍事干預,從古巴到伊朗,從日本到越南,當然還有兩次發生在歐洲的地盤上一直以來,美國都在世界上佔據著霸主地位,它的霸權主義思想註定讓它與戰爭密不可分。


自「9·11事件」之後,美國開始了一場「反恐戰爭」。世貿中心彷彿依舊冒著濃煙,廢墟之上,美國戰爭文化重新升騰。它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想要重樹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國戰爭文化》以該事件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美國戰爭思想和軍事文化對該國政治、外交、社會的滲透和深刻影響。


本書將美國的戰爭文化如實呈現在讀者面前。



3

精彩書摘


愛國主義浪潮湧動?


如果說歷史上只有住獨立小樓的美國普通居民傾向於用星條旗裝飾庭院的話,襲擊出現後,國旗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地開花著實只能用令人驚嘆來形容。遍地的國旗顏色的不幹膠、小旗幟、T 恤衫、小徽章等物品令這股愛國主義熱潮表現得更勝。人們會記得出現在電視熒屏上的這一切。紀念碑、草坪、窗檯、汽車以及衣服成為國家團結的載體。直到當時為止,規定了 20 余個帶有軍事色調的紀念日,包括「紀念日」「老兵日」「軍事力量日」「獨立日」「愛國日」等。自 1916 年以來,有一天是專門獻給旗幟的日子,即「旗幟日」,後來變成「國旗周」。喬治·W·布希從 9 月 11 日晚上開始豎起星條旗,此舉掀起一股時尚潮流:新聞界模仿布希政府的成員,形形色色的達官顯貴以及數以千萬的美國人民緊跟布希的步伐。街市上,臨時攤點向過往行人兜售尺寸各異的國旗。與此同時,線上商店遍地開花。


襲擊發生當晚,紐約的消防員在臨近「爆心投影點」的一座大廈的牆面展開一幅巨大的國旗,引起救援隊隊員以及志願者的熱烈歡呼。12 月 21 日,五角大樓的撞擊爆炸點也被國旗所覆蓋。揭開覆蓋在為國捐軀士兵棺材的「國旗」,可以看到美國強大實力帶來的雙重恥辱。平日里就已經被裝扮過的紀念碑、聯邦的建築物以及地位重要的高樓大廈被裝點上更醒目的顏色。巨大旗幟蓋住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考林辛風格的圓柱,隨風飄揚的三面旗幟令紐交所的形象更加鮮明。種族主義融合的犧牲品——錫克計程車司機在自己所駕車輛的側面貼上不幹膠貼。不幹膠以星條旗為背景,融合自己的血統出身與對美利堅民族的忠誠熱愛。9 月 21 日,一場向死難者致意的盛大流行音樂演唱會啟幕。演唱會的背景當然也離不開國旗的裝飾。至於登台演出的紅人們,大部分也都嚴格按照紅、白、藍三色穿著以及按這三種顏色裝飾樂器。當時發行的大量鄉村音樂唱片大獲成功。唱片封面就是這幾種永恆不變的顏色:我的姐妹組合、托比·凱斯、橡樹嶺男孩、達里爾·沃利、李安·萊姆斯、阿倫·迪平的唱片裝點著大賣場的音樂櫃檯。9 月 21 日當天,那座著名山坡上的「Hollywood」字母的第二個「o」被披上一面國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甚至把象徵美國的「紅、白、藍」三色送上太空,並且宣布,在宇宙飛船上放置了 6000 面國旗,準備用來送給千萬個家庭,隱晦地向美國強大的實力和團結致意。向國旗宣誓屬於日常活動的學校同樣有所觸動:2002 年假後開學時,下曼哈頓區的一所小學要求學生們穿上國家顏色的制服。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個月以後,物品種類依然豐富,但國家顏色卻已經逐漸淡漠,例如毛絨玩具熊、行動電話或者隱形眼鏡。愛國熱情的明確指數—愛國主義商品市場的數字能夠說明問題:2000 年美國製造的產品銷量下降,不過這一年是選舉年,2001 年銷售了 1.13 億面星條旗,其中主要是 9 月 11 日—12 月 31 日期間銷售的。面對強勁上升的需求,經銷商大批量地從中國進口旗幟。從 2000 年購買 74.7 萬美元的旗幟到 2001 年購旗款漲至 5170 萬美元。隨後幾年間,這一數字將僅剩下 1/10,穩定在每年 600 萬美金元左右。因此,「9·11 事件」成為經濟爆發的助推者,把2002 年各式旗幟銷售的國際市場提升至 2.72 億美元的規模。隨後的 2004 年又漲至3.49 億美元。從 2004 年開始,這條曲線便開始與官方的民意調查背道而馳了。在所有說得通的解釋中,除去選舉年的影響,對布希政府最忠實的擁躉來說,購進和展示國旗的作用就是增加信心,堅信國家將取得一致同意。

某種政治控制的形式減弱了以上行動的自發性:從 2001 年 9 月 13 日開始,國會一致通過一部法律,規定「鼓勵每位美國公民在家中、工作場所……公共建築物以及宗教場所……懸掛美利堅國旗」。「為了回應恐怖主義襲擊……」該法律文本補充,「美國公民應該團結起來,保衛國家及其力量象徵,為國家爭光」。「為了懷念死去的人」,國旗變成哀悼用具——這可比黑色的臂章要好得多——為愛國主義感情外露提供了溫床。與此同時,美國眾議院於 9 月 14 日通過決議,給每個襲擊罹難者家庭分一部分在美國國會大廈飄揚過的國旗碎布條,這些碎布條已然變成珍貴的紀念品:對國家而言,國旗是宣傳國家精神的媒介,同時也是擁護神聖同盟以及國家政策的顯耀符號。不論是順勢而為還是超前出現,這樣的一條法令第一次表現了無條件支持政府決議機制的具體效果。同時,愛國主義式的推銷出現在這場運動中,愛國主義的延續性——「9·11 事件」發生 6 個月後,銷售全面打破紀錄—以及私營部門對國家意志的(有效的)支持得到保證。這一次,不吝支持與國旗有關的禮儀性法律。國家顏色的亮相統一了國家格局和思想。如果官方消息未經媒體轉播的話,國旗只會出現在一座大廈的牆面上,絕不會遍地開花。


宣傳私有化


媒體與權力一樣,均因「黑色星期一」得到強化。接下來的 2 個月里,幾次研究結果均表明美國人對資訊媒介的信任度大幅提高。即使報刊界的龍頭《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因擔心媒體發表意見千篇一律而開辦論壇,大眾傳媒在整體上也仍然談不上客觀。在此期間,塔利班政權在閃電戰打擊下土崩瓦解。戰爭獲得近九成輿論的一致支持,媒體的報道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五角大樓釋放的消息。9 月—10 月,69% 的公眾支持新聞界所持的愛國主義論調,同時,公眾贊同政府和軍方控制新聞報道,支持率分別達到 53% 和 50%16。「對美國有利的東西對整個世界以及對整個民主都是有利的」——這就是美式帝國主義的基本思想。根據這個思想,被「控制」的信息將完全不失其價值。然而尷尬的是,在 2001 年9 月—10 月的受訪者中,64% 的人認為信息應該保持中立,甚至73%的受訪者表達出統一各種觀點的意願17。也就是說,很明顯,公眾將違反原則的媒體報道定性為「好的」,甚至是「非常棒的」18。因此,當某種宣傳機制的本質非常真實時,輿論會拒絕執行。輿論最開始的輕視態度反而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新聞報道的信任度,官方聲明因此更深地介入新聞報道。


面對所有爭奪觀眾的競爭者,福克斯新聞台秉承「公正和平衡」——儘管已經被四處剽竊——的座右銘,成為最受美國人喜愛的新聞頻道,站在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和保守思想的第一線。由於布希與多位傳媒大亨關係緊密(CNN 的魯伯特·默多克和泰德·特納以及 ClearChannel 無線電集團的托馬斯·希克斯),所以當局以一種有效的手段改頭換面。然後,通過相互串通、影響或競爭的方式,媒體系統中其他的「火車頭」也在為官方意識形態服務:深受對美國持批評態度的半島電視台新聞頻道的刺激,美國政府開始監管 CBS、ABC、NBC、CNN 以及 FOX,所有鏡頭都來自上述這些頻道,尤其是烏薩馬·本·拉登的錄音。思想範圍的嚴格限制清晰可見。如果民族主義的浪潮沒有退卻,2002 年 2 月,《紐約時報》揭露「戰略影響辦公室」的文章——負責誤導外國輿論,間接引導美國人——將對人民造成更巨大的影響。《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於入侵前幾天刊文追憶從前中央情報局(CIA)與薩達姆之間的聯繫。儘管這些日報頗有聲譽,但同樣的文章卻沒有對讀者與這些行業巨擘間的關係造成影響。


福克斯新聞台專挑不利播放的日子播送被認為毫無價值的反戰遊行。從 CBS 到ABC 再到 NBC22,這些電視台運用的方式與福克斯新聞台類似,比如說僅僅拍攝遊行隊伍稀稀拉拉的隊尾,以達到貶低遊行影響範圍的效果:2003 年2月15日曼哈頓和平遊行的組織者認為,參加遊行的人數達到 50 萬人,但福克斯新聞台報道時僅餘2.5 萬人。更識大體的做法是,始終如一地支持政府,例如著名的辛克萊廣播集團。作為地方頻道的領導者,辛克萊廣播集團深入 1/4 的美國家庭。2001 年 9 月,辛克萊集團的 62 家分公司網站在最顯眼的地方打出旗幟鮮明的標題「我們的團隊支持布希總統的行動,支持我們的領袖終結恐怖主義」。此外,多位主持人還在電視上反覆提到這條拋棄了全部倫理道德意義的前進路線,「我的國家現在正在打仗,我支持我的祖國」或者「因存在而主觀,而驕傲」就是神聖同盟其中的幾大保證,強調了人們的介入感。國家倡導非新聞體裁:在當時沙文主義膨脹橫行的背景下,重要的是吸引那些被神聖同盟牢牢拴住的觀眾,吸收那些尚未接受神聖同盟的觀眾。電視行業領頭羊福克斯新聞台成為競爭對手的參考標準。爭奪觀眾的競賽把各台的內容拉到同一水平線上,並為之確定方向,越來越「福克斯新聞化」,比較明顯的有 CNN、MSNBC或者 NBC 新聞台,這些電視台均從福克斯新聞台得到啟發。福克斯新聞台宣揚全知全能的美國,這種表態看上去似乎是迎合了美國公眾的期待,因此被賦予新聞台影響力軸心的地位:福克斯新聞台實行強制審查制度,自覺配合政界,其用語在所有電視台中最像蘇聯方式,幫助該台成功登上了國家電視台的寶座。福克斯新聞台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羅伯特·艾爾斯就是老布希競選時的中流砥柱之一,他與總統顧問卡爾·羅夫保持著最親密的朋友關係。因此,福克斯新聞台有著隻手遮天的實力:其所有者魯伯特·默多克在美國、英國以及澳大利亞擁有 1000 余家公司,包括出版社、報社、雜誌社、大型電影院以及其他的電視台。保守思想從來沒有享有過如此崇高的威望,甚至 1991 年戰爭期間也沒有達到如此程度。當時佔主流地位的是 CNN 電視台,默多克及其合伙人批評 CNN 電視台的論調過於「自由化」。


襲擊發生後的審查與自我審查體系建立的基礎並非是專制或者具有特殊強制性的司法文件。如果說有例外的話,那就要提到從 1991 年開始,禁止拍攝和傳播戰場犧牲戰士棺槨的圖片。「傳遞假消息的機器」的運轉超越了廣義愛國主義的範疇,這是美國經濟結構的直接結果。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仿而效之:各大傳媒巨擘同時資助政黨的機制絕非無關緊要。我們能期待通用電氣集團 NBC 新聞有線電視台上發布希么客觀的消息呢……NBC 新聞台可是通用電氣控制的。通用電氣在「反恐戰爭」的背景下為軍隊製造武器。同樣需要關注的對象還有 MSNBC 電視台。「9·11 事件」發生之後,MSNBC 實現全速躍升。該電視台為 NBC 所有人與微軟公司共同持有,此外,MSNBC 電視台還吸收了數億美元的公共資本,並最終藉此躲過了2002年的反壟斷法訴訟,避免了被強制分割的命運。



點擊購買


《美國戰爭文化》


(法)托馬·拉比諾 著


陳沁 安康 胡茂瑾 譯


2018年1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