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名家與名畫:汪慎生和他的荷花世界
最新
01-25
汪慎生(1896——1972)名溶,字慎生,曾用名汪秋榮,號滿川村人,浙江蘭溪人,祖籍安徽歙縣,故又自號古歙人,中國近現代謎一樣的美術大師、美術教育家。汪慎老早年喪父,跟隨外祖父生活,1902年在浙江蘭溪讀私塾。1912年到上海學畫炭畫。因痴迷書畫(初習山水),雖無師承,但熟讀歷代詩文及繪畫典籍,悉心揣摩古代名家名作,又刻苦研習六法,書畫技藝大進。1934年起,先後在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57年任北京中國畫院畫師、院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汪慎生在解放初所畫《番茄豐收》表現出高超的寫實能力,被認為是以傳統畫法表現新意、新情的典型範例。
汪慎生的繪畫成就主要得益於『師古不泥古』的藝術觀念和『造化在手』的創作規律,他將兩者結合於自己的大量作品中。他的作品不以奇制勝,不以怪為美,不追求視覺衝擊,而是在尋常題材中表達『中和之美』。作品中各類景物之疏密、動靜、錯綜、穿插、顧盼和呼應等關係的處理都有法理可循且渾然天成。
1936年,張大千、徐悲鴻在一次交談中,徐悲鴻稱張大千是「畫壇五百年來第一人」。大千先生聞聽此言,趕忙擺手,惶恐地說:「山水,我畫不過溥心畲、吳湖帆;花卉翎毛,我畫不過於非闇 、汪慎生;人物仕女,我畫不過徐燕蓀;」大千先生的這番談吐絕非自謙之語,倒是徐先生的話太顯溢美了。大千先生的話足可佐證汪慎老在畫壇的藝術地位。


TAG:筆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