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寶媽都不知道的事:寶寶一直哭,很有可能是
一個很普遍的事實:孩子一哭,媽媽立即去餵食。
至少有九成的媽媽,認為孩子哭是因為餓,對啊,孩子那麼小,除了飢餓需求,還能有什麼?如果你真正理解寶寶,就會發現,孩子哭並不都是因為餓。哭只是情緒表達。
嬰幼兒啼哭,釋放的信號多種多樣,而哭只是其中一個。
所以,
寶寶哭,未必是餓,可能是肚子疼
小嬰兒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全,所以調節胃腸蠕動節奏的神經表現還不穩定,導致有時候上端腸道蠕動快,下端腸道蠕動慢,食物行走不通暢,孩子就會肚子不舒服。這個問題隨著孩子發育自然就解決了,媽媽平靜慈愛地抱著安慰寶寶就是了。
寶寶哭,未必是餓,可能是吸吮需求沒滿足
混合餵養的寶寶平時吃母乳沒事,一到困了就不肯吃,給奶瓶就咕咚咕咚喝,喝完就睡了。很多媽媽以為是母乳不足,寶寶餓了。其實寶寶是吃奶瓶睡覺習慣了,不吸吮一會兒奶瓶睡不著。而奶瓶進了嘴,嘴巴輕輕一動奶水便滾滾而下,不咽下去也不行。
寶寶哭,未必是餓,可能是「黃昏性哭鬧」
兩個月左右的寶寶一到傍晚時分就哭鬧不止,餵奶也不管用,要哭一兩個小時。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Brazelton的研究發現,幾乎85%的健康正常的寶寶都不可避免地有這種現象。這是一種適應性的行為,是寶寶在發泄一天積累下的壓力。
寶寶哭,未必是餓,可能是過敏
對奶粉過敏的孩子遠比我們想像得多。很多孩子過敏癥狀不表現在皮膚上,看不出濕疹或嘴邊皮膚變紅,但是消化道卻很難受,出現腹痛、腹瀉、煩躁不安、愛哭鬧,尤其是夜裡,家長往往誤以為只是孩子「不好帶」。如果母乳餵養的孩子這樣表現,是對媽媽飲食中的外源蛋白過敏。
寶寶哭,未必是餓,可能是媽媽情緒太差
嬰兒思維很少,感受力卻很強。有的媽媽產後焦慮抑鬱,尤其是當家庭關係複雜,老一輩對媽媽養育孩子的能力頗多質疑和打擊時,媽媽帶著焦慮難過的心情餵奶或照顧寶寶,寶寶也會覺得很焦慮不安,容易煩躁哭鬧,尤其是吃奶的時候,因為此時和媽媽的聯繫最緊密,媽媽的負面情緒給寶寶造成的恐慌也最強。
寶寶哭,未必是餓,可能是乳頭混淆
給奶瓶就吃,給母乳就哭。出生後先吃到奶瓶而不是母乳,或一出生,混合餵養的寶寶,通常兩三周內就會發生這種「乳頭混淆」。這不是餓,也不是母乳不足,只是孩子習慣了奶瓶的吸吮方式,拒絕吸吮方式不同的母乳而已。只有徹底停用奶瓶,寶寶才會重回媽媽胸前。
寶寶哭,未必是餓,可能是因為和媽媽接觸太少了
一兩個月大的母乳寶寶,忽然有一天媽媽抱起就大哭,餵奶也不吃,別人抱過去餵奶瓶也吃了,也不哭了。這是媽媽平時只管餵奶,喂完寶寶就被別人抱走,拉尿睡眠玩耍都由別人照料的結果。
於是寶寶逐漸認定一個秩序:只有餓時才應該找媽媽,困了無聊了難受了都應該找別人。於是不餓時就不接受媽媽。不餓時到了媽媽懷裡,寶寶會感到秩序感被破壞了,因而要哭鬧反抗。
關於寶寶哭
我相信身為媽媽的你或者一線催乳師,你們一定更加感同身受,所以歡迎大家一起探討,關於寶寶哭鬧的原因,你們的理解和應對方法是什麼?
最後,理解萬歲。


TAG:催乳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