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二十世紀的「四大」天文發現?黑洞算不算?
被稱為20世紀「四大」天文發現的是:類星體、脈衝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
類星體:類星體的活動星系核亮度非常高。一個類星體由一個由氣體的軌道吸積盤圍繞的超大質量黑洞組成。隨著吸積盤中的氣體向黑洞落下,能量以電磁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簡單的說,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引發的一種更具毀滅性力量的天體。當超大質量黑洞不斷吞噬物質直至完全飽和後,無法再吞入物質的黑洞就會將這些多餘的物質轉換成純能量噴射而出,一些能量噴射距離可以長達數萬光年之遠。類星體是1964年5月由華人天體物理學家丘宏義在「 今日物理 」中提出來的。
脈衝星:脈衝星是一種高度磁化,旋轉的中子星或白矮星,發射光束的電磁輻射。這種輻射只有在發射光束指向地球的時候才能觀測到。脈衝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的。當時,還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貝爾,發現有一顆星會發出一種周期性的電波。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天體。因為這種星體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就把它命名為脈衝星。(我國的天眼球面射電望遠鏡在10月10日確認了多顆新發現脈衝星,這是我國天文望遠鏡第一次發現脈衝星,有望開啟中國射電天文學研究的新紀元。)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1948年Ralph Alpher和Robert Herman首次預測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但當時並未引起科學界的重視,隨著研究的深入,在1964年成功的發現了CMB,並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背景輻射是在宇宙大爆炸後10萬年發出,經過137億光年才到達地球。顯示了自大爆炸之後,宇宙在不斷冷卻的事實。
星際有機分子:星際有機分子即廣泛存在於星際空間的有機分子。從19世紀起,天文學家們就觀測到某些跡象,表明星際空間不是一片真空。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特朗普勒通過對銀河星團的研究,證實了星際之間的確存在星際物質。星際有機分子的研究是三大基礎理論(天體演化,生命起源與物質結構)研究的一個重要交叉點。地球到底是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高級生命的天體,這個問題是不能輕易地下結論的。因而需要深入研究各種類型的星際有機分子,去獲取更多與更可靠的宇宙信息。
下期將分開詳細的介紹「四大」天文發現,有興趣的朋友請點擊訂閱,繼續關注。


TAG:宇宙不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