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學習當從《十七帖》開始!
草書有章草、今草之別,章草作為一種草體,漢代之後少有變革。今草可分小草和大草,大草的進一步延伸就是狂草,二者之間並無清晰的界限劃分。學習草書一般從小草開始,因為小草在草法上相對於神秘莫測的大草、狂草還顯得規範,有一定的可操作餘地。在傳世小草範本中,王羲之《十七帖》、懷素《小草千字文》、孫過庭《書譜》等都可視為不錯的初始選擇。
草書學習從《十七帖》開始,肯定是條正道。
《十七帖》,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 右軍書記》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年,是烜赫著名帖也。.....《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這種以卷首字給法帖取名的現象在王羲之許多尺牘作品中亦為常見,如《孔侍中帖》又名《九月十七日帖》,另如《得示帖》、《二謝帖》、《頻有哀禍帖》等。
《十七帖》是將王羲之的書信29件集合為一卷,書信中的一些內容和文章對了解王羲之這個人物有很大益處,如他提到了子女情況(「我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已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比較真實。《十七帖》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兩個較著名的本子。一是唐摹本,為唐代弘文館的學生學書所用的拓本摹刻,也有宋刻宋拓,後者最流行。另一可見宋初《淳化閣帖》卷六卷七,但數量較少。兩本相比,唐摹本宋刻宋拓為妙。「其主要特徵是:刻工細緻,絲絲入扣,草書結構比較規範,較少見大幅度的動蕩欹側,而頓挫提按動作分明,歷歷可數。無論從結構還是用筆上看,它都是有跡可循的理想範本。」
《十七帖》,被譽為逸少「書中龍」,面世之後,皆被視為草書入門的佳本。宋朱熹在《朱子文集》中稱:「《十七帖》玩其筆意,從容衍裕,氣象超然。」
用以上觀點去看《十七帖》,果然有許多技法構成可在教學實踐中引為借鑒:
其一;用筆。《十七帖》在用筆上脈絡清晰,頓挫提按的動作非常鮮明。每一個點畫都能細緻表現,草書草法中減省點畫的特點也表現較為規範,這非常有利於對快速又有法度的草法訓練。
其二,結構。《十七帖》作為小草書系的代表,它首先反映出小草的特點,即單字內部連貫,這樣在節奏上相對利於把握;另外此帖整體以「端正」為主,沒有大起大落的動蕩,這也利於初學者人手。
其三,行氣。此帖在上下字的連貫上,還多以「暗勢」出現,即通過「筆勢」的相連、偶然也有兩字相連。行軸線整體多以直行為主,局部會出現左右搖擺,但並不突,出。行間布局上,呈現樸素的行距大於字距。
臨習此帖要注意刻帖所帶來的行氣不暢,克服方法一是要善於用鋒,充分發揮鋒穎的靈便,運筆果敢大方,筆到意到;二是在用墨上,也要以濕墨為主,不可燥。三要借鑒羲之墨跡,在練習《十七帖》過程中,可穿插地臨習一些王羲之尺牘或同期的魏晉名家墨跡。雖然《十七帖》有刻本的客觀不足,這也是逃脫不掉的現實,但作為人門範本依然是名實相符的,所以有學者甚至認為它是「草書入門的不二法帖」。
附《十七帖》高清全本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