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逆境冥想,給自己的內心做一次大掃除

逆境冥想,給自己的內心做一次大掃除

好多冥想修行者最初接觸冥想,是為了面對焦慮。它能幫助我們調整固有的一些思維習慣,破除思維惡習。

冥想的目的,是將身體和心靈從不正常的關係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自由。

有大量科學研究可以見證,人們能很快從冥想中獲益。在「冥想對個人生活影響」的問卷調查研究中,絕大多數人在冥想幾周後提到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有明顯的l改善,還有相當多的人聲稱冥想給他們本人帶來生活態度方面的轉變,包括積極運動,戒癮,改變不良態度和行為等等。

這幾年,我指導的學生普遍存在焦慮。我所在的UBC學校學生求助中心報告,有70%的研究生在校期間至少經歷過一次焦慮引發的日常生活障礙。焦慮在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身上,主要體現在「挑戰面前感到恐懼,感覺自己總是不夠好。」

有人討厭自己的外表,對自己的體重或某個部位不滿,還有人覺得自己在社交場合顯得不夠聰明、不太會跟人聊天,無法讓伴侶滿意。

還有一種表現是習慣性的在第一時間對人和事做出好和不好的評價,並在態度上區別對待。因厭惡而造成心理壓力。

二元對立的視角常常會讓我們不快樂。為什麼呢?因為在劃定「我」和「非我」的過程中,充滿了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的判斷 (judgement):「我」 往往代表好的、對的,「非我」,通常被列為不好的。「非我」還暗示一層意思就是「不如我」。

設想一下,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位女性在跟她老公發脾氣,對方獃獃的站在那不做聲。面對這種情景,從身邊經過的人浮想聯翩:有人覺得男人窩囊,女人霸道;有人猜測男人做了對不起家人的事;還有人認為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無論如何都不夠體面,是缺教養的表現……

缺乏對人性充分的理解,就某人臨時的特定行為狀態做出的評價都難免輕率,一個人是誰、對別人怎麼樣,是無法用片刻的人物側寫定義的。所以剛提到的路人的種種評價,都只是相對的「真相」。這種相對的真相,跟絕對真相相差很遠。不妨說是偏見。

明智的人不會執著於評價,因為所有相對的真相,都並不重要。

靈魂本身是完全自由、可以不受任何外力影響的。

當今科學對產生焦慮的解釋並不盡如人意。其中較為流行的一種解釋是:「執著的情緒引發焦慮」。

人一旦陷入執著,就會對一些小事投入與之不相稱的注意力。這些小事可能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煩惱,是生活不得不面對的瑣碎:

賬戶存款,你和某人的關係,你的體重和健康狀況,或者讓你最擔心的一門課、一次幹部選拔……

總結起來,焦慮不外乎四件事:金錢、關係、身體和前途。我們不假思索的認為,「如果我能擁有 xx,就一定會更快樂」,或者「如果Ta能這樣做,我們相處會變得愉快一些」。

真是這樣嗎?

我承認,如果賬戶上能突然多出一筆錢,或者收到意外的禮物,真能讓我開心一陣子,至少能讓我好過一點。然而所有外界物質和榮譽的獎賞,和那種超越了自身臨界狀態而獲得的巨大滿足感相比,都微不足道,而且它們似乎也無法持續很久。

能感受快樂是一種能力。有趣的是,快樂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卻常常被我們在無意間消耗掉了。

嬰兒絕大部分清醒的時間都處於高度快樂的。科學家掃描過一歲大的嬰兒清晨在母親身邊醒來時大腦的狀態,這時嬰兒腦中分泌的快樂物質多巴胺的濃烈程度,科學家描述道,」相當於清晨起來你發現自己人在巴黎,剛剛投入一場戀愛,還喝下了三杯義大利濃咖啡。「

然而在地球上輾轉經歷幾十年過後,還剩下多少快樂的老人呢?

人之所以漸漸喪失了快樂的能力,變得很喪,不能全部歸罪於外界刺激。是我們切斷了自己與宇宙間流動著的生命能量,把」我「從」宇宙「中分離了出去。我們的錯誤在於把自己想要的和已經擁有的看成截然不同的東西,把自己和其他看成兩種分離的狀態,「其他」可能是讓我感覺很難相處的某個人,也有可能是我內心設想的一種理想狀態。

歲月在人臉上留下的皺紋,是她所有情緒記憶的儲存證明,她這幾十年來,經常笑意盈盈,還是怒氣沖沖,她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心滿意足,還是困苦不堪,在她的臉上一目了然。

這世上有太多的人在悔恨和怨氣中老去,忘記快樂才是心靈的歸宿。

光、聲音、力量、智慧、寧靜、和平、愛和喜悅,是人的靈魂的八種特性,每一種都是無限的表達。

有人可能會問:人的靈魂難道不是分善惡兩面嗎?痛苦、膽怯、恐懼、絕望…… 這些會不會也屬於靈魂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在很多佛學經典、瑜伽和冥想大師作品都有正面解答。

簡單的說,「光、聲音、力量、智慧、寧靜、和平、愛和喜悅」八種特性,就是靈魂的本意,其他表達都是通往靈魂的障礙,可以通過修行練習從思想里消除。

沙吉難陀大師對巴坦加里的《瑜伽經》,是這樣解讀痛苦的:

之所以心中會產生那些讓我們痛苦的情緒和想法,是因為「真實自我」與「本性」的結合糾結不清。

這裡的「真實自我」指的是觀者,「本性」則是被看的東西。作為觀者本人——也就是我自己,能看見其他所有東西,但我們容易誤將看到的當做屬於我們的。

我們習慣說「我的身體,我的語言,我的知識,我的學校,我的工作……」而所有這些都並不「屬於」我們,它們只不過是描述我們存在狀態的標籤。

之所以痛苦,是我們認定只有被「我」看到的本性才能代表我是誰。

「看我多苗條!」苗條究竟是被看的身體,還是我所相信的真實自我?我們很少考慮這個問題,不是嗎?身體是外在的、變化的,後者卻是內化的、不會變化。

在舉一個例子,「我是女生」。定義女性的外在標籤有很多,從生理特徵到社會屬性,如果觀者的「我」全然相信自己就是女生,是否還需要改變自己,去滿足他人對我女性身份的定義,讓自己更女性化一點?

這兩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困擾著很多女性。年輕人期待自己符合時代的審美,問題在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情願抹殺掉一部分「我之所以為我」的特徵,也要去忙碌著扮演一種更加范化、通俗化的女性身份。不僅是社會容不下更加絢爛豐富的女性審美,連女性自己也深陷其中。

換個角度看,如果我一直都是「我」自己,那麼無論外界發生什麼變化,我都不會感到痛苦,因為「真實自我」並不需要任何形式證明。年齡、身體、和他人之間關係的改變,它們並不在真實自我里,從不。

冥想幫助我們聽到內在的聲音,感受它在身體里蔓延,消融所有預設的偏見,喚醒我們內在的生命能量,讓我們的心靈擁有足夠的能量,在經歷最艱難的遭遇時仍能保持平靜和喜悅的能力。

生命的目的是快樂。

快樂的能量源於我們的內在動力。既然這個力一直停留在我們身上,我們就有辦法喚醒它。

喚醒自身能量的第一招是專註。明悟的人知道,事物的本原並不會因為各種不同的評價而發生改變。所以,

不要把精力浪費在否定不重要的事情上面。把全部精力用於讓自己感到熱情的事情上。生命綻放,需要將個人的靈性發展到極致。

掌握一種樂器,精通一門語言,深諳一項運動,成就職業目標,完成這一切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並為此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藝術、文字和身體方面成為高手,必須克服重重困境,跌倒很多遍,嘗遍失敗的滋味,卻一次又一次的重啟上路。

喚醒能量的第二招是誠實。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恐懼就像幽魂,纏繞我們的腳步,擾亂我們的心,消耗我們的意志。讓我們產生焦慮和恐懼的源由,是我們終將從這個世界上消亡,卻對此無能為力。

想要克服恐懼,你必須覺醒,並對自己誠實。

《成為作家》里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很喜歡。怎樣才能寫出好文字?你聽聽作者怎麼說的:

如果你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如果你清楚自己對生活中絕大多數重要問題的真正看法,你就能寫出誠實的並且是獨一無二的故事。

最好的作品來自最堅強的信念。

喚醒能量的第三個辦法是孤獨。年輕人以為孤獨是自己處境不好的表現,於是竭力想要找人傾訴,在社交網站上更新狀態,而這一切卻讓我們陷入更大的空虛,並沒有增加內心的力量。我想和年輕朋友們分享這樣的觀點:

成年以後,孤獨是我們真實生活的常態,跟我們是否單身、有沒有朋友陪伴無關。

與其想方設法趕走孤獨,不如坐下來學著習慣獨處。享受唯你一人坐在場地中央的安靜;享受只有你看懂一段深奧文字的喜悅;享受Ta沒出現前愛上自己的狂想。

寂靜處發出的微光,比起喧嘩熱鬧,其實更清朗、透亮。

真理是安靜的,只有安靜的心能聽到。

如果你眼睛看到的前方是熱鬧的,那方向未必就是好的方向。

心如止水,常被人誤解為消極寂寞,其實不然。在平靜中聚集內心的力量,可能讓你有不一樣的豐盈自在。

專註,誠實,孤獨…… 從這三點做起,復活你的生命。

我衷心的祝願你,我的朋友。願你感受到生機勃勃,充滿靈性的力量。

願你成為光亮,成為快樂的源泉,成為愛的海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心可以 的精彩文章:

TAG:清心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