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翁劍青:運藝甫人 融會大成——追思吾師袁運甫及其藝術之道

翁劍青:運藝甫人 融會大成——追思吾師袁運甫及其藝術之道

當我失去敬愛的導師袁運甫先生之際,我內心的隱痛、惋惜與珍重實是難以言表。而當我們追思和回顧袁運甫先生的藝術人生及其心路歷程時,面對大量留存下來的實物、文獻及事件和話語,都清晰地顯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在20世紀中後期至本世紀初期的中國美術和教育領域,袁運甫先生的藝術成就、社會貢獻和諸多方面的理論觀念,都閃爍著耀眼的光彩,呈現著多維度的藝術與文化的寶貴价值。

一個藝術家和從事藝術教育的學者,他行走的多遠,多高以及他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多大,均會以他行進的姿態、歷程、境界和成果而告訴今人與後人。在我們今天帶著哀思和敬仰之心去觀望袁先生的藝術人生時,會有許多寶貴與重要的精神與藝術財富需要梳理和繼承。以我有限的認知能力認為,袁運甫先生一生的藝術實踐和社會貢獻或許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大的方面:

其一:袁運甫先生具有在藝術形式及文化氣質「創化」上獨到的探索性與開拓性:這在袁先生於20世紀50年代晚期至70年代中期的水粉畫和彩墨畫的寫生與創作中尤為清晰可見。在其水粉畫藝術的對象、色彩、構圖所呈現的藝術風格和文化氣質中所呈現的,並非西方或俄羅斯畫派於19世紀中晚期以來形成的藝術樣式和審美經驗,而是來自他自身對於本土文化及現實生活體驗下的鮮活寫照和自覺的藝術探索和創化,並昭示和開啟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水粉及色彩繪畫的民族性與現代性之新的藝術氣象。他的早期的彩墨人物繪畫的線條與光色的平面化結合,顯現出他對中國繪畫傳統美學與現代藝術精神的自然結合和自我的拓展。

其二,在20世紀50年代—90年代,袁運甫先生與一批中央工藝美院的前輩藝術家的實踐而形成中國重要的「裝飾」藝術學派,但此裝飾藝術並非承襲法國20世紀初的裝飾藝術運動及理念,而是以此為名目,決意奉行中國藝術形式語言及其美學觀念的現代化探索,從而在繪畫、雕塑、工藝美術、設計藝術等方面進行本土藝術形態的現代性實踐,並使之與現代社會及日常生活需求,以及與國際間的現代藝術文化的對話相對應,從而進行了從觀念到形式及材質方面的藝術革新與創造。這些,我們從袁先生在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繪畫和多門類的藝術設計中可以得到較為集中而多緯度的認知與感受。這些,均在在中國現代的裝飾藝術、設計藝術和純藝術之間,創化出了融合中西和古今的新的中國藝術面貌與氣派。

其三,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直至本世紀初,袁運甫先生在率先推動中國公共藝術及城市文化景觀美學與社會推廣方面具有重大的成就和貢獻,努力倡導藝術為廣大民眾和社會公共文化生活服務,為國家和城市藝術文化的發展服務。他在眾多而重要中國大都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與實施項目中身體力行,以其廣博而跨界的藝術修養、卓越的藝術才智和強勁的創作能力,獨立或率領團隊進行國內及國際的公共藝術創作及傳播事業,並在上世紀90 年代率先開啟「公共藝術理論與發展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培養之路,而後又相繼培養了公共藝術領域之理論與實踐並舉的多位青年高級人才。為引領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公共藝術學科及其理論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其四,袁運甫先生承前繼後,大力提倡和實踐其「大美術」的藝術與文化主張。他無論在美術視野和藝術觀念上,一貫主張和積極倡導跨專業、跨門類及跨學科的整體性、包容性的美術及其教育的理念,並由於他善於吸收古今中外藝術的優秀遺產,勇於包容和運化中西美術發展中的探索性經驗及開放的藝術思想,從而在他的繪畫、裝飾藝術、設計和公共藝術等領域——均以兼收並蓄的姿態和開放包容的胸襟予以吐納與融會,並使之貫徹在藝術實踐、學科融通、人才培養和面向現代世界藝術文化之廣闊領域的探索之中。

而今我們真切地認識到:袁先生對於藝術前輩的尊敬與謙卑,對於青年後學的栽培與提攜,對於國家、社會和個體的藝術創造及教育事業的奮勇與忘我——都是袁先生為我們學生、為清華美院並為當代中國美術事業留下的一筆永久而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吾師雖去,德藝永存。讓我真誠的道一聲:向袁運甫先生及其卓越而非凡的藝術人生致以崇高的致敬!

2018 年元月於北京

(作者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吳克軍:打破水墨畫的「貞操帶」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