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中國科學家率先突破國際難題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中國科學家率先突破國際難題

2018年1月24日,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國際會議中心學術廳舉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突破「體細胞克隆猴」這一生物學前沿的難題,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真正實現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彎道超車和領跑。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坐落於上海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台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1月25日在線發表了該項成果。

活潑可愛的「中中」、「華華」姐妹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現在,中科院神經所孫強研究員率領的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已成功地突破這個生物學前沿難題。它的成功,無疑將為相關醫學研究帶來巨大的推進作用。

「我很驚訝。」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談到這項研究時說到。因為這只是一個17人的團隊,條件異常艱苦,從獸醫到研究人員,大家都拿著遠低於市場標準的薪水,日夜輪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出這樣的成果。「這需要一個有凝聚力的領頭科學家。」而孫強就是這樣的人,作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他在報告中多次表示了對團隊成員的感謝:「還要慶幸劉真沒有選擇去國外做博士後。」因為在當前環境下,本土博士後的處境並不樂觀。而劉真「千錘百鍊」的實驗技巧在該項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蒲慕明院士稱:「假如劉真5年前去了外地,這個項目可能已經解散。」

劉真用來練手的小鼠細胞(左)和實際操作的猴卵母細胞(右)

為了保證實驗進度,整個團隊一年365天都在崗位上奮戰,連春節都不例外。因為體細胞克隆猴實驗必須要配合猴子的生理周期進行,所以只要實驗出現中斷,就要停滯一整月才能繼續。因而在2016年底,科研團隊發現可以讓胚胎細胞成活率大幅度提高的方法後,之後的春節期間都沒有休息。「一年365天只有60天在家。」在看見家人相片的一刻,孫強哽咽落淚。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對腦科學研究意義重大

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於能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然後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這是製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

它的成功,必將為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葯研發進程。

孫強在他的辦公室

「這需要非常有膽識的科研團隊」,蒲慕明院士稱,這一課題,有大量的國外科研團隊都在做,已經有十幾年沒有突破,甚至於曾有專家斷言「靈長類的體細胞克隆是不可能的」,但是孫強的團隊通過不懈努力證實了獼猴可以用體細胞來克隆。

不但如此,本次的突破性成果還讓獼猴在醫藥研發領域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實驗表明,模型猴的製備可以縮短在1年之內完成,母猴懷孕後的生產成功率也很高。而且,這讓複雜精準的基因編輯過程可以在體外培養細胞時進行。同時,克隆猴的遺傳背景相同,可以使個體差異對動物實驗的干擾大幅度降低,大大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減輕目前動物實驗的倫理問題。

目前,中中和華華健康狀況良好,它們計劃中的妹妹「夢夢」,也將在不久之後與大家見面。

調皮的姐姐「中中」對你說哈嘍!

文章由企鵝科學和科普中國聯合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頭條創作推送 的精彩文章:

小兒氨酚黃那敏到底能不能吃?專家:兒童慎用復方葯

TAG:科普中國頭條創作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