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流行穿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流行穿什麼

本文作者黃強

中國服飾制度中以服色來標明官員等級制度,古已有之,歷代尊崇的顏色都與各個朝代的顏色崇尚(五行)有關。西周之前的各朝,夏以木德,尚青;殷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崇尚紅色。

根據文獻和考古發現,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已經有了多種色彩。其色彩主要是絳紅、紫紅、硃砂紅、金黃、黑、白、土黃、棕褐,偶有藍色、綠色,非常少見。受工藝技術的限制,自然界的色彩並不能完全染色到紡織品上。

【圖7,楚墓出土《人物龍鳳圖》中服飾】

《詩經》中更多的敘述色彩詩句是:「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譯文:絲麻染的顏色有黑也有黃,我們硃紅色的更鮮明,替公子哥兒做衣裳)「緇衣之適宜兮……緇衣之好兮……緇衣之席兮。」(譯文:穿著黑朝服多合適,穿著黑朝服多美好,穿著黑朝服多寬闊)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對紅色、黑色等顏色的的偏愛。西周時期的戰國,硃色、赤色都是高品級的顏色。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南京,其軍民服飾的色彩也以紅色為時尚。

【圖8,戰國曲裾窄袖女服展示圖】

春秋、戰國時期,漢族的服飾不是很豐富,後世的很多款式服裝,尚未出現。人們的服裝主要以袍服為主。楚國袍子款式有三種類型,其特點都是交領、右衽、直裾,上衣下裳連體。最為流行的是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衣身寬鬆,有華貴的風度。此款至西漢時仍然流行。另外還有兩款:一種後領下凹,前領為三角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另一種後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鬆。

上下連屬的深衣在春秋戰國時期普遍使用,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裝樣式,男女皆穿深衣。男性的深衣因身份不同,場合不同,而有所區別。相對而言,女性的深衣比較單一。

中國傳統服飾形制上有兩種:一位上衣下裳制,一位衣裳連屬制,深衣屬於後者,《禮·深衣》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孔穎達正義曰:「所以此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上古時期沒有後世意義上內衣,下衣時脛衣,無腰無襠,套在膝蓋以下的小腿部位,在身體活動時,如下蹲、下跪、奔跑時,都會裸露身體,尤其是隱私處。

【圖9,漢代深衣樣式】

上古時沒有桌子、椅子,人們會面談事,都是坐姿,就是盤腿坐在墊子上,這樣很容易走光。禮儀活動中,身體一部分露出來,非常不雅。正是因為這樣,出現了深衣來避免身體或內衣露出來的尷尬。深衣有「身」藏不露之意。深衣的形制,大致上裳的一邊相連,一邊曲裾遮掩。相連著者在左邊,有曲裾掩之者在右旁。深衣之所以續祍鉤邊,是因為出於掩裳開露的需要,在深衣的前襟被接出一段,穿戴時必須繞至背後,形成了「曲裾」。

深衣的用途廣泛,《禮記·深衣篇》曰:「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儐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此衣不是法衣,但是聖人也穿深衣;深衣是士人除祭祀、朝服的吉服之外最為重要的服飾;對於百姓來說,深衣就是他們的吉服(禮服)。深衣產生於上古時期,是漢民族服飾的最早形式,對中國服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品種。後世的袍子、衫子都是在深衣的基礎上產生的。漢代的命婦將深衣作為禮服;唐代的袍子加襕;宋代士大夫複製深衣;元代的質孫服、腰線襖子;明代的曳撒都採用上下連衣的形式;甚至如今的連衣裙也是上古深衣的遺風。

說明:本文系企鵝號簽約作者黃強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授權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研究涉及中國服飾史、置業經濟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明清小說等方面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趣民國》等著作15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強服飾史 的精彩文章:

秦漢時期南京歸屬及其服飾 貴族穿深衣平民穿短衣大褲

TAG:黃強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