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恆山民俗文化》第一百題——栗家墳的玄機

《談恆山民俗文化》第一百題——栗家墳的玄機

栗氏佳城石像生,暗藏玄機在其中。

歌謠十從十不從,民族氣節憾乾坤。

假如你是本地人,每年五月端午一定會去栗家墳走一趟,拜祭一下栗大人,或是散散閑心;如果你是外地人,遊覽恆山·懸空寺之後,導遊也可能會領團到「栗毓美墓」,讓你欣賞一下大清廉吏栗毓美治理黃河的豐功偉績。

「栗毓美墓」坐落在渾源城的東北隅,面對恆山,北依渾河,建築肅穆壯觀,布局嚴謹,尤其是豐富多彩的漢白玉石刻、石雕,更是清陵石刻中的精品瑰寶,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今天因篇幅限制暫不討論栗毓美的生平事迹,也不去看道光皇帝給栗毓美的御賜祭文碑和林則徐寫得祭文碑,我們從朱門抬腳而過,是一條磚鋪的寬闊甬道,後邊是「永懷堂」,甬道兩旁分列著五對石像生,有石羊、石虎、石馬各一對,還有兩對文臣武將。好,玄機就在這裡。這兩對文臣武將石像生一邊一文一武,形體高大,情態逼真,肌骨勻稱,服飾紋褶分明……然而,最顯著的特徵是,這明擺著就是四位大明朝的官員。由大清朝皇帝御批撥款賜建的「栗氏佳城」為什麼石像生文臣武將要雕塑為明朝官員的形象呢?

這中間暗藏著什麼玄機呢?滿清入關後在治理泱泱大國的時候遭遇到了激烈的反治,滿族統治者雖曾調動一切政治、軍事、經濟手段強力推行旗人的習俗方式,但在實施中屢屢失敗。最後不得不向中華傳統妥協,採取了以漢治漢,滿漢融和的策略。民間流傳的「十降十不降」的民謠是民族矛盾和鬥爭的真實反映,後清政府給予了包容和認可。

所謂的「十降十不降」,也叫「十從十不從」。其主要內容是:1、男從女不從;2、生從死不從;3、陽從陰不從,指治喪的事,仍按漢族傳統辦理,不從旗人習俗; 4、官從隸不從,官員頂戴花翎,身穿朝珠補褂馬蹄袖的官服。但隸役依舊是明朝「紅黑帽」的服飾;5、老從少不從; 6、儒從而釋道不從;7、娼從伶不從,娼妓從,戲子不從;8、仕從民不從,科考入仕者從,老百姓不從;9、國號從官號不從,國號大清,但官號照抄了大明的官制;10、稅從語不從,稅賦勞役從,語言文字不從。清入主中原後,最初是各用各的民族語言文字,後來漢語戰勝了其它語種,成了國語,連旗人也被漢化,講成了漢語。

栗氏家族如此規劃建築「栗氏佳城」,其良苦用心自有其玄機。

(北嶽閑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渾源頻道 的精彩文章:

《談恆山民俗文化》第一百零二題——孝廉之家舉人多

TAG:渾源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