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戰國策》:蘇秦還鄉(一)

讀《戰國策》:蘇秦還鄉(一)

原文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戰國策·秦一》)

①說(shuì):遊說,向人陳述自己的主張並使對方聽從。秦王:指秦惠文王,名駟,戰國中期秦國君主。書:書信。十上:呈獻了十次。說:言論,主張。不行:不被採納。②黑貂:紫貂。皮可用來製作裘衣,極為貴重。裘:皮衣。弊:破敗。③斤:古代稱金二十兩(或說二十四兩)為一斤,也稱一鎰(yì)或一金。盡:竭盡,用完。④資:錢財。用:財用,費用。乏:貧乏,生活困難。《呂氏春秋·季春紀》:「命有司發倉窌,賜貧窮,振乏絕。」註:「行無資曰乏,居而無食曰絕。」 ⑤去:離開。歸:指返回家鄉洛陽。⑥羸(léi):纏裹。縢(téng):行縢,綁腿布。履:動詞,穿(鞋)。蹻(jué):通「屩」。草鞋。⑦負:背著。擔:以肩負擔重物。橐(tuó):古代用以盛物的口袋,兩頭用繩帶捆紮。⑧形容:容貌,儀容。枯槁:由草木乾枯引申指人黃瘦憔悴。⑨面目:面孔;面貌。犂:通「黎」,黑。⑩狀:神態表情。歸:通「愧」,羞慚。色:面部表情。?紝:紡織。不下紝:指繼續織布沒有停手。?為炊:給(他)燒火做飯。?與言:跟他說話。?喟(kuì)嘆:長嘆。?以我為夫:把我當作丈夫。?叔:丈夫的弟弟。?是:這,這些。秦:蘇秦自稱。罪:罪過,過錯。《史記·蘇秦列傳》:「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蘇秦聞之而慚,自傷。」

譯文

(蘇秦)遊說秦惠王的信呈獻了十次,可他的主張始終沒有被接受。這時蘇秦的紫貂皮衣已經破敗不堪,帶來的百斤黃金全都用完了,自己生活所需的錢財費用也已徹底斷了頓,於是他只好離開秦國返回家鄉。回到洛陽的時候,腿上打著裹腿,腳上穿著草鞋,背著書,肩頭搭著口袋,容貌黃瘦憔悴,面色黢黑,臉上寫滿了羞愧的神色。回到家裡,妻子沒有停下手裡織布的活兒去迎接他,嫂子不給他燒火做飯,父母不跟他說一句話。蘇秦長嘆一聲,說:「妻子不把我當作丈夫,嫂子不把我當成小叔子,父母不把我看作自己的兒子,這些都是我蘇秦的過錯呀。」

讀後感

《戰國策·秦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一章,詳細講述了蘇秦出山、受挫、歸鄉、揣摩、再出山到成功、榮歸的全部經歷。蘇秦投身於縱橫事業時,秉持的方略是連橫;但沒有被秦惠王接受。後來帶去打點關節的錢財告罄,只好踏上歸程。

當蘇秦風塵僕僕、狼狽不堪地回到家裡,等待他的不是家庭的溫暖和親人的安慰,而是妻子、兄嫂、父母的無情冷落。對此蘇秦非常豁達,他絲毫沒有責怪和怨恨家人,而認為是自己的無能和失敗才造成這種狀況。不能不說,如此強大的心理素質,正是蘇秦接下來發憤揣摩、東山再起的基礎。

從蘇秦遊說秦惠王的過程中可以看到,蘇秦具有卓越的語言能力。比如,他為惠王分析當時的君主對天下大勢認識不清,說道:「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惽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其中「惽」和「亂」都是糊塗、昏亂的意思;「教」和「治」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迷」「惑」「沈」「溺」四個詞的語義基本相同或相近,都有迷惑、沉迷不悟的意思;「言」「語」「辯」「辭」四個詞均指遊說巧辯的話語。同樣的意思,變換詞語來反覆陳說,不僅避免了行文重複,使語言表達富於變化和文采,同時起到突出和強調的作用。

《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述張儀剛出道時,曾跟楚國的宰相一同飲酒。楚相丟了一塊玉璧,懷疑是張儀偷了,就把他抓起來,不分青紅皂白,狠狠地抽了幾百鞭子。張儀回到家,妻子問清經過,說:「唉,你要是不走上讀書遊說的人生道路,怎麼會受到如此的羞辱呢?」張儀卻是若無其事地對妻子說:「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笑道:「舌頭還在。」張儀便說:「足矣。」

遊說之士憑藉三寸之舌和非凡的謀略,為不同的諸侯國和政治集團的利益服務,合縱連橫,翻手成雲,覆手為雨,「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蘇秦第一次出山,慘敗而歸,究其原因,大概是沒有找到正確的謀略。他回到家鄉,需要儘快補上這一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古人書 的精彩文章:

讀《韓非子》:告發父親與臨陣脫逃

TAG:讀古人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