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0天6本書」之NO.2未來簡史

「60天6本書」之NO.2未來簡史

606本書」之NO.2未來簡史

1、@馬雪姣

碎片時間共計10個半小時讀完未來簡史,電子書的閱讀效率遠遠高於之前預測。感謝去年參加的一期哲學系讀書活動,助我閱讀時不至於暈頭轉向。閱讀過程中最深的兩點感受,一是此書邏輯性很嚴密:擺出觀點,然後舉證,再然後否定,繼而發展至下一個觀點,然後繼續舉證......這背後的強大知識儲備,只能望其項背;二是此書令人腦洞大開或偶有頓悟,至少是對我這種很少主動接觸計算機科技的文科生(主要還是書讀得少),對於生物科技是否會進化到有自主意識,像人類掌控動物一樣掌控人類,實是細思極恐。群主說最好讀書心得同第一本書有聯繫,我就記得書中有一段話『』自由主義要求人眼光向內,強調自己或本國的獨特性,而社會主義則讓人不要再迷戀於自己和自身的感覺,要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動如何影響他人的體驗。『』芳華一書中觸摸事件前的劉峰貌似就是典型的社會主義者。且不說事實和結果如何,但中國自古以來對這樣的主義者就是推崇的。@2屍凶是好人

2、@婷子

之前跟進了一半《未來簡史》,巧合的是第二本讀的是哲學,所以可以留點時間給第三本了。邊看未來簡史,邊被有理有據的人類毀滅預言驚嘆不已,中間幾度看到新聞播報「女性」機器人索菲婭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成功、來自宇宙的聲音等,覺得人類得永生、人工智慧毀滅人類、人類渺小、數據流等一一得到了印證,又似乎盡在咫尺,可能我的有生之年都能見證到吧,一定要活得久一點,還趕得上永生,哈哈。實在是觸發的想法很多也很雜,就簡單回答下文末作者讓我們常掛於心的三個問題吧。

1、生物真的只是演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是,但是人腦本身就是未解之謎,比如24比利。生命是數據處理,但是文中提到演算法系統也有無法了解的人類,比如超正能量的人(我猜的)。

2、智能和意識,究竟那個才更有價值?

我覺得這個問題像工作和生活哪個更有價值一樣,我偏向於意識。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有什麼變化?

我覺得會活得更有意義吧,會把每一天中的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當成一個禮拜過,飛速發展。但鑒於最近北京老不下雪,美國極寒天氣反差。我覺得當務之急還是先把地球治理好。

與第一本書芳華關聯起來,借用未來簡史的一句話:「自我」也想國家、神、金錢一樣,都只是虛構的故事。活在幻想里是一個遠遠較為輕鬆的選項唯有這樣,才能讓一切痛苦有了意義。

3、@高雲

讀《未來簡史》的過程中,好多次被一些片段吸引,震撼,恍然大悟。人類的壽命從上個世紀的40歲達到80歲翻一番,下個世紀長生不老達到150歲必然會實現。沙莉.艾迪的頭盔實驗讓她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自信體驗,大腦拋開一切曾經困擾的雜念,那些被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折磨的人群戴上頭盔更加湊效……未來生物科技、計算機演算法的巨大進步,預言人類被精準的智能取代,這也是神被工業革命經濟發展蓋過,人類讓全球的各種生物打破距離和地理界限,不斷交流融合,滅絕猛獁象等大型動物的歷史見證。過去歷史的經驗是如今發展的引領,預示未來高度智能超越代替人類,機器人無處不在,取代司機、醫生、音樂大師等等角色。這樣的場景在看完書後幻想了好久,我們不會在那樣的世界生活了,而相信幾百年後優勝劣汰,精英人才帶領著智能科技統治地球。過去計算機行業的萎靡在現在看來只是利用的價值取向上出現了偏差,還需人類敢想敢做敢創新!人文主義的認識自己似乎進入智能時代也沒有了意義,而我們這一代人受劉峰上一輩家長的熏陶,還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起,再放眼世界!

4、@Lemon.

《未來簡史》

我記得兒時有個鄰居奶奶是基督教徒,她在我眼裡應該是屬於虔誠的那種。即使她體弱多病,基本上家務活和農活什麼都幹不了,去小教堂好像是唯一打發時間和生活的樂趣。

我跟著去過一次,是那片兒奉耶穌基督之命傳道授惑的「奉差」帶領的,地方不大,所以顯得人員很多。男的女的中年老年...

我不明白《舊約》和《新約》的區別有什麼不同,我也不明白那麼纖薄的紙張疊加而成的書籍里怎麼都是耶和華神的指示和預言,以及虔誠的信仰下那些受恩惠和賜福的人們他們讓人不明所以的行為方式。

每個人都在去懺悔自己的行為舉止思想意識,之後又有著本能的祈禱著神滿足他們的心理的訴求。

這是我長大以後對那個時代的人最懵懂的感受,它並不確切或許帶有偏見和未可知。

這也是我讀《未來簡史》關於人類信仰的宗教主義的第一感受。

這是一次關於發展、信仰、情感、自由、意志以及智未來發展的深切旅行。

我們與世界可能並沒有那麼確切的感同身受,歷史的遷移和變化、因落後和戰爭給我們帶來的貧窮、饑荒、死亡以及老人們口中傳說的可怕時代我們已經無法去回頭體驗,但是放眼現在和未來對於他們那一代人確實想也沒想到茫茫幾十年的歲月時光,竟然可以這麼神奇。

神預言的世界末日、諾亞方舟的救世傳奇、饑荒、瘟疫、傳染病,並沒有因為人的罪惡降臨到這個世界導致人類的毀滅或者救贖,奇蹟的發生不是因為神明或者意外驚喜,而是發展。

與其說我們失去了信仰,不如說我們轉化了信仰。

「快餐文化」匆忙而沒有節奏的生活風格,把所有的一切都催化反應了。所以很多人放下了城市生活,而深陷城市的人也會在忙碌里懷念從前慢,事實上懷念的並非從前慢,而是從前的那種能夠去細細品味和體會的過程,書中也提到過,想要真正的幸福快樂,人類該做的並非加速,而是放慢追求快感的腳步。

我們去關注生物的情感,揣度更多的除人類之外的生物的性情,想像著人類會因為什麼變數而被另外的生物或者數據而滅絕或取代。就像國度和民族之間的戰爭一樣,《小姨多鶴》裡面的抗日戰爭的勝利也讓另外一個所謂暴力的國度的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個人的意識和國家的信仰在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標杆,當然現在也有在戰爭中掙扎和被奴役的人民,被貧困落後生死有命的苦難,人和人之間都還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所謂的情感,對於討論各個生物間的情感共鳴就也並無意義,這或許已經不是某種道德意義上的存在,大概是生物之間弱肉強食最淋漓盡致的表現,不管是人類還是除人類以外的生物。

我們幻想著未來我們成為了所謂的神人,活的更長,容顏永駐,把我們生活的空間打造成智人腦海里美好幻景的模樣,不管是有神論、無神論、唯物主義還是人文主義,還是現在已經堪稱「智能時代」的「數據主義」所有的一切都是人類為其狀態下服務於他們的辯證法。

但是即使我們擁有了這一切,即使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後代被數據和演算法操控,但是任何形態下都需要制度規則。

我記得一年前我看過的一個以現代科技背景為主題構建的故事《黑鏡》,每一個故事情節都展現了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在真實和虛擬之間,人類成為了被高科技操控著的玩偶。

我們放縱著自己對對這個世界的便利訴求但是又禁慾著這種因智能而不得不的規則條件,不管人類在未來會不會被科技取代,人類受控於誰誰又受控於人類,只能交給未來,那個時候我們這一代也成為一個老人,也會在回憶里體驗和感受它,我們人類當下的真假是非幸福快樂痛苦糾結自鳴得意的成果收穫,也會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裡沉澱為沙。

5、@cyuxi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

繼《人類簡史》之後,赫拉利再次跳出歷史,以一個宏大的視野給我們大膽做出關於未來可能性發展的預測,他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新世界,在那裡,人類不再有掌控權。

分享兩點感受:一、關於時代性與故事的建構性。在這本書里,赫拉利再次強調人類通過建構賦予世界以意義,這既是智人超越其它物種的關鍵,同時也不可避免使人類的認知受制於時代文化中。這與後現代主義觀點一致,敘事心理療法認為,故事的敘說不止一種,我們應該不斷用一種故事替代另一種舊故事,從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和改變。從這個角度來說,作者認為,未來的發展也是不可預測的,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如果永遠停留在時代局限性中,也終將註定淹沒在世俗的洪流中,被新的力量所替代。這令我想起了之前看的《無問西東》,也讓我想起了前一本書《陸犯焉識》,每個時代的個體故事,從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世俗的強大與個體的抗爭,主流故事與支線故事不斷衝突與抗爭,什麼才是值得堅持的?孰真孰假?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所珍視的、堅信的不也逐漸在改變嗎?所以,我越來越覺得,想要不斷進步,不被時間淘汰,必須跳出歷史局限性,跳出建構的虛擬世界與意識形態,關注歷史、關注人類、關注發展...

二、關於智能與意識。生物是不是演算法?人類是不是真的有自由意志?人工智慧是否真的能超越人類?這些問題不斷縈繞在頭腦里,困惑與興奮並存。我很難想像如果我所思考的一切或情緒只是一系列的電化反應,那麼我們的命運是否從一開始就被「基因」編寫好的?那麼如何確定我們不是被更高緯度的生物所編寫的程序?想到這裡,個人傾向於認為這些問題依然停留在邏輯層面,而人類的意識與情感是超邏輯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思考面對我們的困境,訓練我們的思維,但生命的真實在於我們每時每刻的感受。曾經聽過一個老師關於「人工智慧是否超越人類」的講座,我比較認同。人類意識與智能關鍵的不同在於人類會犯錯,人類的意識是疊加態,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相對地,藝術存在於「復調藝術中」,人的奇妙在於他並存的「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而只要是被編寫好的程序,就一定會有預先的演算法。除非人工智慧放棄預先編程,超越人類就指日可待了。所以個人認為,最能實現超越的生物在於演算法和自然機制的結合,在於智能、意識、情感的三位一體。或許某一天,我們通過將人工智慧嵌入人的身體和大腦,實現半人半機器的時候,我們就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下一步的發展與方向了...

6、@這個字不是珏

第二本人類簡史&未來簡史

實在太巧了,前段時間剛剛看了《未來簡史》,平時都看文學類的比較多,很少看這類偏科學的,生怕太科學專業艱澀難懂,結果卻是幽默又可愛。就想著把前傳《人類簡史》也借來看看,就正好湊上了這次讀書活動。

總的來說,尤瓦爾赫拉利的這兩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帶有作者觀點,輕鬆讀懂甚至得到讀者喜愛的科學讀物。但個人在閱讀時很多時候並不把它當做正史來塑造自己的三觀,而是更多當做一本八卦閑書。。。裡面有比較明顯的時間線組成,人類簡史講的是如果從動物進化成現在的人,未來簡史講的是現在的人如何進化為神,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歷史文化心理學。。。諸多學科,觀點新穎明確,並且往往用身邊的簡單的例子以一種略帶幽默的方式呈現在你面前,讀某一段的心路歷程大概是剛讀「哈哈哈什麼鬼」——讀完「誒?好像是這樣子」——轉念一想「好像又不太對啊」。當然並不是說他的觀點無可取之處,很多也是世界上公認的,寫進教科書的概念,只是更淺顯易懂,比如國家、貨幣的概念,有些就比較瞎扯,比如「八卦理論」,人為什麼喜歡吃高熱量食物等等。我覺得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其去深究作者的觀點,不如說更重要的,是在樹立自己的觀點。從小我們都在統一的教科書中長大,接受的都是書上的「真理」,等我們長大成人,需要打破這種深值在腦中的「真理」,從而形成自己的三觀。

列舉一個《未來簡史》中提到的我比較感興趣並且較認同的概念,就是發現自己比較符合「人文主義」。平時會有一點唯心主義的傾向,比如以「自我」為中心來判斷一件事的價值,一件事很重要並不是它自身價值客觀存在很高,很多時候是「我」賦予它價值,一旦我轉變觀念,收回我賦予的價值,那這件事在我眼中就狗屁不是了。其中講到「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時列舉的健身的例子簡直不要太貼切,當時我正在經歷這樣的思想轉變簡直笑出豬叫。

7、@羊一隻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

羅振宇2017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隆重推出了這本《未來簡史》,而我買了一年現在才看上。

1、智人的成功建立在智人之間大規模通力合作之上,建立在大規模的共同想像之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實際上都是意義共同體,人類社會是其總和。

2、難以追趕的世界。每一種新的科技(生物科技)最早可能用於治療疾病彌補劣勢,但很快就用於幫助正常體進化。紅桃皇后理論「必須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但如果每個人都在努力奔跑,那麼跨越會變得越來越難。同時,技術作為核心要素,在跨越或拉大差距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宗教的目的在於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秩序,科學的目的在於通過研究得到力量。現代文化前所未有的追求力量,也感受到空前的存在性焦慮。謀求經濟增長取得了宗教性的地位。

4、知識=體驗×敏感性。我想到學習琴棋書畫或一門手藝其實就是在提高感受的精度,知識積累就在不斷追求更精細更精確更完美的過程里。在物質已經飽和的今天,對物質的需求會逐漸轉化為對精度的追求,美好生活不是吃飽穿暖而是更精細更準確更個人化。

5、未來將密織一張大數據之網,犯罪將變得更加困難,同時,人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固執狹隘,如今日頭條APP,你關注的才是頭條,新聞、購物等諸多信息更加精準投放,人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世界,是否會變得片面單一。

6、人工智慧和演算法的世界裡,我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呢?黑鏡里,男朋友去世了,演算法參考男友生前所有信息數據模擬一個真實又完美的男友,我們覺得恐懼,但有一天模擬男友連發脾氣和小瑕疵都能模擬了呢。人和人的羈絆變得更疏鬆了還是更緊密了呢?

啟發:未來人生里,勇於嘗試、多去體驗不同的生活,培養、打磨自己對事物的敏感度,對被動接受的知識和信息保持一點警覺,多嘗試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8、@洋咩

未來簡史

讀完,輕鬆不少。作者的腦洞,讓我佩服。從開始讀智人征服世界到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再到智人失去控制權。前面讀起來還比較輕鬆,到後面的提到的一切都是演算法,都讓我有點緊張。不知道科技會讓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普通的人最後真的會被升級的超人類淘汰嗎?

我感嘆人類的偉大,在短短几十年,我們成功遏制了饑荒,瘟疫和戰爭。再出現相關的問題,我們不在會說是大自然的原因或者是神降罪於人類,而是我們人類沒有做好相關的措施和準備,才導致問題的發生,我們可以控制自然的力量,所以我們才可以征服世界。

在感嘆的同時,我也在擔心,當無意識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時候,那我們的感知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可能會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權。書中提出一切都是演算法,生物演算法,電子演算法,現在出現的新興宗教,數據主義。這都是依賴於演算法。現在的我們也是信奉數據主義,從生活的點滴,都要信任科學,信任數據。我們要得一些結論,都是要有大量的數據作為依託。不知道未來的會有怎樣新的演算法,我們人類又會如何去進化發展。

嗯,我覺得我還是不要杞人憂天了,重要的是做好當下的事兒,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要不斷進步,不要被社會淘汰。以後在我老到走不動時,腦袋還清醒時,能有幸看到或者體驗到未來世界的發展。

9、@鵬飛

#未來簡史#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真的只是演算法嗎?智能真的比意識更有價值嗎?未來演算法智能真的會接管世界嗎?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讓也我對人類有一種深深的擔憂,但同時又慶幸有這樣的書籍這樣的作者,這是作者提出這樣的思考,讓我們所有人去思考,思考如何我們在加速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為我們的社會及人類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更好的處理與這些演算法人工智慧的關係,以便於能夠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人類自己葬送了自己。記得在在武俠小說里有一種武功鐵砂掌,其練就的過程就是在不斷自傷中成就自己的強大,然而細細結合人類簡史想來人類又何嘗不是,人類自大踏步向前進的過程中,卻也給自己積累了很多苦果,全球變暖、環境污染等等,我們覺得人類在掌控一切的同時卻在陷入深深的被控制之中,從過去的被土地所累、被工業文明所累,到未來的為數據人工智慧所累,我們的一切一切都將處於一種無影的控制之中,貌似可以玩弄一切於股掌之間,實則正被周邊一切所玩弄。在前不久,心血來潮,拾起了多日不用的運動手環,用它跟蹤每天的運動數據,用它檢測每晚的深度睡眠時間,然而一開始,發現自己突然刻意去關注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早早起來刻意看看多少深度睡眠時間,然後分析深度睡眠時間減少原因,慢慢的會發現其實本想用手環來記錄督促自己的運動健康狀況,最後卻有被它控制嫌疑,最終又於一周后捨棄。周邊的一切其實就像這運動手環,在使用它展示自己對周邊控制欲的同時,其實已經無意識陷入被控制之中。

10、@乘雲

《未來簡史》的延續了《人類簡史》的基本觀點,對人類、社會演進給予悲觀的批判和預言。智人到智神,在演算法這一概念的設定下,人類中的大多數將被數據流和人工智慧淹沒,而只留下長生且愉悅的精英階層,人類中的大多數將淪為現世動物般的存在(當然了人本就是動物)。越讀到後面,越覺得和《美麗新世界》描述的簡直一模一樣,所有的誕生和情緒都可以通過科技和藥物來達到,莎士米亞的故事成了笑話,同時也再沒有機會返回頭回到過去的世界。書中很多的觀點我很認同,比如戳破不能自圓其說的人類與動物的差別論,「意義」的塑造等。還有很多觀點讓我很震驚,比如「宗教」含義擴大至一切虛構而非實體的東西。雖然作者的觀點悲觀和客觀到殘忍,但其實我覺得作者同時又是悲憫眾生的,他也曾說:「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如果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數據,對歷史了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或許他的《未來簡史》正在改變未來也不一定。

從宗教、歸屬感和意義的構建切入,《第九個寡婦》里,王葡萄對門外的腿的樣子一再的變以及口號一茬又一茬的泰然、藏老人那麼多年的心理動機,都不再是一種個人特殊行為,而是一種必然,因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她自己構建起來的「意義」,她不可能背叛它。

11、@Candy

#未來簡史#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是偶然間看到一個學生有,於是借過來看了一點點,當時就被裡面對於伊拉克戰爭的解說吸引到,覺得作者的視角好特別,所以這次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這本。

看的過程很享受,經常停下來思考,做筆記,很多觀點以及分析問題的方式都很吸引人,比如從造物者的角度說明為什麼會有死亡、蓋一棟樓已經一次又一次的超過了預算為什麼還會不停地往裡投錢、美國人為什麼會選擇特朗普為總統等等。

關於未來的部分,看得我有點焦慮,也很擔心,雖然科技的發展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我仍然不希望未來由科技取代我們的存在,也許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吧,誰也無法左右,畢竟對於整個宇宙來講,人類多麼渺小。然後就想到了《三體》的第三部,關於未來人類的命運,很多部分幾乎不謀而合啊,於是就像當時讀《三體》一樣,更加焦慮了。

特別有感觸的地方是關於人文主義的分析,然後就想到了《小姨多鶴》,二孩兒在對多鶴的所作所為中表現的矛盾心理,當時覺得很擰巴,但又不知道怎麼表達,現在想想,大概就是自由主義與社會人文主義的衝突吧,又想滿足自我,又不想傷害他人,然而,終究只是普通人,還是選擇了「湊合」著過完這一生。

我不知道該怎麼看待智人到智神這件事,或許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通常會受限於當今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要以新的方式來思考或行動並非易事,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把視野放寬,體察到還有其他更多選項,畢竟沒有人真正知道未來到底會怎樣。

此刻,樓上的男中音還在繼續,樓下的姑娘(估計是姑娘)剛剛豎笛獨奏完一首《絨花》,又開始了一首《南海姑娘》,而我靜靜地敲打出這些文字,心中默默地想著: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只愛現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學五年級讀書計劃 的精彩文章:

「60天6本書」之NO.2人類簡史

TAG:大學五年級讀書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