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依然是科技與人性的思考

依然是科技與人性的思考

《黑鏡子》第四季

就像包包控見到新款的LV。《黑鏡子》就像是成人版、電影版的《多啦A夢》。同樣是展示科技的兩面性,對科技進行反思,本質卻又是揭露人性的種種醜陋與狹隘。

看多了《黑鏡子》會覺得基本上都是那些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虛擬技術,網路技術,生物技術;基本上都是那些問題,人類開始很享受科技的福利,然後……有一天「但是」來了!

這種思維,其實很中國,很傳統,很道家。

一、《卡李斯特號星艦》:虛擬人的革命

我相信大多數觀眾會在看劇的時候,心理位置產生三次轉換。

一開始,我們會站在「艦長」,也就是現實中被忽略的公司創始人羅伯特,一個天才的編碼技術猿的位置,感受這樣一個天才,受到的種種忽略,公司的錢基本被那個根本不懂技術的傢伙奪走,下屬也對他十分淡漠,連公司前台都要查他的門卡,但其實不是他的問題,因為門卡定期一換,而這次換剛好遇到周末。

然後,我們會站在被「艦長」囚禁的虛擬人角度,尤其是那個明明是羅伯特的粉絲,卻仍被抓進遊戲來的姑娘。因為擁有基因識別和上傳的技術,羅伯特只需要一點東西,比如合伙人兒子吃過的棒棒糖,然後就可以識別這孩子的基因,把完整的他上傳到遊戲里。並且當著他老爸的面,把他一次次地扔進宇宙虛空凍死。因為羅伯特的粉絲聽了同事的話,稍微收斂對羅伯特的親近,羅伯特就把一個虛擬的她上傳到遊戲里。

然後,在這個粉絲技術猿的帶領下,幾個虛擬人居然把自己從一個PC遊戲,上傳到網路,匯入到網路遊戲里去,獲得了自由。並且讓羅伯特的意識關在PC遊戲里,而且還是一艘壞了的飛船里。估計現實世界,羅伯特得變成植物人了。

的確,羅伯特不是什麼好人。但是說實在的,他更可憐,現實世界裡他受到欺負,只好在虛擬的世界裡當過壞人。現實中,他根本沒有做過任何違背法律的事(除非撿飲料、棒棒糖杯算的話)。其實他折磨的只是自己創造的虛擬人物,就像我們背地裡,用意識把上司老闆虐殺掉一樣。結果,他就成了可憐的囚徒了,被囚禁在一個虛擬世界裡,而且永遠走不出來。

說白了,故事講的就是虛擬人的革命。我們一直在大膽想像著AI對人類的顛覆,其實虛擬世界已經開始在剝奪我們的時間,我們的意志,我們的靈魂了。某一天,虛擬人革命,我們都變成植物人,這似乎才是未來更大的可能。

二、《方舟天使》:重溫「墨菲定律」

這一集故事,說白了就是把兒童手機功能放大。現在的家長好像對待自己的資產一樣,對待子女,像害怕資產縮水或者憑空消失那樣,希望多買幾份保險。何況主人公是個單親媽媽,還是個高齡媽媽。

偶然一次,孩子因為去追一條狗,短暫地消失在她的視野中。她就嚇壞了,於是給孩子植入了一個「方舟天使」的系統,只要孩子看到恐懼的,血腥的,悲慘的……種種不好的東西,就會模糊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像24小時監控器一樣,隨時監控女兒的一切所聽所見。

問題是幼年的好奇讓女兒了解了糟糕的東西(別的小姑娘看到同學傳播血腥色情的東西,會離開,可是她看不到,更想了解,就讓同學描述給自己聽);少年的叛逆讓女兒一早就嘗試禁果和毒品,還和販毒少年混在一起。母親只好採取了手段,悄悄讓女兒吃了避孕藥,還威脅女兒的男友離開。但是這一切卻換來了女兒的徹底反抗。女兒不僅破壞了母親的監控器,還用監控器狠狠地砸傷了母親,然後登上一輛長途貨車,離開了家鄉,通往不可知的未來。

說白了,這就是「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而墨菲定律,說白了就是「熟知人性」:人性的狹隘、怯懦、懶惰、放縱……決定了壞事情總是無法避免的,刻意避免反而只會催逼壞事情提前到來。

三、《鱷魚》:窮寇莫追

兵法有云:窮寇莫追。為什麼呢?因為會把窮寇逼迫成為怪物,即便能夠將怪物徹底消滅,自己也會損傷慘重,得不償失!

人性本來就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但是科技可以把人逼上不歸路。影片說白了,就是有一種記憶技術,只要是活人甚至活的動物,簡單一台記憶連接器,就可以從視頻上讀出所有的記憶。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到處都有監控攝像頭,每個人、每隻動物都是移動的監控攝像頭。

一對年輕人,喝著小酒,在無人的公路上飆車。然後撞死了人。開始我還以為又進入了《看不見的客人》的故事,幾乎忘記了這是《黑鏡子》。然後,年輕小夥子害怕自己被送進監獄,失去前途,所以就和女友將老人拋入海里,逃之夭夭。多年後,雖然分道揚鑣,但是女的成為了名人,有了幸福的家庭,甚至有了個漂亮又聰明的孩子。可是男的卻始終內疚,當他看到報紙報道「一直等待丈夫回來的妻子」,他知道他不只撞死了人,還毀滅了一個家庭,所以他想寫封信去道歉。這時候,輪到女的不願意「失去」了,因為她現在擁有的太多了。在嘗試製止舊男友時候,她甚至殺了他。因為一起交通事故調查,她為了掩蓋殺人的記憶,居然又殺了保險調查員,然後殺了保險調查員的丈夫,甚至保險調查員在嬰兒床上哭泣的孩子。因為這些人都有著關於自己的記憶。

就在女的殺完人,身心疲憊地趕赴兒子表演的現場時;警察在殘忍的殺人現場找到一隻寵物倉鼠!很快地警方的記憶小組還是會找到兇犯。

但是,我們知道,就因為人性那點「罪惡」,那點「自私」,被「記憶監控」逼迫成殺人狂魔。本來女主人公,並不需要承擔太多的罪責,大不了就是和男友喝酒,而男友駕車撞死人的連帶責任。

所以,科技手段高明,非常完美地保護著我們的利益,同時也會有一個問題:把一些普通人逼成怪物!

科技的兩面性,其實來自於人類本性難以改變,無法避免的「自利」與「恐懼」,而沒有這樣的基因,我們人類不可能流傳到今天。

四、《弔死DJ》:否定再否定,直到肯定的愛情

因為追求真愛,人類不僅遵照「社交網路」的安排,與其他人嘗試配對,還完全服從「社交網路」的規則,在時間內在特定地方同居。一對平凡的男女,他們在短暫的一小時里,感受到彼此的好,但是因為只有幾個小時的相聚,讓他們彼此難忘。然後他們就有了很多倉促、心不在焉的配對,直到有一天他們有遇到了彼此,本來他們經歷了很多試錯之後,應該明確對方就是真命天子,但是因為男的抑制不住,違背誓言,偷偷看了期限,所以期限居然從幾年驟降到一天。於是他們又分手了。就在他們都會按照「社交網路」的安排找到真命天子前,他們又得到一次跟之前配對過的對象再次約會的機會,他們選擇了彼此,並且決心反抗「社交網路」,不惜逃離整座城市。

對,然後他們從虛擬世界裡逃脫,變成了「一體」的靈魂。

現實世界裡,他們一見鍾情,他們一定會幸福下去,因為他們是彼此的真命天子。

看到這裡,我們才明確,其實原來的兩人,不過就是虛擬世界裡,是社交網路里的信息而已。當大家把自己完整的信息,不是我們現在填寫的興趣愛好之類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自己的「記憶」。然後在虛擬的世界裡,社交網路的系統對此進行了充分的「試錯」運算。最終,社交網路提交給我們的就是最好的答案。

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我們人生有限,我們無法認識更多的人,當然因為道德和法律,也讓我們不可能去嘗試各種配對,嘗試各種同居生活。而且現實世界裡,每個人需要找到的對象,不是得到最好,而是最合適的那個人。人類很難做到,但是容量夠大的計算中心,還有記憶轉換成虛擬信息,完全是可以實現的一種模擬計算。這種技術倒真值得期待。

和第一集一樣,電影都是換位思考,故意採用「虛擬人」的角色來講述故事,這種方法其實也是《黑客帝國》之類影片已經有的手法,但是還是經常能夠讓我們嚇一跳的。

五、《金屬頭》:前無鋪墊,後有升華

這一部應該是這一季最普通的故事了,完全就是老套的「怪物追殺」情節的恐懼片。而且追殺主人公的,說白了就是機器狼群,它們的本事除了強悍的機械身軀和四肢,能夠打開一切鎖頭的機器手,還有就是會突然爆發一種霰彈,而彈頭裡含有追蹤感應器,所以當遭遇它們時,要麼被殺死,即使不被殺死也很難逃離它「窮追不捨」。而且一隻機器狼倒下了,很快也會有其他傢伙趕來。所以,即便主人公一再和它鬥智斗勇,但最終還是著了道,挨了霰彈,在被機器狼群圍捕之前,選擇自殺。

主人公在稍有喘息的時候,就會用通訊器,聯繫她的親友,告訴他們自己有多愛他們。當然,影片就暗示了「另一個世界」的存在。應該肯定說這類影片還是契合人類原始的恐懼基因的(估計沒有這種「警惕」,我們人類也不可能到今天),也應該肯定這一集拍得也夠緊張,沒有給我們上廁所的時間。但是這樣的故事始終是缺乏創意的,如果整個故事就這樣,就沒有多大意思了,所以影片結尾拋出了一個怪異的懸念,主人公和夥伴們回到危險處境中,所妖尋求的所謂「替代品」,不過就是一些玩具熊!這樣就可以引出多中關於背後故事和主題的探討了。比如,這些家長為了給孩子們找玩具熊,深入險境;甚至原來這些機器狼群,就是作為寵物狗送給孩子們玩的,而現在家長們只能與之為敵,嘗試找一些安全的玩具作為「替代品」……當然這樣的解釋,才使得故事適合「黑鏡子」的核心主題。

六、《暗黑博物館》: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這一集講述的一人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問題。這一集的敘事手段老套,但是還是值得肯定。故事開頭讓我們以為只是藉助博物館主講述「移植技術」的故事,回頭我們才發現博物館主與參觀者也是一個「移植記憶」的故事。就像我們是別人故事的看客,其實我們自己也是故事的內容。

所以,電影其實講述了同一話題的三個故事,而且主題很一致:科技沒有好壞,人性卻很兇殘。

第一個故事是一個醫生,利用一套「感官連結」儀器,可以準確掌握病人的痛苦根源,對症下藥,及時解決問題。但是,長此以往,因為他習慣了感受痛苦,對各種痛苦「上癮」了,於是原來的成就和幸福,如今把他送上了不歸路:他不僅虐待女友,享受病人的痛苦,還自虐,最後竟然變成一個變態殺手。

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妻子車禍成為植物人。所以丈夫接受了「記憶移植」,將妻子的記憶移植到自己的腦子裡。看起來這樣對於家庭還是妻子都是最完美的結局。但是夫妻的爭吵現在就變成了腦內大作戰。丈夫不堪其擾,就從「暫時關閉妻子」到「長期關閉妻子」,一直到最後重新娶了別人,把妻子的記憶轉移到一隻布偶猴子身上,布偶猴子只能對孩子發出「我愛你」「抱抱我」兩種話語。而最終被長大的孩子所拋棄。

第三個故事是一個殺人犯(按照電影的表述應該還是無辜的)在判處死刑前,接受了博物館長(也是記憶移植研究的科學家,和兜售這一技術的商人)的建議,將他的記憶複製下來。然後博物館長就利用人類內在的「暴虐傾向」,讓大家對著一個虛擬人施加「電刑」,讓他死後還要遭受「生不如死的酷刑」。殺人犯的妻女抗議雖然使得博物館蕭條,但是卻無法制止博物館長肆無忌憚地追加電刑來換取更多的利潤。最終殺人犯的妻子自殺,而女兒則扮成一個參觀者,然後對館長下毒,殺死他,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的痛苦記憶永遠被記錄下來,變成自己的「車飾」。

其實,當記憶被移植出來,本人已經結束了,至於記憶本身,只是個虛擬的個體,即便虛擬的個體堅定地認為自己就是「本人」的「靈魂」。但是人類更多地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習慣於「靈魂存在,並且超脫於肉體」的意識,甚至困惑於主觀的認知還有「狹隘殘忍」的本性。所以,即便有這樣美好的科技,最終也會淪為可怕的噩夢。

當然,還要將第一個故事區分開來,「上癮」是人類進化出來的一種基因本能,也許好處就是讓人類堅持下來,完成目標;壞處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壞習慣也會逐漸擴大成傷害。18.1.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X學 的精彩文章:

TAG:電影X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