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鋒兵:清代黔靈山詩文中赤松法師形象略疏

楊鋒兵:清代黔靈山詩文中赤松法師形象略疏

清代黔靈山詩文中

赤松法師形象略疏

摘 要:

赤松法師是清代貴州著名佛教僧人,現存圍繞黔靈山的詩文創作中對其形象多有描述。概括而言這些詩文中的赤松法師是一位立志苦行的修道者,是遍參大德的求法者,是篳路藍縷的開山者,是講求方便的弘法者,同時也是一片婆心的教化者。

關鍵字:

黔靈山;詩文;赤松;形象

赤松是清代貴州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著名僧人,法名道領,別號黔靈,赤松為其字。明末崇禎七年(1634)出生,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圓寂。赤松法師一生尋師訪道,參禪見性,創建名藍巨剎,弘揚佛法,利濟群生,悲深願大,心堅行苦,深受當時海內佛教徒及社會人士的尊仰與欽敬。

從現存資料來看,圍繞黔靈山展開的詩文創作在清代較為興盛,遺留下來的關於黔靈山的詩文經統計約有二百餘篇,作者一百二十二人,作者身份主要包括入黔客籍文士,入黔官員,但主要以黔籍文人為主,此外還有佛門中的僧人,這些詩文當中有很多篇目論及赤松法師。本文以此為基礎,分析歸納其中對赤松法師的形象定位。

一、立志苦行的修道者

現存黔靈山詩文中展現的赤松首先是一位立志苦行的修道者。

赤松,俗姓韓,名景琦,祖籍浙江,「次遷楚長沙,後移蜀潼川」[1],在「蜀潼川東塔山青滕壩,歷有數世」[2],為當地名門望族,赤松即出生於此地,排行第五。後歷父喪,家道中落,由其母親和兄長「撫而教之」[3],曾入私塾學習儒學。七八歲時,過繼杜家。此時處於明末戰亂之際,蜀中干戈四起,百姓紛紛入黔避難,赤松亦跟隨杜氏夫婦「隨戎入黔」[4]。由於赤松早年喪父,繼為人子,隨即置身戰亂之中,顛沛流離,故而產生隱逸避世的思想,喜嗜佛學。

赤松年及十五,家中欲為其定婚,他執意不從,決心出家以探求人生的究竟。當時親友勸其勿入佛門,赤松答道:「凡夫不修,佛聖何來?……每思浮世轉眼成空,做到臨時,了歸於何所?惟佛有不生不滅之理,人人可為,誓必修行討個分曉。」[5]於是他立志齋戒,入山修行。

當地袁姓人家之子聽聞此事,便與赤松同到息烽南望山結茅,修行苦行。將近百日,袁氏子無法忍受清修之苦,不辭而別,然赤松不改前志,獨自進入深山之中,修習苦行,直至「骨瘦如柴,形象醜態」[6]。隨後杜家父兄隨袁氏子找到赤松,強勸其回家。到家之後又強令其破齋茹葷,但他仍然「苦身徒步,單罐煨食」[7]。杜氏夫婦無奈,只得聽其自便。

二、遍參大德的求法者

佛教講究參訪大德,以獲得印可,能得名師指點提撕,是佛教修行獲證的重要途徑。赤松法師遍參名師,最終獲得印可,他是遍參大德的求法者。

赤松首先參禮密雲大師的弟子靈藥和尚。靈藥問其為何修道,赤松答道:「和尚言年幼修持什麼,弟子實為生死事大,齋戒多年,若不開導,何以行持?」[8]靈藥因其誠心,開導他說:「既為生死,將萬緣放下,參個萬法歸一,勿重二念,行到水清月明處,看一歸何處?」[9]隨後為赤松披剃,取名道領,自此赤松正式成為佛門弟子。

同時在靈藥的指引下赤松拜白雲山西識和尚為師。此後赤鬆緊緊圍繞「萬法歸一」的話頭時時參悟,「每夜半之中,昏沉大重,站立不住,將身系索梁枋上吊著,以遣昏散。白日恐人打攪,令知己將門倒鎖,至晚上才食。食畢入房上香危坐,眾人讒忌,總不理論。如期三月有餘,工夫稍見純熟。……及至百餘(日)後,工夫凝成一片,盪搖不散,總是一個話頭現前,將天地萬物、寂靜悄然,俱收在一處。至一日晚上,單(獨)危坐,恍然入定(自此方知去向真詮),一段真風歷歷明明,不出不入,自在快樂。……自此如御了千斤重擔,始覺得身心快暢,做事有主,一切經書遇閱,心盡瞭然。」[10]經歷一番艱苦磨練,赤松終於悟道。

赤松悟道之後常以「悟道容易守道難,守道容易了道難」自勵,到平越(今福泉)參拜燕居和尚,又至募役司(今關嶺、紫雲一帶)紫竹寺參訪印文禪師,得到大德時時提撕,慧業日進。

隨後赤松於北上入蜀途中在遵義參禮敏樹和尚。敏樹為「雙桂」法系開山祖師破山禪師的門人,為臨濟宗第三十二代法嗣,赤松得以印證,成為敏樹得法弟子,繼其衣缽,成為臨濟宗第三十三世法嗣。離別之際,敏樹囑咐:「老僧見汝遠大之器,此去深隱,不可輕舉妄動,隱深緣熟,自有龍天推出,莫強為也。」[11]敏樹和尚以「遠大之器」推崇赤松法師,並告誡他隨緣而動。

三、篳路藍縷的開山者

史料記載,三百多年前的黔靈山,原稱「大羅木嶺」,其間茂林修竹,氣象萬千,人跡罕至。赤松和尚行腳至此,見群峰擁翠,萬木參天,一徑通幽,回巒四齣,別具縹緲玄象之趣,而在層岩疊嶂之中,有一片開闊之處,周圍之山恰似鼎之三足,此開闊地正位於鼎足之間。赤松詳堪此地,見眾峰環列,形如綻開蓮瓣;嵐氣飄浮,天辟別一洞天;恰似飛來靈山,為欠寶剎一幢,是理想的選佛之場,因此決心在此駐錫,創建寺院,時維康熙十一年(1672)春。恰逢此地為佛教信士苗民羅妙德的祖地,他見赤松乃得道高僧,便施捨其地予赤松和尚作道場。

赤松禪學修養深厚,佛學造詣精湛,當時已經聞名於黔中,而且他又與地方上層官員深相結納,故而在創建弘福寺的過程中,得到了地方官員和僧俗信眾的大力支持。時任貴州巡撫的曹申吉見赤松和尚乃法門龍象,率先捐資助建,並於一日在晤談間問及此山名稱,赤松答曰:「大羅木嶺」。曹申吉以為山名太俗,宜另賦新名。赤松答曰:

「老衲觀此山外崢嶸而內秀慧,氣象萬千,境界靈奇,山後有聖泉,晝夜盈虛百度,毫釐不爽,此黔中萬山靈奇所鍾,擬名之以『黔靈』。」[12]

於是黔靈山之名從此確定。在曹申吉的倡導下,其僚屬趙景福、王國柱等人也紛紛解囊,遂建成大佛殿五間,左右廂房十楹。隨後不久即準備籌建觀音殿,此工程剛剛開始進行之時,吳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作亂,而曹申吉本人亦被吳三桂處死,建造工程被迫中斷,吳三桂叛亂平定後,在曹申吉夫人魏氏和趙景福的資助下,建成觀音殿五間。隨後地方官員諸如雲貴總督蔡毓榮、貴州巡撫楊雍建、貴州提督侯襲爵、正黃旗都統翁薩賴、貴州市政使蔣寅、按察使李之粹等相繼捐資,建成了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山門殿和一批附屬房舍。至此,歷時十八年而初具規模的黔靈山弘福巨剎最終落成。時任貴州學政的趙景福在寺院山門題額「黔靈山」,因為赤松和尚首名其山曰黔靈,取「黔中萬山靈奇所鍾」之意;寺名弘福,彰「弘佛大願,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旨。

黔靈山弘福寺經過赤松和尚的創立和三十多年的培修擴建,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才得以完成。憶及創寺經過,赤松說:

「欣逢施主之發心,疊感宰官之樂助,初營大殿,繼建經樓,香積僧寮,次第畢舉,更為置田供眾,鑄像請經,引水鑿池,栽松造塔。三十年來,荒煙寒雨之墟,化為清凈莊嚴之域。」[13]

當然黔靈山弘福寺的開創,雖有檀越之信施,亦賴赤松大師精誠之所感。赤松和尚「三十年來,同眾甘苦,脅不至席,方成巨剎」。[14]

赤松法師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後來之人沒有忘記。梅溪在其詩《壽赤松和尚》中寫道:「辟得黔靈逼太空,層山曲水盡依從。弧懸此日花飛雨,憑座當軒繞象龍。」[15]梅溪寫詩為赤松法師祝壽,首先讚歎其開闢黔靈山的不朽之功,說他生日之時天雨飛花,龍象環繞,是佛門中難得的人才。

周起渭在《黔靈山志》序中先述黔靈山勝景,同時闡明黔靈山之出名皆因赤松法師創建之功。

「況國於黔,才三百年耳,其靈境之湮滅不彰者,可勝數耶?始者,密雲禪師卓錫天童,中興臨濟宗旨,後憨山、紫柏大演法教,由吳越而海南,而楚蜀,遂遍行天下。今黔靈山赤松禪師,密公三世法派也。始來黔,厭城市之喧闐,思得空山縛茂習靜,始望城西山之顛而異之,乃闢為禪堂。其山岡巒四合,自外睇之無所得,乃登陟至頂,而後千奇萬變,刻畫呈露。自師居山,士大夫日從之游,後先增飾,今則林木日以茂,遊人日以眾,丹檐疊嶂,日增而奇麗;飛樓涌殿,遍壓山椒矣。」[16]

作者列舉諸例意在說明佳山水之出名皆因名人而揚名大江南北,就像雁盪山因為謝靈運,鈷鉧潭西澗因為柳宗元,同樣黔靈山因為赤松法師的創建而出名。黔靈山能有此日景緻,全賴赤松法師及諸護法居士之功。

赤松法師開創黔靈山使黔中佛法大興,並使黔靈山聲名鵲起。

「茲山也,自師未居山前,黔人無知黔靈者;自師居山,而黔靈遂為黔山之冠,是師為謝康樂、柳柳州也。他日以師為西南宗教之祖可也。」[17]

自從赤松法師開山建道場以後,黔靈山一躍而成為「黔山之冠」,法師亦成為西南貴州佛教之祖師。

四、講求方便的弘法者

赤松在敏樹和尚處得法,成為臨濟第三十三世法嗣,他以臨濟宗風接引學人,同時講求方便法門,是講求方便的弘法者。臨濟宗風在接引學人的過程中素以峻烈著稱,此種宗風被稱為「臨濟喝」,和著名的「德山棒」齊名。

「臨濟宗風,全機大用,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星馳電掣,負衝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掃除情見,迥脫廉纖。以無位真人為宗,或棒或喝,或豎拂明之。」 [18]

作為臨濟傳人的赤松禪師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宗風。

「這個和尚,盡有力量踢翻大地乾坤,單傳正法眼藏,有縱有擒,有收有放,任是金剛漢子也與他三十拄杖。」[19]

赤松和尚駐錫弘福寺,亦是用此等方法接引學人,弘揚佛法,使參學者直下了悟。同時赤松法師多以參學者根基以方便法門提撕後學。

「生平篤實厚重,故其說法,亦多切實務本之論,聞者隨其根力各有所得,譬如盂之水方圓亦爽,春之雨高下俱沾也。」[20]

民國高僧了塵和尚亦在詩歌《題赤松祖師遺像》中評價了赤松法師弘法中的特點,他在詩中寫道:

「庭前梅樹綠參差,正是吾師說法時。謦欬不留筌網在,傳心未許語言窺。金瓶擊碎飛無雀,寶鑒虛懸圖有龜。一宿永嘉成借借,來參玉版現鬚眉。」[21]

詩歌起首以庭前梅花來寫,即有實指,同時化用趙州禪師「庭前柏樹子」的公案,意在要學人去體悟眼前的活生生的存在,截斷學人從別的途徑尋覓佛法的思路。隨後兩句「謦欬不留筌網在,傳心未許語言窺」,是在指赤松法師在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間接引學人。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強調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禪宗所追求的是「一路所問,千聖不傳」的第一義,這種義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的。語言文字只是作為所顯義理的媒介,真正的義理是不可以語言文字來用表達的。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著。

赤松法師聚徒說法,殫精竭思,培養弟子,不遺餘力,在黔靈山培養了一批在西南佛教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臨濟禪宗弟子,如大拙凈霞、雲石明源、覺賢和尚、靈鶴唯億等後來均成龍象之才。

赤松法師講求方便的弘法方式亦被後世繼承。《黔靈山志·凡例》云:

「諸方開堂,有法可說;黔靈開堂,無法可說。既無可說,則著衣吃飯,本自圓成,運水搬柴,了無掛礙,又奚事棒喝交馳為?要之,隨方接引。」[22]

五、一片婆心的教化者

赤松法師在貴州傳教,「緣契天人,化行僧俗,」[23]把儒家的忠孝觀念以佛法的名義出現,並附之以佛教因果報應的理論,「是以宰官僧俗,信從者眾,而遇合者多。」[24]出現上至當地官員,下至一般普通百姓,「罔不傾心,皆知合掌」[25]的局面。

清代巡撫貴州的於准,在康熙十四年為赤松大師鑒定《黔靈山志》,並作序文。文章意在表明黔靈山為赤松法師開創,其目的在於教化黔中。

「黔於古為鬼方,以其椎髻侏儒,不通語言(人也而鬼矣),迨其後雖通於庄蹻,鑿於唐蒙,相沿迄今,亦不過羈縻之而已。(然雖馴而易動,獷悍而嗜殺)其性然也。夫人性本善,習則遠也。雖有凶頑,莫不各具覺性。佛者,先覺者也,以覺遇覺,自親切而易化。是故臨以刀鋸鼎鑊而不動念者,曉以佛法,未嘗不改容起敬。則如胎卵濕化,各念佛性,此之謂也,而況於耳目口鼻、身體髮膚(儼然而人者乎!)」[26]

儘管人性本善,但貴州屬於邊鄙之地,中原文明對其影響甚少,受外界環境的熏習,以致人們的行為舉止各異。儘管如此,人的本心本性並沒有泯滅。佛陀是先覺至人,其萬千法門盡為教化之法。

「釋祖具大慈大悲心,行大慈大悲法,智慧光明,普遍一切,顧感之者輒化。赤鬆了悟上乘,明通圓徹,如秋潭之月,如春海之雲,乃體佛祖之意,欲行化黔靈。使吹笙跳月之輩,望金容而生歡喜心,聽梵音而思離垢想,變兇悍而為禮義,易殺戮而為仁讓,此則赤松志也,此則赤松辟黔靈意也。豈僅卜因緣勝地、暮鼓晨鐘而戔為祝聖法門乎哉!一片婆心,半生精力,盡在此山,宜其志之以為傳燈也。」[27]

赤松法師對佛教義理知之甚深,並能夠做到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他篳路藍縷開創黔靈山,真正的用意就是「欲行化黔靈」, 教化大眾,讓佛法廣被眾生,而赤松法師為此付出了半生精力,可謂「一片婆心,半生精力,盡在此山」。

觀乎此,清代圍繞黔靈山所創作的詩文作品,其中將赤松法師的形象描繪為立志苦行的修道者,遍參大德的求法者,篳路藍縷的開山者,講求方便的弘法者以及一片婆心的教化者。

選自《揚葩振藻集》

註:

[1]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5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王路平等著:《黔中禪林——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第21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

[3]王路平等著:《黔中禪林——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第22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

[4]王路平等著:《黔中禪林——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第22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

[5]王路平等著:《黔中禪林——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第22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

[6]王路平等著:《黔中禪林——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第22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

[7]王路平等著:《黔中禪林——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第22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

[8]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5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9]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6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10]王路平等著:《黔中禪林——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第23—24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

[11]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7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12]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57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13]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132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14]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57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15]王路平等著:《黔中禪林——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第115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

[16]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18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17]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19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18]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第37頁,中華書局2001年版。

[19]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3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0]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22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1]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25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2]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5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3]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23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4]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48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5]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67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6]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9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27]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等編:《黔靈山志》,第9-10頁,黔新彩出(九六)內圖資准字第零四三號。

新書推薦

曹勝高教授

主編

正本清源 誠心之作

給孩子一個充實快樂的童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艮山雜誌 的精彩文章:

劉飛濱:袁宏道佛教思想之檢討

TAG:艮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