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壺的鑒別與收藏(下)

老壺的鑒別與收藏(下)

-2018.01.20-

我們在前面說過,紫砂手藝的傳承,是徒弟從臨摹經典作品和老師的作品入手的,一些款式,世代相傳,就成為傳統壺樣,幾乎每個從藝人員誰願意仿就仿,從而形成了一件傳器有多人製作仿製併流傳的現象。上世紀初期,仿造陳鳴遠、楊彭年、陳曼生等人的作品較多,並請擅長仿刻印章的人複製印記,這些作品,流到香港和海外的較多。有些造假者技藝低下,對被仿冒的名家又缺乏研究,這類假貨不難識別,但有些技藝高強而尚未成名的高手,他們熟悉、掌握某些名家的特點,進行「高仿」,就比較容易迷惑人。

茶壺的樣式也可作為斷代、鑒定的某種依據。如創新樣式,只有後輩的作者才能仿造:早於原創者的作品,無疑是不真實的。

例:以松、竹、梅入壺的作品,在明代幾乎不可能;

而魚化龍壺是邵大亨首創,大亨以前的作者就不可能有這種式樣的茶壺。

>>>>

從泥色判斷

紫砂泥無真假之分,只有好壞之別。

陶土原礦分布層面,一般分架頭泥、烏泥(屬高溫耐火的泥)、夾泥(做大缸用的泥)、中槽泥(屬普通紫砂泥)、段泥(本山綠泥)和底槽泥(又稱底槽青,屬最好的紫砂泥)等層次。蘊藏在下面的底槽泥最好,燒成呈色更豐富,俗稱「水色好」。

天青泥(歷史上公認為最好的秒泥)據說出在丁山「大水潭」宕口內,因挖到了地下水現已成為一水源,故以後就沒有這種泥色了。天青泥的歷史作品,只見諸場氏、邵大享的作品,一般作者的茶壺上沒有這種泥,現在一些人炒作天青泥,恐怕是他們從沒有見到過這種泥燒成的色彩效果。中槽泥製成的作品燒成後偏紅色,段泥燒成後為淺黃色,上海人稱「奶油黃」,前人在本山綠泥中添加紫泥,中槽泥加本山綠泥,燒成呈黃紅色的橙色,底槽泥添加本山綠泥,燒呈古銅色,後人又在製作的泥中加氧化劑,呈色就多種多樣了。

>>>>

從包漿判斷

紫砂泥是「雙重氣孔」結構,燒到恰當的溫度,表面就有一種和潤的光澤,俗稱「水色」。使用日久,茶汁滲透壺壁氣孔中,使壺色逐漸變深,加上茶湯、茶油的作用,使壺在表面形成一層亞光,人稱「包漿」,這種自然形成的包漿是很難清除的,因此,真正的古舊老壺都會有這樣樣的外觀,而人造的包漿只要用手指甲剔括或用開水清洗是很容易脫落的。

>>>>

壺中的茶銹

自然形成的,乾燥情況下壺內壁有層薄薄的不均勻的吸附層,呈灰白和黃褐色,沸水泡入壺中後傾倒出來的是淡茶水,有茶色、茶香;

人造的茶銹,往往是壺內壁滿布黑色。做假老壺的辦法之一就是養出茶銹來,造假者把新壺通過「茶老頭」天天泡,好似專職養壺,以此養出茶銹來,故提醒收藏者也要當心。

制陶人的聲名越大,買者越要小心,要看壺的顏色,看器物的造型和手工,另外還要看裡面有幾個孔。

民國以前的壺多數是1個孔的,後來變成多孔,用來隔茶。20世紀70年代效法日本茶器的孔,像半個高爾夫球一樣。這種方法只可以用於普通中型和大型茶壺,小壺永遠只有一個孔,高身茶壺就會有比較多的孔。

1958年至1959年「大躍進」期間,領導的口號是「一步登天上大學,三天學會高級工藝品」,十四五歲小兒童多來學徒,一下子收了上千人,工場泥凳三班制,天天「擺擂比武」。產量迅速擴大但質量卻直線下降。老藝人出樣的「雙線竹鼓壺」、「牡丹壺」、「蛤蟆蓮蓬壺」等,經徒工大量仿製(可以以高產值統計出「放衛星」的經濟效果),成質次價高的「劣質高檔工藝品」,這些表面加工粗糙,只有大概的器形輪廓,後來這些壺有相當一部分流入社會,在地攤上、廟會上被充作古董出售,收藏者應注意。

有些商品老壺因年代久遠,保存不夠完好而出現殘次現象,對這樣的茶壺,一般來說,不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次品壺,就沒有什麼收藏意義。

我們在與收藏愛好者的接觸中發現,他們常常收到名頭低於以上檔次,或被歷史遺忘、忽視的一些陶工所作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同樣具有收藏價值與欣賞意義。

在此順便講一下,市場上賣壺的人中有以敲茶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紫砂泥的,這是個騙人的做法,我們以前在檢驗普通商品紫砂壺時,以蓋敲身是從聲音中聽辨正品是否有開裂的毛病,梵谷檔的壺從來沒有人敢以蓋敲身,這不是檢驗紫砂泥真偽的方法,更有甚者,在無錫旅遊區,有人把紫砂器往地上丟,以開裂與否來辨別是否正宗紫砂泥,真是荒唐。

文/小茶匠

配圖/小茶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科書生活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紫砂裝飾——第三講泥繪、堆塑、貼花、印板

TAG:一科書生活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