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宣太后、秦昭襄王、魏冉共治時代之風雲際會(中)1

秦宣太后、秦昭襄王、魏冉共治時代之風雲際會(中)1

在經過秦宣太后、秦昭襄王、魏冉共治時代前期的波動與慌亂之後,秦國政治局勢逐步穩定,此模式進入平衡穩定發展階段,本文將此階段稱為「共治時代之中期」,時間跨度大約從前299年至前270年。

此段時期,尤其是前295年魏冉擔任國相之後,秦國的政治權力分配:秦宣太后幕後掌控大局,魏冉主管具體軍政要務,秦昭襄王擔任名義國家元首。三黨並立、和平共處的局面基本確立,穩定是這段時期的主基調!

在對外軍事擴張方面上,大致分為三條線:

一是攻魏、韓,秦國陸續佔據魏國的河東地、軹地、新垣、曲陽、安邑、北宅、溫邑、南陽等,以及佔據韓國的宛城、武遂等。韓、魏兩國大片領土被秦軍蠶食,秦國在三晉的核心區域建立起了國中之國;

二是攻楚,秦軍攻下楚國都城郢,楚國放棄大片祖居舊地,被迫東遷。

三是秦國對趙國以戰求和。

這段時期,秦國在對外征伐上取得輝煌的成績,本文重點就此事展開詳細的敘述與分析,在時間上以六國伐齊為中點,劃分為兩段。

一、名將白起橫空出世,羸弱韓魏苦難迭起

前文《秦楚恩仇之楚懷王客死異鄉》認為秦國扣押楚懷王致其客死異鄉是一步壞棋,因為惡果馬上顯現: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同年,齊、韓、魏、趙、宋以此為借口,共同出兵攻打秦國,五國聯軍至鹽氏(山西運城)見圖1而回。秦國歸還武遂見圖1與韓國、歸還封陵見圖1與魏國,以求和解。

次年(前295年),秦國國尉司馬錯攻擊魏國襄城見圖1。

前294年,秦軍在解(山西省運城市臨猗)見圖1擊敗魏國。

圖一

這幾次戰役說明什麼呢?首先說秦國攻打魏國襄城一事,表面上看秦國氣勢洶洶,其實不然,當初(前301年),四國(秦、齊、韓、魏)伐楚時,秦國從楚國手中奪取了襄城,可現在又說「攻打魏國襄城」,這就說明此時襄城已經被魏國奪取,再加上秦國歸還武遂、封陵,這次五國合縱導致秦國在之前取得的勝利果實丟失很多。再看解的地理位置,它位於鹽氏西部,靠近秦國本土,這說明秦軍的戰線在不斷回撤。

概括來說,五國合縱抗秦致使秦國丟失武遂、封陵、襄城,並使秦軍退回靠近秦國本土一側,如果情況繼續惡化,那秦軍就要退回函谷關以西了,此時秦國的形勢並不樂觀。

但是,由於一個人的出現,秦國不利的局面出現轉折,前293年,秦軍與韓、魏聯軍在洛陽附近的伊闕展開一場大戰,秦國名將白起橫空出世,大敗韓、魏聯軍,並且殺敵二十四萬,這一戰是秦國扭轉戰局的關健一役。

秦國在這次戰役中取得大勝,白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在伊闕戰役中,白起先以少量兵力鉗制敵方主力,集中己方主力猛攻敵方弱旅,造成韓魏聯軍既迷茫又慌亂,眼見自己隊伍損失卻搞不清敵方主力在哪,趁此時機,白起再分出部分主力迂迴到對方主力側翼,前後夾擊韓魏聯軍,史書記載白起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雖然會有誇張成分,但韓、魏兩國主力肯定損失巨大。此戰,白起將戰爭謀略運用的爐火純青,聲東擊西、集中優勢兵力殲敵,迂迴包抄等,展示什麼叫天才的軍事家。

前面說過,對秦國而而言,其在對外征伐中有幾次具有戰略決定意義的戰役,前兩次分別是前340年衛殃主導的秦、魏河西之戰和前307年甘茂指揮的秦、韓宜陽大戰,此戰就是第三次具有戰略決定意義的戰役。伊闕大戰之後,東方諸侯合縱戰略對秦國的抑制作用已經很有限了,秦軍在此取得不僅是一次巨大的軍事戰役勝利,更重要的是秦國展示出來的實力和自信已經遠遠超過東方列國,從此以後,秦軍擴張的步伐沒有停歇,只是進攻節奏的快慢時有變化而已。白起一戰成名,但卻並沒有曇花一現,在隨後的幾十年里,他為秦國取得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他對戰爭的理解和運用登峰造極,戰國時期名將輩出,本文認為只有兩個,一個是白起,另一個是其他人。

前291年,秦國攻佔韓國宛城(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以前是楚國領土)見圖2。

秦國佔據宛城為後來大舉進攻楚國郢都打下基礎。

前290年,魏國獻四百里河東地見圖3、韓國獻二百里武遂地見圖3給秦國。

前289年,秦國派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馬錯攻魏,抵達軹地(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見圖3。

前287年,秦國奪取魏國新垣、曲陽(河南濟源西北)見圖3。

前286年,秦國在夏山打敗韓國軍隊。

前286年,秦國派司馬錯攻擊魏國河內見圖3,魏國獻出安邑(山西運城夏縣)見圖3求和。

根據圖3所示,經過上述幾次戰役,秦國已經將河東、武遂、曲陽、軹地盡入囊中且連成一片,魏國基本放棄其在西部故地的勢力範圍。曲陽、軹地位於韓、魏東部邊界,與洛陽隔黃河而望,韓國黃河以北的領土(上黨)也面臨被秦軍分割的危險。

秦軍得到安邑後,為何將城內居民趕回魏國呢?在前314年,秦國攻佔魏國曲沃城時,就將城內居民趕回魏國,秦國人這樣做,出於什麼目的呢?要知道,以前諸侯之間爭奪的資源不僅有土地,還有人口。如今,秦國為何不要人口,趕走原居民呢?這應該還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有關,土地是支持戰爭的能源,必須要有大量新土地加入分配,擴張才能維繫。趕走原居民,有利於秦軍將士依據戰功進行土地分配。如果保留原居民,那麼必須要處理好新舊居民的關係,所以,趕走原居民,雖然簡單粗暴,但效果明顯,可以說是秦國特色的土地改革。

圖二

圖三

二、齊魯大地烽煙起,秦趙雙雄鼓樂息

在前面的《齊燕大戰系列篇》中,已經詳細介紹了從前286年至前279年東部發生的一場大混戰:先是齊滅宋,接著燕國樂毅聯合六國痛扁齊國,之後齊國田單絕地反擊又趕走了燕軍。此段時間,諸侯各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裡,原本頻繁而激烈的秦與楚、韓、魏之間的戰亂此時卻平靜了許多。不過,在此段時間,秦、趙兩國之間卻發生了幾次糾葛:

前282年,秦國便奪取趙國兩座城;

前281年,秦國奪取趙國石城(河南安陽林州)見圖4;

前280年,秦將白起殺死趙軍二萬人,奪取代地光狼城(山西晉城市高平)見圖4。

前279年,秦趙澠池見圖4會見。

圖四

上述事件還是很值得玩味!《史記 趙世家》說「(前281年)...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取兩城」,似乎是因為趙國不參與伐齊,所以秦國攻打趙國。可是,前283年,樂毅已經率領燕軍獨自佔領並有效控制了齊國全境(除即墨和莒城),不存在繼續伐齊的問題,那秦國憑什麼以此理由討伐趙國?所以,要麼《趙世家》的記載有問題,要麼另有隱情,隱情是什麼?本文認為:隱情就是秦國約趙國一起討伐的不是齊國,而是討伐已經佔領齊國的燕國。當初,樂毅與諸侯達成交易:燕國不參與分配齊國佔據宋國的那部分土地,而享有獨自進攻齊國的全部收益權。諸侯們認為齊國做為一個強國,不會輕易就範,所以同意了。可沒想到齊湣王如此不堪一擊,樂毅居然迅速佔領齊國全境,秦國雖然不希望齊國在東方做大,但更不願意看到另外一個還不是盟友的諸侯做強,所以,想逼迫趙國進攻燕國。不過,趙、燕之間的友誼還是源遠流長的,而且燕昭王與趙國統治階層之間的私人關係也很密切,趙國並不願意配合秦國的行動。到了前279年,局勢出現變化,燕昭王去世,燕國內部矛盾激化,齊國田單反攻,燕軍退出齊國。同年,秦趙兩國元首在澠池會面,此時已經不存在燕國做大的問題,因此秦趙達成和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的精彩文章: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廉頗藺相如之評述

TAG: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