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紐約》雜誌50歲,小野洋子等大牌藝術家做了哪些準備?

《紐約》雜誌50歲,小野洋子等大牌藝術家做了哪些準備?

Mel Bochner,《我的紐約藝術家封面:Mel Bochner》。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York Media

2018年4月正值美國雜誌《紐約》創刊50周年之際,這家雜誌邀請了曾為雜誌設計過封面的藝術家,並為他們策划了一場公共藝術展。首批入選的這八位藝術家是:觀念藝術家Mel Bochner、藝術家兼詩人約翰·吉奧諾(John Giorno)、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攝影藝術家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紐約攝影師兼畫家Marilyn Minter、行為藝術家小野洋子、藝術家Rob Pruitt和漢克·威利斯·托馬斯(Hank Willis Thomas)。目前他們設計的封面張貼在紐約25個空間,其餘藝術家的作品將從現在到今年十月在紐約的大街小巷陸續展出。

在紐約大街小巷張貼的《紐約》雜誌封面。圖片:致謝《紐約》雜誌網站

《紐約》雜誌商業和戰略編輯部編輯David Haskell通過郵件表示:

「我們與藝術家就雜誌封面的合作已經很長時間了,這些藝術家創造了一些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論是芭芭拉·克魯格、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還是KAWS。當談到我們雜誌周年紀念和每位藝術家自己的「我的紐約」主題時,如果50位藝術家用《紐約》雜誌的封面描繪出他們眼中紐約城市風貌,我們就會無比地激動。」

克魯格寫給artnet新聞時說道,

「我記得(這本雜誌的)剛推出的時候,它似乎瞬間捕捉到了雜誌(曾經為《紐約先驅論壇報》的副刊)在更名後,紐約城市的鬥志與複雜性。如今,雜誌依舊秉承著尖銳、大膽的新聞視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和具有令人期待的視覺效果。這座城市正在以令人敬佩和殘酷的方式變化著:魅惑的喜悅、變化無常的風格、多層次的文化氛圍、同情與蔑視、自私脆弱的經濟環境,還有激進主義者振奮人心的鼓動。在半個世紀過後,《紐約》雜誌繼續以令人信服的嚴謹度、犀利幽默的態度、美味可口的(菜肴推薦)和無情的審視『捕捉』紐約城市的點點滴滴。」

藝術家托馬斯對artnet新聞表示:「這很酷啊。」2008年8月,為當時總統候選人奧巴馬設計形象後,這是他第二次為雜誌繪製封面。

芭芭拉·克魯格為《紐約》雜誌設計的封面。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York Media

莫瑞吉奧·卡特蘭、Kerry James Marshall、Rirkrit Tiravanija、Will Cotton和Nina Chanel Abney等都是候選藝術家,該雜誌讓其他參與藝術家感到驚訝。

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三幅封面圖中的一幅用稀疏的線條描繪出:一位正盯著手機的人,這幅封面將在今年十月首次亮相。這位90歲高齡的老藝術家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在紐約著名的庫伯聯盟學院(Cooper Union)就讀藝術專業,他利用每日通勤的點滴時間進行藝術創作,將地鐵車廂變成了他的藝術工作室。

他表示:「我急迫地想學習如何畫得更快。我開始在地鐵車廂、午餐時、酒吧、爵士樂吧畫畫,總是在很晚才約完會,回到家。」在紐約泰勒畫廊(Timothy Taylor)展覽其作品之後,他開始重新審視周年紀念封面的創作。

所有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家們為《紐約》雜誌量身打造的作品,首批作品中的部分作品夾雜著一些文字分量較重的圖像作品。

漢克·威利斯·托馬斯,《我的紐約藝術家封面:漢克·威利斯·托馬斯》。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York Media

小野洋子用極簡的方式表達出的作品幾乎就是一頁白紙,」紐約」標誌褪變成灰色的字,畫面中間位置上印有一行小字「悄悄地告訴我」。藝術家Marilyn Minter的封面展示了一位非裔美國人在被霧覆蓋的玻璃後,用指尖划出的「抵抗的故鄉」。藝術家Bochner在一幅濃墨重彩的藍色背景上,用白色字樣反覆描繪「抹去」這個辭彙。

托馬斯、克魯格和約翰·吉奧諾都選擇用大寫、大字型大小的無襯線體,而托馬斯和克魯格紛紛選擇了跟政治主題相關的信息,比如:克魯格的「Prump Tutin」(譯者註:普京與特朗普名字首字母對調,藝術家在這裡諷刺兩人之間的關係);托馬斯的「All Li es Matter」(譯者註:省去「lives」中間的「v」,由此變成lies,意為謊言);和約翰·吉奧諾的「你從第二大道走下去到聖馬可廣場」(You』re Walking Down 2nd Avenue Coming to St. Mark』s Place)。

藝術家托馬斯在提及他的作品時說道:「我在回憶紐約(所發生的種種事件)時,特別想到了於2014年7月17日在紐約史泰登島上發生的埃里克·迦納死亡案,以及他被遇害時的政治環境。我想用某種方式來紀念這件事。」他用其作品反觀「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黑人民權運動(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生命可貴」(All Lives Matter)和「警察的命也是命」(Blue Lives Matter)。至於有人解讀作品後,認為這對於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喜好虛假宣傳這一點進行了引用,對此藝術家似乎有異議:「我喜歡儘可能多的做闡釋。」

藝術家Pruitt還以更現代的語言形式發送了一條消息:他將美國著名平面設計師米爾頓·格拉塞(Milton Glaser)為紐約州旅遊推廣活動設計的標誌性圖標「INY」(我愛紐約)轉換成表情符號,並在iPhone的簡訊窗口顯示。

編輯Haskell解釋說:「在辦公室里,我們通常是從編輯內容開始,並鼓勵通過用視覺策略的方式來表達這個想法。邀請藝術家前來討論,這可能會令人振奮。首先,藝術家能對回應新聞和想法摩拳擦掌、展示實力,我們可以對封面能承載哪些內容大開腦洞。」

今年秋天,所有這50組封面設計將會由雜誌方面組織成一場快閃式展覽。

目前,《紐約》正以名為《賣弄、膚淺、聰慧、卑鄙:雜誌五十年》(Highbrow,Lowbrow,Brilliant,Despicable:Fifty Years of New York Magazine)新特刊的形式,講述了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關於紐約城市的復興故事。

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前來欣賞這些《紐約》雜誌的封面吧!

Rob Pruitt,《我的紐約藝術家封面:Rob Pruitt》。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York Media

約翰·吉奧諾,《我的紐約藝術家封面:約翰·吉奧諾》。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York Media

亞歷克斯·卡茨,《我的紐約藝術家封面:亞歷克斯·卡茨》。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York Media

小野洋子,《我的紐約藝術家封面:小野洋子》。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York Media

Marilyn Minter,《我的紐約藝術家封面:Marilyn Minter》。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York Media

文:Sarah Cascone

#你認為以上哪位藝術家設計的《紐約》雜誌封面最具感染力?請在留言中與我們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萌賤斗圖表情甩起來!表情包上線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