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高級的悅己,是活成呂碧城

最高級的悅己,是活成呂碧城

臨公子言

因為「深閨有願作新民」,

她獨身赴津,提筆從文;

因為袁克文的救命之恩,她棄文從政;

因為看清時局,她急流勇退,棄政從商;

她是中國最後一位女詞人;

是民國第一女參政;

也是深諳陶朱之術的女商人;

她曾為秋瑾收屍,大罵慈禧;

她驚才絕艷,終身未婚;

她皈依佛門,

骨灰與花瓣一齊灑向碧海深深處

她無需男人的點綴,

自己就是一道彩虹。?

01 小荷才露尖尖角

1883年的初夏,時任山西學政的呂翰林家裡,

添了一個玉雪可愛的小女娃。

呂家與別家不同,不僅男兒取名有排行,女兒也有。

呂翰林愛書,愛才,更愛女,

女兒的名字個個起的玲瓏剔透,

惠如,眉生,碧城,坤秀······

這個小女娃就是呂家三小姐,

後來名震天下的的呂碧城。

那年春天,呂翰林看著滿園春色,

詩興大發,吟出一句:

「春風吹楊柳。」

正在攀花枝的小碧城歪了歪腦袋,隨口說道:

「秋雨打梧桐。」

呂翰林又驚又喜,從此對這個小女兒大力栽培。

十來歲的小碧城,已是小有名氣的才女,

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嫻音律。

本以為是閨閣弱質,

哪曾想是橫刀立馬的女中豪傑。

十二歲時,

她已經隱隱有了釵在奩中待時飛的鋒芒。

「綠蟻浮春,玉龍回雪,誰識隱娘微旨?

夜雨談兵,春風說劍,衝天美人虹起。

把無限時恨,都消樽里。君知未?

是天生粉荊脂聶,逝凌波微步寒生易水。

漫把木蘭花,錯認作等閑紅紫。

遼海功名,恨不到青閨兒女,

剩一腔毫興,寫入丹青閑寄。」

錚錚然有金玉之聲,

當聽說這樣一闋詞作竟出自稚齡弱女之手,

詩論大家樊增祥驚訝至極。

後寫詩讚曰:

「俠骨柔腸只自憐,春寒寫遍衍波箋。

十三娘與無雙女,知是詩仙與劍仙?」

凡是能讓世人戀戀不忘的女子,

大都是七分柔情,三分俠氣,

若是再加上秀麗姿容和驚才絕艷,

那,必將鑄就一段傳奇。

02 紅塵劫數

1895年的秋天,註定是秋風秋雨愁煞人。

呂翰林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縱然呂氏一門四女,個個才華橫溢,君子鳳儀,

但沒有子嗣卻成了「無後不得繼承家產」的硬傷。

深秋,呂府門前,白色幡幔尚在飄搖。

一群名義上是親人的匪徒強行撞開了呂府大門。

十二歲的碧城一身縞素,

被推搡到一個角落,

看著那群曾經熱絡的親人如今無恥的嘴臉。

她沒說話,只是握緊了拳。

直到,孱弱的母親被族人們推搡出門,

她才瘋了一般衝過去。

「放開我母親!」

「呂府萬貫家產已被你們得去,你們到底還要如何?」

……

母親被幽禁,秋風裡滿是嗚咽悲鳴。

碧城抹去眼淚,提起筆,寫下一封封信。

「樊伯父親啟,自先父去世,族人以無後為名強佔呂門田宅家產,今竟幽禁家母,呂氏一門,徒留四名孤女,望伯父念及與先父同門之情意,救家母於水火,碧城泣血百拜。」

時任江寧布政使、兩江總督的樊增祥閱後立即馳援,

安徽各級官員不敢怠慢,

囚禁多時的呂夫人終得以脫險。

本以為一場浩劫終於平息,

卻不料,傷痛接踵而至。

碧城救母的事迹傳到了未婚夫家,

在外人稱讚碧城仁孝果敢的時候,

未來的公婆卻在竊竊私語:

「小小年紀,就敢四處奔走告人求援,這還了得!」

「這要是嫁過來了,恐怕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兒!」

「這樣的媳婦,將來怕是難調教吧。」

……

九歲定親,十二歲被退婚。

哪怕碧城再堅毅不俗,也是痛入骨髓的罷。

未婚夫家的懼才而遠,

是呂碧城命里一劫,亦是命里一喜。

這世間的女子,

有的是深閨里的一朵茉莉,嬌嬌弱質,惹人垂憐。

有的卻生長成一株木蘭,

大氣磅礴,光風霽月,磊落明凈。

03 青春是一場逃離

1904年春天,

好奇的呂碧城與好友一起去聽了女學的講座,

萌生了去天津求學的想法。

當她興高采烈的描述新學之時,

卻猛然抬頭看到了一臉慍怒的舅舅,

「一個女孩,

不恪守婦道尋個好人家嫁了,

拋頭露面算怎麼回事?」

年輕的呂碧城憤懣滿懷,

憑什麼男人就可以馳騁疆場、商海浮沉,

就可以從文興國、從武安邦,

就可以橫刀立馬,快意人生?

那女人呢?

難道只能做無根的蘭花,

到了年齡就飄落到某一個陌生男人的深深庭院,

祈禱著未知的未來,

然後隱忍度此一生?!

我不,我不!

青春是一場逃離。

在一個清冷的夜裡,

呂碧城離開了舅舅家,

隻身一人踏上赴津的火車。

沒有行裝、沒有旅費,沒有同伴,

連火車票都是好心人的資助。

可是,那又怎樣?

未來,是未知的好奇,也是熱烈的期許。

我要成為我自己。

這是呂碧城早早就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的定義。

04 拾筆從文,興辦女學

津門有幸,迎來了21歲的呂碧城。

一首《滿江紅》,艷驚四座。

呂碧城用才華與氣節贏得了英斂之的嘆賞,

當即懇求她留在《大公報》做編輯。

因為呂碧城的加盟,

《大公報》銷量在京津地區高居榜首。

一首首詩詞,一篇篇興女權的文章,

是那個混沌時代里的高亢羽聲。

呂碧城的思想中滲透著盧梭「天賦人權」的鋒芒,

「夫此身者,為天所賦,完全自由之身」

「無權,則身如木偶」

……

並非流於表面的女權至上主義,

在她心中,有對烽火連綿的神州大地更深刻的思考。

「合力以爭與列強,合力以保全我四百兆之種族,合力以保全我二萬里之疆土。」

這種思考,是家國天下,是赤子心腸。

女子,也是國家的一份子,

也應享有同男子一樣的權利。

同樣的,在山河飄搖之際,

也有著義不容辭匡扶社稷的義務。

漫把木蘭花,錯認作等閑紅紫。

遼海功名,今終到青閨兒女!

如何才能讓世間的女子都不必再仰人鼻息地生存,

讓那些鮮艷活潑的生命,走自己選擇的路?

興辦女學!

說做就做。

同年11月,

天津公立女學堂(後稱北洋女子公學)成立。

呂碧城任總教習。

她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校長。

與各地許多專門招收貴族女子的新式學堂不同,

呂碧城堅持女學平民化,倡導教育的平等,

甚至,她還特地開班天津河東女學堂,

專門招收貧困家庭的女學生。

濟世強國,倡導女學,提倡「德智體」並重。

新時代的女性首先應該是女公民,

所謂的「德」是公德,而非傳統女德,

所謂的「智」是足夠的知識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樣的教育理念,放在今日,仍未過時。

許多在此學習的女生後來成為了中國傑出的大家,

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周道如……

她們都曾親聆呂碧城授課。

自此,晦暗神州,衝天美人虹起。

04 兩個碧城,惺惺相惜

1904年的夏天,呂碧城正在看書,

門房高舉著寫有「秋閨謹」的名片稟報說,

「外面來了一位梳頭的爺們兒。」

但見來人著男裝,梳髮髻,身材修長,

雙目炯炯,風度翩然,讓人眼前一亮。

寒暄之後,對方竟是大名鼎鼎的女俠秋瑾。

原來,「鑒湖女俠」秋瑾也曾用過「碧城」為筆名,

時人以為大公報上的詩出自秋瑾之手,鬧出了許多誤會。

讀了呂碧城的詩詞和文章,秋瑾便有一種強烈的念頭,

這樣的女子與自己太相似,必當拜會。

秋瑾沒想到呂碧城竟然如此年輕美貌,意存高遠,

當發現她們對於女權及社會變革的看法也頗相一致時,

秋瑾「慨然取消其號」,而「碧城」從此為呂所專用。

若說男子對女子的欣賞多少存了幾分愛慕與美化,

那麼,秋瑾對呂碧城的認可則是真正的惺惺相惜。

能夠讓心高氣傲的女俠「讓號」,

可見,呂碧城擁有讓女子也心悅誠服的魅力。

秋瑾與呂碧城有許多不同之處。

秋瑾主張「革命」,呂碧城主張「立憲」;

秋瑾模仿男子,而呂碧城認為男女各有特質,

女子真正的自信,是大方展示自己的美,而非效法男性;

秋瑾主張「打倒禮教」,而呂碧城人物禮教是文化基石,

簡單粗暴的革故求新,必然帶來文化割裂與失根之痛;

秋瑾鋒芒畢露,呂碧城溫和中肯。

但這並不會阻礙她們成為至交好友。

秋瑾去浙江聯絡會黨,準備起義,

但因消息泄露,被清軍逮捕。

她至死不屈,留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名句,

於1907年7月15日凌晨罹難,年僅32歲。

當時人人自危,不敢去給秋瑾收屍。

呂碧城冒著殺頭的風險,

派僕人到紹興把秋瑾收殮,暫放在卧龍山下,

而後委託吳芝瑛、徐自華等人遷葬在西湖邊上。

若說愛情純美如水,

那友情又何嘗不是金玉一般?

兩個女子之間的惺惺相惜,

始於名字,合於才華,嘆於抱負,終於氣節。

秋瑾死後,報社啞然,神州一時噤聲,

呂碧城的肝膽相照,義烈情長,

竟顯得如此動人心魄。

05 皇子救美,棄文從政

秋瑾死後,清廷各處搜捕其同黨,

而呂碧城與其頻繁的書信往來,

終於引起了清廷不滿。

當時,呂碧城的欽慕者很多,

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就是其中一個。

袁克文看過呂碧城的文章,心生傾慕,

辦公桌上呂碧城的案宗讓他心裡一動,

他找到了袁世凱,

不想,袁世凱也是呂碧城的粉絲,當即說,

「若有書信往來就是同黨,那和呂碧城還有書信往來,我豈不也是亂黨?」

清廷法部不敢輕舉妄動,呂碧城就此脫罪。

當呂碧城得知是袁世凱為其脫罪時,

立刻馳書相報,進府答謝。

兒子的心思,老子豈會不知?

袁世凱對呂碧城說,

「克文素好虛聲,學步名士,古人講以文會友,你是文壇才媛,今後給他多加指點。」

經袁克文推薦,呂碧城成為了總統府咨議。

有權參政,可自由出入中華門。

民國第一位能夠公開參政的女官就此誕生了。

袁克文常常為呂碧城填詞寫詩,眼底的情意又怎能藏得住?

可呂碧城到底清醒,談及袁克文,她說,

「袁家公子哥兒,只適合在歡場中偎紅倚翠罷了~」

袁克文,是皇子,是恩人,是才子,是十里洋場中的星辰,

卻唯獨不是她的意中人。

烈烈真性,脈脈柔情,不卑不亢,玉骨冰心。

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那是清醒的呂碧城。

然而多年之後,

呂碧城得知袁克文到了上海,立馬送貼登門拜訪。

雖然愛情難還,但恩情猶在。

袁家父子曾幫她度過一個人生關口,

救命之恩,讓呂碧城銘記終生。

但袁克文卻拒絕了她的造訪,

袁家倒台後,他跌落雲端,

怎能讓曾經愛慕的人看到自己如今潦草狼狽的模樣?

但呂碧城知道,袁克文雖然落魄,但他的風骨仍在。

哪怕貧窮與富貴交替,時光沖刷了容顏,

但那份傲然的情懷至死不變。

07 棄政從商 急流勇退

當時,袁世凱身邊圍繞著極力擁簇他稱帝的人,

袁克文以一種極為清醒的姿態,

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隙駒留身爭一瞬,恐聲催夢已三更。

絕嶺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高層。」

然而這種冷靜的主張卻未能得到袁世凱的採納。

身邊人野心勃勃,

當權者對於統治換湯不換藥,

嶄新的局面下,仍然是腐朽陳舊的內核。

既然如此冷漠厭倦,那就離開這個政治漩渦吧,

呂碧城急流勇退,投身商界,從事外貿生意。

女性獨有的魅力,超凡的膽識才幹,

加上周旋於上流社會的豐富人脈,

讓她在十里洋場嶄露頭角。

僅僅三年,便積聚起可觀的財富。

「余素習奢華,揮金甚巨,皆所自儲,蓋略諳陶朱之術也」

她不是用清貧故作姿態博取名聲的人,

她毫不掩飾自己對於華麗生活的熱烈喜愛。

那些美麗宮殿、璀璨珠寶、錦繡華服,都是我想要的,

金錢本身並無屬性,但看誰去使用它罷了。

寓居上海,

她將家裡裝得富麗堂皇,恍如歐洲城堡;

赴美旅行,

她租住最豪華的酒店,被人當做來自東方的公主;

出門赴宴,

她穿上繁複的霓裳,一次一套,從不重樣;

登上雜誌封面,

她顧盼生輝,風度翩然;

用一生的時間,去追逐美與自由,是呂碧城。

但凡女子,都容易為了旁人而委屈自己,

囿於廚房與愛,忘記了山川大海。

而呂碧城,卻是把取悅自己做到極致的人。

無論是讀書、寫文、興學、從政、經商……

都透著一種隨心所欲和一往無前,

熱烈生活,認真追逐。

這樣的女子,無需賢妻良母的讚美,

也無需女權領袖的標籤。

任何的定義,都是對她的束縛。

08 不遇天人不目成

不僅在物質上,呂碧城在愛情上也會善待自己。

一次朋友相聚,眾人提到她的婚姻,

呂碧城想了想,調皮的說,

「平生稱心如意的男子沒有幾人,梁啟超早有妻室,汪精衛又太年輕,我看的不是對方的家產門第,而是文學上的地位。所以嘛,東不成西不就,幸好手邊略有積蓄,衣食無憂,只好用文字自娛啦~」

她的愛情物語是,不將就。

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冷靜的掌控選擇權。

得之,我幸,不得,我也能過得很好。

「秋水伊人,春風香草,悱惻風情慣寫。」

是英斂之對她的眷念;

「高雅率真,明達可愛。」

是嚴復對她的欣賞;

仗義執言,英雄救美,

是袁克文對她的肯定;

「鶴書早寄珍珠字,百年會有相逢地。」

是費樹蔚對她的不舍;

縱然有一眾才華橫溢又極有修養的男人欣賞仰慕,

也難以讓呂碧城心甘情願的走入婚姻圍城。

愛情並非女人生命的全部意義,

呂碧城並不期待飛蛾撲火般的愛戀。

但凡一個女子同時擁有了美貌、才情、思想與野心,

就極容易生髮出予取予奪的任性。

陸小曼不顧徐志摩是已有婚姻而飛蛾撲火的愛戀,

縱然得到了世人的憐惜與同情,

也終究是以他人的痛苦為筏。

以呂碧城的才情容貌,

想從某個女子手中奪來一個丈夫

恐怕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可她並不曾,也不屑。

她要的是靈魂與靈魂的契合,

是寧缺毋濫,絕不將就。

不遇天人不目成,

那是一個真正高貴的女子睥睨世人的襟懷。

09 我到人間只此回

在呂碧城的情感世界裡,埋藏著種種傷痛。

母親猝然離世,小妹青春而亡,

大姐中年傷逝,自己幼年被退婚……

在無常中,呂碧城開始了對命理玄機的思考。

1930年,她在日內瓦皈依佛門。

詩詞書畫,給不了她更輕靈的思想;

山水唱和,都變成了最寂寥的迴音;

愛恨糾葛,也都成了最不願談及的回憶;

那麼,菩提樹下,木魚聲中,

該是這位奇女子最餘韻悠長的結局吧。

佛門清凈地,她譯述佛經,

編寫了《觀音聖感錄》《阿彌陀經譯英》等著作,

一不小心,又成了女性譯述佛經第一人,

戰爭爆發之後,她在世界各地輾轉弘揚佛法,

期盼用宗教來慰藉受傷的世人,

燦爛如星,慈悲似蓮。

在面臨一個如此絢麗的女子時,

死亡,也生出了幾分優雅與莊嚴。

1943年1月4日,

呂碧城伏案寫就《夢中所得詩》:

護首探花亦可衰,平生功績忍重埋。

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

大約心境澄明,對大限的到來也有了感應,

二十多天之後,她將佛堂擦拭得一塵不染,

當天八點,在誦經中圓寂,安然西去。

翌日清晨,一葉小舟游弋於香港九龍灣,

船上僧尼白衣縞素,誦經聲中,

將呂碧城的骨灰合丸與鮮花瓣一起撒於碧水中。

呂碧城遺囑,將骨灰與麵粉合丸,

拋入海中,供魚吞食。

遵她遺囑,將其經商所得資產,

悉數捐贈用於弘揚佛法護生之事。

呂碧城一生未嫁,

可是這又怎樣呢?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

這或許是一個女子最美好的姿態。

10 美到極致的靈魂,從來都是雌雄同體

她有著美麗的容顏,柔婉的氣質,

也有著遠遠超出那個年代的遠見和魄力,

她興辦女學的教育理念至今仍不過時。

她反對舊制卻不偏激,

對中國有著深沉冷靜的思考;

她有政治抱負,

在與大環境相左時也能掛印而去;

她善待自己,

事業風生水起,生活鮮衣怒馬,愛情清醒理性;

她是女權先驅,最後的詞人,秋瑾摯友,

袁世凱秘書,嚴復高徒,袁克文的心上人,

她曾周遊列國,也將一腔俠骨柔情,付與空門。

這樣的女子,嫁給世間大多數男人,都是下嫁,

又何來「剩女」一說?

這一生,呂碧城,從未辜負自己,

雌雄同體的靈魂,讓她既能包容世間萬態,

又能擁有獨立人格和思想。

像男人一樣征服世界,像女人一樣熱烈生活。

活著,就要活出自己的尊嚴與莊重,

哪怕孤獨,也要從容。

所以,她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呂碧城。

—End—

猜你還想看

作者簡介

臨公子說:「我要寫100個有意思的人物和100個邪邪的小故事,握個爪,認識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酒家 的精彩文章:

誰還不是一邊失去,一邊成長

TAG:解憂酒家 |